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遠山近石,皴染結合,筆力沉穩,墨彩滋潤——盤點明代的山水名畫

作者:一點書畫
遠山近石,皴染結合,筆力沉穩,墨彩滋潤——盤點明代的山水名畫

《廬山高圖》

明 沈周 紙本淡設色 縱193.8厘米 橫98厘米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沈周(1427—1509)吳門四家之首。字啟南,号石田,更号白石翁。長州人。世代隐居吳門。他憑借想象描繪廬山為他的老師陳寬作壽。在畫法上宗學王蒙,景色繁茂,草木華滋,筆法甚密,風格細秀,屬“細沈”代表作。整幅作品在近于王蒙的繁密的筆墨中展現了想象中廬山的雄偉,開創了以山水畫象征人品的表現手法。畫面上部沈周自題“廬山高”(篆文)三字,末尾自識:“成化丁亥端陽日,門生長洲沈周詩畫,敬為醒庵有道尊先生壽。”

遠山近石,皴染結合,筆力沉穩,墨彩滋潤——盤點明代的山水名畫

《空林積雨圖》

明 沈周 紙本墨筆 縱21.7厘米 橫29.2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久雨陰連結,晴天安在哉?”這件作品是畫家在積雨郁悶之日所作。畫中描繪一平坡後的雨中樹林景色。畫面構景簡潔,坡石後的林中溪水,緩緩流淌。低屋掩映,雲氣彌漫,雨霧迷朦。畫家以粗筆而寫,墨色渾潤,淡墨渲染,使畫面顯得濕氣欲滴,陰雨連綿與畫家郁悶難解的情緒躍然畫上,與畫家自題兩首詩恰相對照。其一曰:“茅檐何日霁,溜響漫沉沉,氣郁惟添睡,愁多亦怕吟。積潤變鳴琴。安得東軒月,皓然當我襟。”

遠山近石,皴染結合,筆力沉穩,墨彩滋潤——盤點明代的山水名畫

《落花詩意圖》

明 沈周 紙本設色 縱35.9厘米 橫60.1厘米 南京省博物館藏

此畫筆墨厚重,風神淡冶,花瓣平舒,作将殘之狀。此畫用淡墨寫出枝幹,枝幹穿插自然得體。樹葉用墨渾厚,沉重響亮。整幅作品,花、枝、葉之間結構嚴密而舒展。行筆凝重簡練,實按虛起,雖為将殘之花,但卻風韻獨存。古來文人多慕牡丹高潔華貴,形諸筆墨,貴能“狀物”與“得意”相兼,沈周此圖足以為之。

遠山近石,皴染結合,筆力沉穩,墨彩滋潤——盤點明代的山水名畫

《東莊圖冊·北港》

明 沈周 紙本設色 原24頁 今遺失其中的3頁 南京博物院藏

此畫描繪其師吳寬家的庭園景色。吳寬官至禮部尚書,是沈周的老師和摯友,多有詩文唱和。東莊是吳寬的莊園,也是江南士大夫經常聚會、吟詩、品茗的地方。後人盛贊沈周的《東莊圖冊》,“觀其出入宋元,如意自在,位置既奇絕,筆法複縱宕,雖李龍眠山莊圖、鴻乙草堂圖不多讓也。”這裡所選的一幅是“北港”,圖中畫一荷塘,波光如鏡,荷葉亭亭玉立,疏密有緻,搖曳多姿,岸上樹木點寫自然,情态各具;坡岸皴染結合,濃重得宜。

遠山近石,皴染結合,筆力沉穩,墨彩滋潤——盤點明代的山水名畫

《滄州趣圖》

明 沈周 紙本設色 縱29.7厘米 橫 885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沈周屬于小寫意,撇開院體纖濃一格,以筆墨粗簡見長,較之他的山水畫,更具有概括性。其用筆率意,落筆肯定,生動自然。 沈周的花鳥畫,其筆法與墨法,兼工帶寫,在欲放未放之間,以後經過陳淳的繼承和發展,遂開啟了徐渭的潑墨寫意,而又經過八大山人,“揚州八怪”的推波助瀾,在發展中國寫意花鳥畫上,沈周的作用和影響是不可忽視的。《滄州趣圖》是沈周晚期的作品,他将元四家的筆法集中于一幅山水長卷中。不同的筆法銜接得那樣天衣無縫,可見他對元四家筆法運用的精熟。

