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代詩人白居易有詩雲“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攝影師近日和影友在山西省稷王山區采風,不想卻拍到了這樣的詩意。黃土大山中有個叫邢家莊的小山村,村頭一樹山杏黃澄澄地挂滿了枝頭,這個時間段大山外杏兒已經不見蹤迹,就是氣候偏低的山區農村也很少見到了,面對這樣的美味,大家幾乎難以抵擋誘惑,女影友一邊拍照一邊低聲說道:‘要是能吃幾個就更好了,也不知道敢不敢摘?’
成熟的山杏的誘惑力實在太大了,女影友實在忍不住了,随手便摘了一個也顧不上清洗,直接在衣服上搽了一搽便迅速地送進了嘴裡,“真好吃,你們要不要嘗一嘗?”正當她動手準備摘第二個的時候,忽然身後的樹林裡走出來一位老奶奶,她大聲地問道:“你們是幹啥的?想吃山杏打個招呼,我這裡是有規矩的,吃杏留下核,不留不準走!”
女影友站在原地一時間不知如何是好,看她尴尬窘迫呆立的樣子,老奶奶哈哈哈地笑了,随後又說到:“來來來,到家裡來,院子裡有棵更好吃杏樹,請你們免費嘗一嘗。”回過神來的女影友樂呵呵地跟着老奶奶去了她的家,大家也跟了過去,奶奶坐在杏樹下,指着枝頭的黃杏說道:“你們盡管吃,這個山杏味道非常好,城裡時吃不到了,它不但味道美而且是甜核,吃杏帶吃核,再多也不會燒心,放開吃吧。”
仰觀枝頭山杏大部分已經不複存在,隻有南邊一側的樹枝上果實累累,奶奶介紹說,其它的山杏成熟慢慢地掉落了,家裡平時就是她一個人,吃不過來,隻有樹葉下邊的還在慢慢成熟,現在有的還是綠色,這個山杏是當地的特殊品種,流傳了數百年,隻要看到顔色發黃就成熟了,用手一扳兩半,吃在嘴裡都是甜杏味道,完後砸開杏核送進嘴中,甜杏仁又是一種享受。
老奶奶姓董,今年已經年過80,孩子們都生活在别處,隻有大兒子留在了身邊,老伴已經去世了,奶奶說這棵杏樹就是50年前老伴栽下的,孩子們都是吃着它的杏兒長大,那個時候每到山杏成熟季節,孩子們總是爬樹摘杏,家中充滿了歡笑聲,現在他們各自都有一大家子人要養活,自己身體還行,堅持在老院子裡獨自生活,這些年孩子們都外出打工去了,山杏自然也就很少有人吃了,你們來了我很高興,如同看到了回家的孩子,别客氣,大家随便吃吧。
董奶奶說大兒子在隔壁的院子裡養着幾十隻羊,每天要放水飲羊,她沒事幹就坐在杏花樹下,一邊幫着孩子放水,一邊把撿拾的杏核清洗一下晾曬,雖說這甜杏核是個美味,可是山裡人習慣了也不怎麽喜歡吃它,這個季節都會将它收集起來,放到以後再食用,這些年常有人來收杏核,每斤的價格是2元錢,過了夏天她家賣杏能收入幾百元零花錢呢,這就是吃杏留核的規矩。
院子裡的黃土地上我們看到了奶奶晾曬的一片杏核,她說山裡人實在,不會糊弄人,每個杏核她都用清水洗過,幹幹淨淨地賣給客商,自己心裡踏實。
董奶奶說山杏品種好,可惜就是數量有限,現在的人都喜歡吃新品種,大大的果肉多,其實不知道山杏卻才是正宗味道,當然也有懂行之人,去年也曾經來過一些城裡遊玩的人,他們品嘗過後提出每斤給100元錢購買,我沒有賣給他們,也是隻允許他們随便吃,要把杏核留下來。
兩位女影友和奶奶坐在一起聊了很長時間,吃下的杏核都很認真地給奶奶放在了一起,看上去她們很投緣,臨走的時候奶奶很高興,她說把女影友當女兒看了,現在改了規矩,讓她們多摘點山杏帶回家去吃,沒有袋子,奶奶就給草帽裡都放滿了,女影友們連聲緻謝,提出給奶奶留點錢,可是奶奶始終不答應。
說話間奶奶的兒子開着機動三輪車來拉水了,為了不打擾他們幹活,大家告别了老人離開了,董奶奶站在籬笆牆邊依依不舍地送着我們,就像送别離家的孩子一樣,他囑咐大家有空就來山裡玩,把這裡當成自己的家,特别是秋季一定要回家看看,山裡好吃的東西多極了,保準讓你們解饞過足瘾。
女影友們非常感慨,她們說一位素不相識的山裡老人,就是和她席地而坐聊了一會天,奶奶就會為了她們而改規矩,人與人之間的真誠就是幾句知心話,我們今天吃的是山杏得到的卻是山裡母親那一顆善良的心,事情看起來很平常,當時能讓我們記住一輩子,我們祝福老奶奶身體健康,福如東海壽比南山。【想看到更多的百姓故事請點選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