所謂國宴,就是國家遇到大型節日,或接見重要外賓時,所進行的宴請。
在新中國建國以來的衆多次國宴招待中最出名的,當屬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結束後的新中國第一次國慶招待會,這次招待會當時共有600餘人參加,也被稱為“開國第一宴”。

在很多人眼裡,國宴吃的都是山珍海味,鮑魚燕窩,這些情況在建國初的時候确實有這種現象存在,但随着時間的推移,尤其是到60年代以後,毛主席曾經對國宴做出過批評,說國宴規格太高太浪費,并且很不實惠。從此國宴就定下了節儉的基調,并且是越往後越節儉,菜品的數量也在逐漸減少。
是以,有些時候國宴并不是像我們想象的那樣,豐盛無比,什麼都有,其實有些時候也隻是簡單的幾道菜而已。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6">第一、“開國第一宴”吃的是什麼? </h1>
1949年10月1日,是新中國開國的大日子,在開國大典結束以後,舉行了大型國慶招待會,也就是我們俗稱的“開國第一宴”。
這個任務有幸落在了北京飯店的頭上,但對于北京飯店來說,接到國家如此重大的任務,絕對是頭一回,不僅如此,如此正規的大型中餐宴會,對于北京飯店來說,也從來沒有過。
因為北京飯店一直基本上都沒有經營過中餐,經營範圍一直都是以西餐為主,要問北京飯店有沒有過中餐的記錄,應該說非常少,能夠找到的案例也隻是曾經在國共雙方談判的時候,當時為了照顧中共代表團的飲食習慣,才專門從泰豐樓飯莊請過來幾位中餐廚師。
北京飯店
是以說,對于新中國的“開國第一宴”,北京飯店是非常重視的,同時對北京飯店來說也是一個挑戰。
因為參加這次國宴的賓客,哪個地方的都有,來自祖國的四面八方,俗語說,衆口難調,是以在菜系的選擇上,也是費了很大的力氣的。
國宴講究的就是标準統一,絕對不會因為大家都是來自四面八方,五湖四海,就什麼菜都做。這樣的話就是大雜燴了。
是以,最後周總理決定,為了适應大衆口味,最終選用了相容南北菜系之長的淮揚菜,作為國宴菜系标準。
但是對于北京飯店來說,本身就缺乏中餐的制作經驗,再加上又定了菜系,困難一下子就出來了。
為了辦好這次國宴,周總理親自批示,由北京飯店專門從當時京城比較有名的淮揚菜飯莊“玉華台”,調來了9名淮揚菜專門為“開國第一宴”掌勺。
本次國宴的菜品菜式主要有以下幾個部分組成,分别是開胃小碟、冷菜、熱菜、點心和水果,其中冷菜數量最多,共設有8道,分别是:
桂花鴨子
鎮江肴肉
油雞
五香熏魚
炝瓜條
蝦籽冬筍
蘭花豆幹
油吃冬菇
6道熱菜,分别是:
鮑魚濃汁四寶
東坡肉方
蟹粉獅子頭
雞汁煮幹絲
清炒翡翠蝦仁
全家福
點心有4道,分别是:
炸年糕
黃橋燒餅
艾窩窩
淮揚湯包
最後就是水果。
這些菜雖然聽上去很稀松平常,但是,每一道菜都有非常深的底蘊,做起來那是相當的不簡單,功夫都是非常深的,再比如湯,都是用的雞湯,看上去很清淡,很平常,但是味道卻很濃厚,非常的不簡單。
“開國第一宴”的菜品,也為以後每年的國慶招待會定下了基調與格式,每年國慶都會在北京飯店舉行國宴,招待四方賓客,一直延續到1959年。
國宴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6">第二、1959年,首次經曆5000人的國宴,如何完成?</h1>
1959年的國慶宴會,首次在人民大會堂内舉行,這次宴會規模空前,有5000人參加,如此規模的宴會從當年8月份就開始了準備。
這次宴會基本上把北京各大飯店的名廚都集中在了一起,為的就是完美完成這場空前盛事。
