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米粉大擂台·長沙篇|最是那碗小清新原湯粉

米粉大擂台·長沙篇|最是那碗小清新原湯粉

湖南人的一天經常是從嗦一碗粉開始的。

無論身在何處,一碗正宗的家鄉米粉,永遠是湖南人心頭放不下的美味。

湖南哪裡的米粉最好吃?省委辦公廳接待服務中心推出的“湖南米粉大擂台”活動于4月14日正式開打。

即日起,新湖南用戶端推出米粉大擂台·市州篇,與你共賞市州特色米粉,品味米粉典故、文化。第一期,我們來到省會長沙……

長沙米粉的特色在于那一口煨湯

與人們對湖南人口味重的印象相反,長沙米粉要從一碗清湯肉絲粉說起。

粉薄,軟糯,澆頭重。一碗典型的長沙肉絲粉,在上桌前是不帶絲毫辣味的。每個粉店老闆都寬容地把決定權交給食客。一盆一盆的剁辣椒、榨菜、酸豆角,靜靜地等在櫃台上,任人自取。

長沙人喜歡吃米粉,米粉分圓粉跟扁粉兩種,長沙市民大多偏好食扁粉,因為扁粉比起圓粉來優勢就是比較容易入味。長沙人管放在米粉裡面的配菜叫碼子,有蓋碼跟炒碼兩種。所謂蓋碼就是事先做好了碼子,粉下出來後直接把做好的碼子蓋在上面;而炒碼,顧名思義,是在點粉的時候臨時用小鍋炒出來的配菜。

“重挑輕挑二排溶排過橋帶迅幹,寬湯扣湯輕油重油免青落鍋起”。這是吃長沙米粉的“行話”。長沙米粉的特色在于那一口煨湯。“湯鮮碼熱”——湯頭多用筒子骨、老母雞等,熬足一個通宵才算過關。

五十元光洋起家的和記粉館

“和記的粉,楊裕興的面,德園的包子真好恰……”大街小巷旮旯窩裡,長沙從不缺好吃的粉店,作為長沙美食順口溜的頭牌,開了90年的和記粉館,算是湘春路上的傳奇。

此店原系小攤販,擺米粉攤子的姓李,家中一母二子,大兒名李儀和,小兒名李福生。原住長沙東鄉,由于農村破産,無以為生,乃流入城市,靠賣米粉營生。

小攤因量多質好,備有胡椒、辣椒免費供應,每碗價錢比其他粉店還少銅元一枚,是以生意很好。可惜攤子上僅有幾張小桌,而這一帶有明德、周南、大麓、麗文、雅禮等幾所中學,食客極多,非常擁擠。

光臨這米粉攤有位常客為大麓中學學生,名叫賴曾绶,其父為鐵路進階職員,是長沙有名的富戶。那時賴曾绶家住理問街(今蔡锷中路),常以米粉為中餐。有一次,賴曾绶對李福生說:“你何不佃個門面,把品質更加搞好,多擺幾張桌子,省得我們站着吃呢?”李福生歎了一口氣說:“賴大少爺,我們哪有這本錢啊!”賴回答道:“不要緊,我借你五十元光洋助你的不足,不要你分文息金。以後,我來吃粉記個賬,按質計價,也不要你優待,貼了本,就不必還我了。”于是,李福生就佃了一間小房子,挂起“和記”招牌。備了十幾張桌子,桌子上還放着玻璃闆,十分精緻。

·甘長順

“中華老字号”、百年老店、列入長沙市“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甘長順始于1883年,是長沙米粉的優秀代表。它見證了長沙由面到粉的轉變,蓋碼種類繁多,承載着長沙人民記憶中的老味道。

米粉大擂台·長沙篇|最是那碗小清新原湯粉

△甘長順雞絲火炒碼粉

·周記粉店

列入“天心區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由父輩周鳳鳴建立,周記粉店在縣正街已經經營了80多年,現已傳承了三代。

米粉大擂台·長沙篇|最是那碗小清新原湯粉

△周記肉餅蛋粉

·楊裕興

“中華老字号”“百年老店”,楊裕興創辦于1894年,被譽為“長沙人的口福,湖南人的驕傲”。

其蓋碼種類繁多,醬汁、肉絲、牛肉、酸辣、雜醬五款傳統油碼被列入長沙市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米粉大擂台·長沙篇|最是那碗小清新原湯粉

△楊裕興牛肉煨碼粉

米粉大擂台·長沙篇|最是那碗小清新原湯粉

新湖南用戶端記者王銘俊 整理 視覺 陳青青

參考資料:長沙釋出、湖南飲食叢談等

圖檔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