遠山近石,皴染結合,筆力沉穩,墨彩滋潤——盤點明代的山水名畫

《兩江名勝圖》

明 沈周 絹本設色 縱42.2厘米 橫23.8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沈周的山水畫,有些描寫的是高山大川,表現傳統山水畫的三遠之景,在畫法上,早年承受家學,兼師杜瓊。後來博采衆長,出入于宋元各家,主要繼承董源、巨然以及元四家黃公望、王蒙、吳鎮的水墨淺绛體系,又參以南宋李、劉、馬、夏勁健的筆墨,融會貫通,剛柔并用,形成粗筆水墨的新風格,自成一家。《兩江名勝圖》表現的是江南水鄉那種濕潤清麗,明媚幽雅的風光。集中展現了沈周山水畫風格。

遠山近石,皴染結合,筆力沉穩,墨彩滋潤——盤點明代的山水名畫

《雪際停舟圖》

明 沈周 絹本設色 縱249.2厘米 橫94.2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藝術創作不能遠離現實生活,對自然靜物的描寫更離不開對自然的仔細觀察。沈周善于運用傳統的筆墨技巧來描繪現實中的生活景物,故能随意揮灑,筆墨生動,意趣盎然。《雪際停舟圖》是沈周山水畫中賦色比較重的一幅,還用了青綠山水畫的表現技法,是他水墨淺绛畫的典範。

遠山近石,皴染結合,筆力沉穩,墨彩滋潤——盤點明代的山水名畫

《秋江漁隐圖》

明 姚绶 紙本淡設色 縱128.4厘米 橫58.5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姚绶(1423—1495),字公绶,号丹丘生,又号谷庵子,雲東逸史。擅長畫山水及其竹石小景。《秋山漁隐圖》畫面所描繪的是秋林遠岫,湖中釣舟。整幅作品意境蕭然而靜穆,給人以沉靜的美感。在表現技法和意趣上,畫家繼承了元吳鎮的筆墨傳統,風格粗放老辣,富于率達樸茂的情韻。在這幅作品中,畫面蒼涼蕭疏,充滿荒寒意境,雖有漁舟在天地間,但卻帶有一種悲苦、嚴峻和感傷的情調。畫法多變,層次森然有序,顯示了蒼勁紛披的意态,遠山近石,皴染結合,筆力沉穩,墨彩滋潤。

遠山近石,皴染結合,筆力沉穩,墨彩滋潤——盤點明代的山水名畫

《雪溪放舟圖》

鐘欽禮 絹本墨筆 縱170.8厘米 橫103.2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鐘欽禮,生卒年不詳,号會嵇山人,浙江上虞人。畫山水縱筆粗豪,橫刮外強,學戴進而有所變化。成化、弘治年間入直仁治殿,為内廷畫師中頂尖高手。《雪溪放舟圖》是鐘欽禮的代表作,畫中表現的是漁人雪後在寒溪上放舟的情景。畫面蕭寒清幽,遠處山峰積雪皚皚,山的輪廓用重墨線勾勒,樹枝勁虬彎曲,層次分明,深得雪骨水韻之妙。

遠山近石,皴染結合,筆力沉穩,墨彩滋潤——盤點明代的山水名畫

《瑞雪凝冬圖》

明 王谔 絹本設色 縱139.6厘米 橫91.5厘米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王谔,字廷直,奉化(今浙江奉化)人。生卒年不詳。活動時期為成化、弘治年間。初畫山水從師同鄉蕭風,後研習唐宋諸家。凡奇山怪石、孤木驚湍,盡摩其妙,孝宗喜馬遠之畫,稱王谔為“今之馬遠也”。一生主要學習馬遠的畫法,就其畫法當屬浙派。《瑞雪凝冬圖》墨筆畫雪山行旅之景,所畫松石瘦硬,氣象寒冷。高山巨石以及山下的庭院和山上的寺廟都由硬筆畫出,冷峭逼人。山下遠水高闊,船帆點點,落墨不多襯托了整幅繪畫的冷寒的意境。