當時這些名廚為了研究菜單,可是下了非常大的功夫,還是那句話,賓客都是來自五湖四海,四面八方,如何在衆口難調下達到統一,确實讓這些名廚們絞盡了腦汁。
當時規定有些菜是不能上的:
第一、不能上帶有骨頭的菜品。
因為在吃飯的時候如果一邊吃,然後又一邊吐着骨頭,顯得不太文雅。
第二、不能上相克的菜品。
因為有些食物混在一起吃可能會導緻身體不舒服,會吃壞肚子,嚴重的話還會引起食物中毒,是以這些菜品是絕對不能上的。
第三、不能上外賓不懂食用方法的菜品。
比如說灌湯小籠包,有些外賓就不知道怎麼使用,如果到時候外賓吃了以後,弄髒了衣服,汁液淌的那都是,絕對是不雅觀的現象,是以像這樣的菜品不能上。
國宴菜
最後這些名廚們經過讨論終于定下了菜單,并把這最後定稿的菜單交給了周總理審定。 經過名廚們的讨論,此次國宴菜品主要以清淡、軟爛、香醇、口感溫和不刺激為主。
當時由于人民大會堂内的加工能力是非常有限的,不可能同時保證上多道熱菜,是以,這次國宴主要以冷菜為主,當時的熱菜隻有兩道,其餘的就是點心、水果飲料等。
菜單确定後,廚師們就開始加緊準備。因為人民大會堂沒有充足的條件讓這些國宴食材一條龍完成,是以廚師們隻能先采用流水作業的方式這些食材的原材料提前加工好,然後再用大卡車将加工好的原材料運到人民大會堂的地下室進行精細加工。
可以想象同時為5000人做飯,對于後廚來說,即使分工再明确,那也是像打仗一樣的,忙來忙去,為此,很多廚師幾天幾夜都沒有睡覺,在這個忙碌的過程中,有的廚師切菜時受了傷,也隻不過是簡單地包紮一下,就又投入到了工作中去,有的廚師由于連續作戰,累的實在不行了,靠在牆上就睡着了。
1959年9月30日晚7點整,5000人的國宴在人民大會堂宴會廳正式開始。從業人員嚴格按照流程,精細分工。上熱菜的時候,幾十位服務員同時推着車進入宴會廳。
當時為了把工作做到整齊劃一,不出現任何纰漏,從業人員并創新地采用了“紅綠燈”方法,比如
黃燈亮表示準備,所有人員必須各就各位;
綠燈亮表示開始行動,按程式走菜、上菜;
紅燈亮表示原地肅立,停止一切工作。
如此大規模高規格的宴會,在當時尚屬首次,也為以後舉行更多人的宴會積累了經驗。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6">第三、為接待尼克松訪華,從業人員跑遍大半個中國尋找食材。</h1>
對于動辄幾千人的國宴來說,在食品安全方面絕對是不能出現任何問題的。當時人民大會堂管理部門為了食品安全還專門制定了很多嚴格的規章制度。
對于國宴來說,食品安全始終是第一位的。人民大會堂管理部門為此制定了多個嚴格的制度。
當時,國宴所用的食材原材料都不是随意去買的,而是有專門的定點去供應,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保證食材在源頭上就不會出現問題。
食材采買過來以後,要經過層層驗收,任何一個環節都不能出現問題,比如,當采買過來的食材運進人民大會堂以後,首先要通過從業人員的目測來檢查,其次,還需要這些食材的衛生檢驗報告來證明這些食材的出處以及安全性。
除此之外,對這些采買過來的食材,還要經常進行抽查,絕不放過任何不過關的食材,進入到國宴的餐桌上來。
為此在人民大會堂内還專門設有對食材檢查檢疫的化驗室為此還專門配有專職人員進行化驗,甚至在食材的保管發放以及領取的各個環節,都有嚴格的衛生制度進行把關。
為了確定這些食材的安全性在上國宴餐桌之前就給解決掉,在切菜時,會有兩名專職的化驗員,拿着一個小盒,一根鑷子,然後加兩片菜放到盒子拿走。等到熱菜出鍋以後,化驗員又會馬上過來,再次像取涼菜那樣取樣,放到培養基裡培養,直到用餐結束24小時以後樣品才會銷毀。
