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西歐洪災188人遇難,默克爾視察災區:太可怕了,德語都詞窮了

【文/觀察者網 張晨靜】西歐洪災席卷德國、比利時、瑞士等國,截至7月19日上午,災害死亡人數已上升至188人。其中重災區德國至少有157人死亡,比利時的死亡人數18日攀升至31人。

在洪水爆發的第五天,當地時間7月18日,德國總理默克爾前往重災區進行視察,她用“超現實、極其恐怖、令人震驚”,來形容洪災所造成的破壞程度,還稱這是無法用德語詞彙描述的破壞。她承諾政府将迅速提供最大的财政援助,以及将加快對抗氣候變化的步伐。

《紐約時報》報道指出,這是洪水14日爆發以來,默克爾的首次露面。有德媒稱,在洪災和疫情的雙重考驗下,9月将離任的默克爾正在接受執政生涯中最後也是最大的考驗。路透社、彭博社則認為,此次洪災很有可能撼動今年9月的德國大選。

西歐洪災188人遇難,默克爾視察災區:太可怕了,德語都詞窮了

《紐約時報》報道截圖

“極其恐怖……用德語都詞窮了”

這是德國近60年以來最嚴重的一場自然災害。德國警方表示,自14日以來,這場洪災已奪走至少157人的生命,單是在萊茵蘭-普法爾茨州(萊法州),就有110人死亡、670人受傷。警方稱,更多的屍體要等洪水退去才能發現。

7月18日,剛結束訪美行程的德國總理默克爾,前往重災區萊法州舒爾德村視察災情。原本舒爾德村是一個坐落在阿爾河畔的古色古香的村莊,如今被洪水肆虐後許多建築都被摧毀了。有德國氣象局發言人甚至評價說,“說百年不遇都輕了,這或許是一千年難遇的洪水”。

默克爾當天在參觀完舒爾德村後,與幸存者、緊急救援人員進行交談。她表示,德國這次經曆的洪災規模“超出現實想象、極其恐怖、令人震驚……我幾乎無法找出合适的德語詞彙來形容災害的破壞程度”。

西歐洪災188人遇難,默克爾視察災區:太可怕了,德語都詞窮了

默克爾視察災區(東方IC 圖)

默克爾承諾政府将立即組織援助,幫助重建基礎設施。她稱内閣将在本周三準許一項短期和中期的财政援助計劃。“值得慶幸的是,德國是一個能夠在财政上解決這個問題的國家……有能力應對這種情況”。

德國财政部長舒爾茨當天接受德媒采訪時也表示,他們将在本周三的内閣會議上,提出一項3億歐元(約22億元人民币)的緊急援助計劃。之後将根據先前的經驗,提出耗資數十億歐元的大規模災區重建計劃。他還表示,第一筆款項本月就将到達萊法州和北威州。“重建援助可能需要更多一些時間。但是今年年内就都會實作。”

此外,默克爾當天還表态說,政府将更快更好地采取行動應對氣候變化。她稱投資對抗氣候變化雖然是昂貴的,但不這樣做的代價會更大,“一場洪水不是氣候變化的例子,但如果我們看看最近幾年,幾十年的損失事件,那麼它們隻是比以前更頻繁了”。

西歐洪災188人遇難,默克爾視察災區:太可怕了,德語都詞窮了

(東方IC 圖)

随着救援隊伍持續搜救,德國當局表示,他們預計遇難者人數還會上升,因為仍有數百人下落不明。

BBC報道稱,随着降雨中心逐漸向奧地利和德國南部轉移,著名旅遊景區國王湖所在地、德國南部巴伐利亞州上巴伐利亞行政區的貝希特斯加登縣當天宣布進入“災難狀态”。

與此同時,在德國西部,波爾西南部的施泰因巴塔爾大壩在下遊居民撤離後仍有潰壩的危險。

路透社稱,7月18日,比利時的死亡人數攀升至31人,目前仍有163人下落不明。該國定于本周二舉行全國哀悼,比利時首相亞曆山大·德克羅認為,此次洪災與氣候變化之間的聯系是顯而易見的。

目前為止,荷蘭隻報告了洪水造成的财産損失,沒有人員死亡或失蹤。荷蘭緊急服務衛生部門官員表示,林堡省南部的局勢已有所穩定,最近幾天有數萬人被疏散,但北部地區仍處于高度戒備狀态。

