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百城行|今夏赴羅泉古鎮 感受煙火氣息的慢生活

視訊加載中...

封面新聞記者 黃曉慶

說起四川的古鎮,人們往往想到柳江古鎮、黃龍溪古鎮、街子古鎮……位于内江市資中縣城西約50公裡的羅泉古鎮雖然知名度并不高,卻有着1700多年的曆史,是中國100個千年古鎮之一,古鎮現存明末至民國年間的民居、祠堂、廟宇等建築約3.2萬㎡。

即使被評為了4A級景區,小鎮裡依然保留着趕集的習俗,老茶館、雜貨鋪、豆腐制品店……沒有網紅古鎮的喧嚣叫賣,這裡無遮掩的還原了生活最初的模樣。

7月7日,封面新聞巴蜀文化旅遊走廊“百城行”大型采訪活動走進資中羅泉古鎮,從三家老闆娘的開店故事中,感受這裡與衆不同的煙火氣息。

百城行|今夏赴羅泉古鎮 感受煙火氣息的慢生活

環境優美宜居宜遊

》餐館老闆娘:遊客越來越多 生意越來越好

中午時分,一家名為“四大井酒樓”的餐館迎來了忙碌時刻,老闆娘鄧玉親自下廚。因為有産鹽的曆史,是以羅泉古鎮産的鹵水優質,制作出來的豆腐白、嫩、細、綿,口味相當不錯。和小鎮多數餐館一樣,這家店主推的菜品還是豆腐系列,豆腐包子、白油豆腐、水煮豆腐、口袋豆腐。

百城行|今夏赴羅泉古鎮 感受煙火氣息的慢生活

豆腐包子

“口袋豆腐需要提前兩小時預訂。”鄧玉說起了制作過程,新鮮豆腐炸焦,食用堿發酵,水漂過濾……不善廚藝的記者聽完,腦海裡隻有“複雜”二字。

五年前,在鄭州開店的鄧玉回到家鄉,從親戚那盤下了這家有幾十年曆史的老店。“娃娃大了,還是想回來陪陪他。”

剛開始因為修路、風貌改造工程,生意比較冷清。後來,随着改造的完成,配套設施日益完善,遊客也越來越多,生意也越來越好。尤其是節假日最為明顯,去年國慶、中秋節時,餐館生意最好的一天,一頓飯有30多桌人。“還有不少遊客買豆腐幹、豆腐乳、豆腐包子打包帶走。”鄧玉說。

》雜貨鋪老闆娘:生意一般 卻樂得自在

漫步長長的青石古道,感受那份久違的閑适與安甯,心情也随之恬淡靜谧。絲絲太陽雨落下,增添了幾分韻味,讓人不禁聯想起了戴望舒的《雨巷》。

有古鎮情結的人,骨子裡都有那麼一絲絲懷舊的因子。一間沒有店名的雜貨鋪吸引了記者的注意,64歲的曹玉芳正和老伴在看電視。聽說記者想要聊聊天,她趕忙搬來兩根小闆凳。

百城行|今夏赴羅泉古鎮 感受煙火氣息的慢生活

年代感的雜貨鋪

曹玉芳是供銷社退休職工,她指着店門上方已經不太清晰的“福壽”二字說,很早以前這裡是一家名為“福壽堂”的藥鋪,之後就是百貨店。1992年,她将這家200多平米的店買了下來,退休後就開始自己經營。外面是店鋪,裡面是家,工作生活兩不誤。

這家百貨店裡賣的大多是鞋子和衣服,70年曆史的櫃台貨架、解放牌的膠鞋、店内矗立的木梁……充滿年代感的店鋪吸引了遊客前來打卡。“很多遊客喜歡來店裡拍照”曹玉芳說,雖然平時生意一般,這樣的日子卻也樂得自在。

》豆腐制品店老闆娘:留在家鄉生活 特産寄到全國

2013年5月,羅泉豆腐傳統手工技藝被列入内江市人民政府“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小鎮上最多的店鋪應該就是豆腐制品店,順着當地人的指引,記者來到集市上生意最好的一家店——秀兒豆腐。

老闆娘叫聶秀英,“秀兒”就是她的小名。因為味道正宗,“秀兒豆腐”走進了各大媒體的鏡頭,連央視都報道過。聶秀英說:“我又沒開網店,但是廣州、深圳、北京很多地方的人都會買我的豆腐。”

聽起來有些凡爾賽,但事實确實如此。來到這裡的遊客,買了東西後把她的電話留下,微信加起,品嘗味道後交口稱贊。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将名氣打響。老顧客再想吃的時候,隻需要打一通電話,聶秀英就快遞過去。“冬季天天發貨,一天發幾個快遞。”

實體店的生意更是好得沒話說,今年過年,店門站滿了人,豆腐包子一鍋接一鍋,根本炸不赢。

晚上關了店,聶秀英喜歡在河邊步道走兩小時,以前是泥巴路,經過風貌改造後美觀整潔。“這裡風景好沒污染,山清水秀,我們這代人已經不想出遠門生活了。”

百城行|今夏赴羅泉古鎮 感受煙火氣息的慢生活

悠長的巷道

百城行|今夏赴羅泉古鎮 感受煙火氣息的慢生活

幹淨美觀的步道

人間煙火,市井百态,尋常生活,最撫人心。夏日炎炎,羅泉古鎮值得一往。

<b>【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b>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