當時的北京東華門大街34号,就是國宴食材的特供處。他的設立就是為黨和國家上司人以及外國元首在準備國宴這樣的重大國事活動提供食品安全保障。由于其保密性,很長一段時間,這裡隻能用門牌号碼“34号”來命名。
1972年2月,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這在當時絕對是震驚世界的大事,周總理親自設宴招待了他。
為了備齊宴會所需要的各種食品原料,34号特供處的從業人員幾乎跑遍了大半個中國。 當時,得知美國客人喜歡吃海鮮時,有關方面便決定準備新鮮的黃海鮑魚以作備選。當尼克松聽說這些新鮮的鮑魚是采自黃海深處時,不禁為中國人的好客而感動。
在歡迎尼克松的國宴上有一道“芙蓉竹荪湯”,其中用的原料竹荪産自四川長甯。當年,縣裡接到上級通知,緊急調集2斤長甯竹荪,還說這是一項政治任務,千萬耽誤不得。可見當時為了獲得一些特殊的食材,負責國宴的從業人員真是想盡了一切辦法。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6">第四、為了節儉,毛主席發出一系列批示,終使國宴走上了節儉之風。</h1>
建國後十幾年的國宴,嚴格來說确實有一點奢侈,雖然菜品聽上去都很普通,但就其制作考究來說,一道菜所費的功夫确實很大,并且在食材的選擇上有些時候也偏于上乘。
是以,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毛主席對國宴的要求就進行了一系列的批示,期間對于國宴中的浪費現象,毛主席還曾有過批評,他說:“現在的宴會規格太高,吃掉的還沒有扔掉得多,白白浪費了國家的物資。千篇一律都上燕窩魚翅,花錢多,而且又不實惠。有些東西外國人根本就不吃。我們請外國人,我看有‘四菜一湯'就可以了。”
毛主席的話一語中的,當時确實是如此,國宴看起來很排面,也很有面子,但是國宴後造成的浪費現象也是很大的。并且當時的國宴一味追求高端食材,也确實沒必要,在這一點上多少有點浪費國家資源的情況。
毛主席作出訓示後,這種現象迅速改觀,周總理按照毛主席的訓示精神,專門為以後的國宴定下規矩:以後的國宴标準就是“四菜一湯”。
這個規矩一出,以後的國宴标準也就此定了下來,此後基本沒有變過。
此後,在“四菜一湯”的基礎上,國宴的菜品又不斷進行消減,之後開始嘗試“三菜一湯”甚至“兩菜一湯。”
比如在2008年8月24日的中午,也就是北京奧運會閉幕式當天,為了宴請參加奧運會閉幕式的各國貴賓,在釣魚台國飯店舉行了國宴。
在這次國宴上,國宴的标準就不再是“四菜一湯”,而是變成了“三菜一湯”。 這種做法,既節省了經費和物資,又節約了時間和人力,成為了我國現在宴請貴賓時經常用到的菜品格式。
時至今日,随着人民生活水準的日益提高,對于當年具有國宴标準的菜品,也不再那麼神秘,如果說當時由于物資匮乏,導緻很多菜品顯得很高大,離人民大衆很遠,那麼随着今日,各種物資琳琅滿目,各種菜品應有盡有,那些具有國宴标準的菜品,如今也能進入尋常百姓家,如果有時間,有閑暇,對于人民大衆來說,也是能夠很容易地品嘗到的。
中華美食,源遠流長,成千上萬。各地有各地的風格,各地有各地的味道,不管是四大菜系還是八大菜系,他們都是中華美食的代表,國宴美食與衆不同的就是它雖不豪華,但卻制作精良,國宴上的美味,可能很多人都能通過其他不同方式品嘗到,不同的是國宴可能更多的會凸顯出來它的政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