西歐洪災188人遇難,默克爾視察災區:太可怕了,德語都詞窮了

德國多地遭遇暴雨洪水襲擊 圖源:澎湃影像平台

外媒:此次洪災可能會撼動德國大選

《紐約時報》報道指出,這是洪災14日發生以來,默克爾的首次露面,上周她正在華盛頓進行通路。報道認為,盡管默克爾在洪災爆發之初缺席了,但卻沒是以受到公衆的批評。一是由于洪災發生的時機過于突然;二是訪美行程被認為是德國與美國恢複關系的重要一步;三是由于默克爾目前的“跛腳鴨”地位。

德國新聞電視台指出,盡管距離卸任僅幾個月,但默克爾的任務相當沉重。除了疫情之外,現在還面臨洪災及經濟複蘇等問題。默克爾身上似乎也看不出将要告别的姿态,仍在努力工作,默克爾的“最後一棒”交接得并不輕松。

今年9月将舉行德國大選,三位主要候選人在上周都通路了災區。路透社認為,此次洪災可能會撼動今年9月的德國大選。彭博社稱,德國這場毀滅性的洪水災難改變了該國大選的态勢,可能會重新劃定接替默克爾的政治路線。

西歐洪災188人遇難,默克爾視察災區:太可怕了,德語都詞窮了

阿明·拉舍特被拍到在施泰因邁爾受訪時說笑 圖源:德媒

7月17日,德國總統施泰因邁爾視察災情嚴重的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埃夫特施塔鎮(Erftstadt),向媒體表達對災民的同情之意時,他身後的該州州長、被外界視為“默克爾接班人”熱門人選的德國基民盟主席——拉舍特卻在和左右人員聊天,還大笑起來。此舉引發外界的抨擊。德國發行量最大的報紙《圖檔報》批評道:“全國都在哭泣,拉舍特卻在笑。”

這也引發了拉舍特競争對手的批評。社會民主黨秘書長拉爾斯·克林貝爾(Lars Klingbeil)斥責說,拉舍特此舉缺乏教養、駭人聽聞,“人的性格在危機時刻才會顯露出來”。社會民主黨的總理候選人是63歲的财政部長肖爾茨,他在民調中排名第三,落後于綠黨的候選人、40歲的安娜萊娜·巴爾伯克(Annalena Baerbock)。

默克爾拒絕對此事發表評論,僅強調作為國家上司人,會在救災方面與其合作。

雖然德國政界人士稱,不希望将災難政治化,但《紐約時報》強調了這次自然災害改變德國大選走向的可能性。報道指出,洪水一直影響着德國的政治活動,2002年德國大選前,總理參選人施羅德穿着膠靴走在洪災一線,而其對手施托伊貝爾恰好在渡假,施羅德在洪災時的表現被認為助力他赢得了當年的選舉。

全球氣候變化導緻了這場洪災?

此次洪災發生後,有不少歐洲上司人都将其歸咎于氣候變化。有專家表示,全球變暖使得暴雨更有可能發生,自工業時代開始以來,全球氣溫已經上升了約1.2攝氏度。還有專家稱,這種百年不遇的極端天氣,今後将會變得越來越頻繁,破壞性也将越來越大。

德媒報道指出,早在19世紀氣象學家就已發現,空氣溫度升高後,其濕度也會相應升高。空氣溫度每提升一攝氏度,其含水量就會提高7%。全球氣候的變暖,也會加快地表和海洋水分的蒸發,而這又會引發強勁的降雨和風暴。

萊比錫大學的氣象學家克瓦斯(Johannes Quaas)稱,德國作為工業國家,其氣候變暖的速度比全球整體水準高兩倍。這就意味着,德國現在出現暴雨天氣的機率要比19世紀高20%,比40年前高10%。

西歐洪災188人遇難,默克爾視察災區:太可怕了,德語都詞窮了

德媒報道截圖

但這單純是一場“天災”嗎?有美媒指出,此次洪水并非不可預見。如今随着上百人死亡、數百人失蹤,外界對這場洪災的質疑聲也愈演愈烈。

英國雷丁大學水文氣象學家琳達·斯佩特(Linda Speight)博士指責說,“這次事件不應該造成這麼多人死亡。”她認為,沒有提前預警、溝通不暢是此次洪災造成重大生命損失的原因。

阿爾河附近的32歲居民邁克爾·斯托費爾斯(Michael Stoffels)早前表示,他沒有收到政府的預警,但14日有一位鄰居打電話提醒他,水位正迅速上漲。

《紐約時報》報道稱,德國的洪水預警系統讓當地官員自行決定采取什麼行動,理由是他們最了解當地地形,以及河水溢出路線上的人或财産。一些地區似乎及時發出了預警,但其他地區的警報卻來得太晚。沒能快速移動的居民就喪生了,包括一家護理中心的12名殘障人士。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