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看了大家的春節,我更加确信自己過了個假年

每年都有人發出“年味淡了”、“越來越沒有年味”的感慨,尤其今年因為疫情原因,好多人隻能留在城裡過年,貼對聯、放煙花、熏臘肉、搓麻将……一個成就都沒達成,年味和儀式感,一下就少了一大半。

畢竟,老家的春節才能叫過年,你的春節隻能叫放假。年前,我們發起了話題:你的老家在哪?過年都有哪些風俗?讀者朋友們都有很多話想說,下面就跟随大家的腳步,去感受不同地區的春節風俗吧~

看了大家的春節,我更加确信自己過了個假年

@光頭強

我是南方的海南人,老婆是西北人,中國太大了,南北方風俗相差之大和彼此了解之少,我體會蠻深的。

我到老婆家過春節,丈母娘會驚訝地問:“你們海南人過年居然不吃餃子啊?”我回海南過春節,家裡人又會問:“你丈母娘家過年隻吃餃子啊?”每次作為親曆者,想起南北方這段對話時,總是哭笑不得。

過年期間,海南基本天天都會吃雞,而且基本上都是白切雞,外省人真的很難了解海南人對白切雞的熱愛,已經到骨髓裡了,這有點像西北人對面食的愛,我到丈母娘家就是天天面食,變着法子和樣子的各種面食,然而我并沒有吃出啥差別來………

@LL.

我家在甘肅這邊的小縣城,大年初一定要吃包一分錢的餃子(重量輕,不容易被認出來),寓意新的一年一切順利,财源滾滾。

@嶽⃠嶽⃠嶽⃠

老家山東聊城,我說一下拜年吧,大年三十守歲結束後,天沒亮,就得組團去拜年,小時候都是見人就磕頭,現在就是見面打招呼,隻到院中家裡供的排位那兒才磕頭。(有的村是有祠堂的,全村都一起去祠堂磕)

@練習本

老家是廣東的,年前很多那種老的街道城區會賣傳統小吃:魚龍,油角,瑪仔,香蕉糕,糖環……

看了大家的春節,我更加确信自己過了個假年

@卡卡西

坐标安徽合肥鄉下,小時候要壓水井,年30就要打好水,然後貼紅紙封上,初一一天不能打水,不能掃地,不過現在都不講究了。

@七裡香

山東淄博,老家位于濱州淄博東營三市交界的這麼一個小村子裡,我們村春節特别的習俗莫過于煮肉吃肉,這在我們這一片其實也不算啥民俗,早年間窮,老人說整一鍋白面饅頭就算過年了。走親戚,就拿個黑提包裝幾個白面饅頭,最後走完親戚了,饅頭皮都幹裂了,還在皮包裡頭,這時候才把這饅頭拿出來,熱一熱。

也可能窮怕了,日子過好了,不知是從啥時候開始興煮肉吃肉,反正到二十八九家家戶戶吃頓肉,家境好的牛羊肉來一鍋,家境一般化的豬肉來一鍋,再次的也得來一鍋大骨頭。煮好了把這個方肉拿出來,切三至五毫米的片,倒上醬油醋,香油,切上蔥花,擱盆裡這麼一拌,一家人就圍一塊這麼吃了。

@天道酬勤

老家甘肅,記憶最深刻的是過年的一些忌諱。煮餃子的水一定要比平時多放許多,取來年日子綽綽有餘之意。還不能說下餃子,要稱清水煮白銀。餃子煮碎了,不說“碎”和“破”,要說掙,就是掙錢、發财的意思。

為了圖吉利 ,還在十來個餃子裡包上硬币、紅棗、栗子和糖,稱為大錢餃子,吃着了的就标志着新的一年大吉大利大發财。吃餃子前,還要先放鞭炮和發紙。發紙就是燒紙,意味着來年财源廣進。

@A山楂&

我是山東農村人,我們這邊過年最隆重的習俗就是磕頭拜年,近幾年大年初一磕頭的現象開始變少,主要給本家的人磕頭,我家除夕夜之前會去墓地,請去世的人回家過年,然後會在家中擺上供奉的東西,會挂有家族直系的關系圖,供老祖宗。

看了大家的春節,我更加确信自己過了個假年

@武少茹

我們年三十早上首先要去柴房拜竈神。人們買來麥芽糖,先上他幾柱香,以示尊敬,然後放一碗麥芽糖,拜三拜,讓他隻報喜,不報憂。

午飯是年夜飯的彩排,菜也有規矩,必須有兩碟青菜,意思就是莊稼在夏天可以長得蔥蔥綠綠的,保證秋天好收成。

然後是一大碗水煮蛋,隻能是孕婦吃或者還沒生的吃,再就是一碟公雞肉,意頭是在人們滿山頭叫牲畜的時候不傷害到嗓子。再來一碟紅鯉魚,必須有兩隻,意頭紅紅火火,年年有餘(魚)。

年夜飯得在7點前開台,必須要有三個人邊吃飯,邊守柴房。到了8點30,人們守歲肚子餓了不能再吃年夜飯的了,隻能吃甜食糕點。

零點一到鞭炮交響曲就開始了,全村都放鞭炮,不過是有節奏的哦,這邊響完,那邊響,比年夜飯的制作過程更加熱鬧了。

@A~倩倩

我老家是山西的,我們這邊的習俗,要在院子裡撒芝麻杆,為了撒芝麻杆每年家裡都會種一些芝麻,親戚鄰居還可以分一些,用來撒在院子裡。撒芝麻杆是這樣子的說法,據說每年大年夜的時候掃把星都會出來,跑到誰家去就會帶去晦氣,撒了芝麻杆後就可以紮掃把星的腳,這樣掃把星就不會來了,還有一個說法就是撒上芝麻杆後,踩一下有踏歲的意思,總之就是圖個吉利。

@GangzagRepa

天津春節習俗:要吃蹦豆,吃大果仁兒,初一要吃糯米飯,初二喝蓮子羹,初三貼饽饽熬小魚,初四吃蝦醬抹饅頭,初五也叫破五兒,非常隆重,是以要喝八寶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