遠山近石,皴染結合,筆力沉穩,墨彩滋潤——盤點明代的山水名畫

《江閣遠眺圖》

明 王谔 絹本淡設色 縱143.2厘米 橫229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這幅畫描繪的隔江遠望的平遠景象。松林石壁前臨大江,江邊有水榭樓閣,遠處隔江對面,雲霧彌漫之中,峰巒起伏,山城環抱,樓船停泊江岸。中間一片江波浩渺,水天空闊,橫無涯際。近景的樓榭和遠景的山城遙遙相對,畫面氣勢開闊,意境幽美。湖中水波細密,前重後淡形成高遠空闊,水天相接之勢。對岸遠山,暈染清淡,和近景中的濃墨重染形成對比,整幅作品用筆細勁,是學宋朝馬遠一派。

遠山近石,皴染結合,筆力沉穩,墨彩滋潤——盤點明代的山水名畫

《山水圖》

明 張複陽 紙本墨筆 縱33.2厘米 橫136.4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張複陽(約1403—1490),字複陽,以字行,号南山,浙江平湖人,道士,山水仿吳鎮,墨氣蒼勁淋漓,其所畫草樹人物各臻其妙。畫家描繪江南水鄉,透過大批密林雜樹 ,隐現村落茅舍,田野農事以及農居生活,富有生活氣息,遠景雲氣彌漫,有很強的空間感。此畫墨筆蒼茫渾厚,破筆縱橫揮灑,焦墨、淡墨層層積染,淋漓盡緻,遠近層次畢現。整幅作品開合、疏密、動靜、虛實,皆得自然之妙,富有耐人尋味之意趣。

遠山近石,皴染結合,筆力沉穩,墨彩滋潤——盤點明代的山水名畫

《煙江遠眺圖》

明 朱端 絹本設色 縱169厘米 橫107.3厘米

此畫描繪了高嶺煙霭,遠浦水村。左半邊作高遠景色,山峰巍峨高聳,氣勢雄奇。隔山坡地翠樹蔥蔥,松柏蒼勁,山勢和樹姿均具雄偉之姿。闆橋、村落,遠景是舟帆和水鄉,精緻開闊,幽美而疏秀。在畫法上多學郭熙,那勁峭的山石,奇異的峰頭,盤虬的樹幹,蟹爪的枝杈等等都來自郭熙筆意。畫家将北宋郭熙山水的雄奇、繁複、精密等特點與南宋院體山水的簡潔、空曠、疏朗等格局有機地結合起來,創造了有别于宋代院體的明代院體畫風。

遠山近石,皴染結合,筆力沉穩,墨彩滋潤——盤點明代的山水名畫

《松院閑吟圖》

明 朱端 絹本設色 縱230.2厘米 橫124.3厘米 天津市藝術博物館藏

朱端,字克正,号一樵,海鹽人。生卒年不詳。明代正德年間的宮廷畫家,正德中直仁智殿,授指揮。他的山水畫,一方面受當時流行宮内的南宋院體畫風影響,近馬遠;另一方面,也有專學北宋郭熙的一路。《松院閑吟圖》就是這類山水的代表作。 整幅作品雄中透秀,工細之中見随意,反映了明代的時代風貌。朱端的山水作品在繼承和發展傳統方面有一定的建樹,他使宋代院體繪畫的風貌得以發揚光大,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他對後世的積極影響。

遠山近石,皴染結合,筆力沉穩,墨彩滋潤——盤點明代的山水名畫

《雁蕩山圖》

明 葉澄 绫本設色 縱35厘米 橫290.3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本幅自識:“雁蕩山圖。嘉靖丙戌燕山葉澄作。”後紙清·梁清标題記。葉澄,字原靜,号常山,原藉吳人,世居燕京(今北京),嘉靖年間(1522—1566年)畫家。善畫山水,師法戴進,徐沁《明畫錄》評“其神似處,幾莫能辨”。作品所繪景觀,自石門潭起,計有章毅樓、石佛岩、石梁洞、靈風洞、羅漢洞、淨明寺、蓼花峰、響岩等。這些景色描繪真實,各具奇姿,很典型地展現出東南第一山的奇秀特色和壯闊氣勢。作品畫法與戴進有相似之處,但筆墨更見繁細,并呈現出對景寫生、随景而運之迹,很像一幅實地寫生稿,這在“浙派”後學中是比較少見的。

遠山近石,皴染結合,筆力沉穩,墨彩滋潤——盤點明代的山水名畫

《灞橋風雪圖》

明 吳偉 絹本淡設色 縱183.6厘米 橫110.2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吳偉(1459—1508),字世英,又字次翁,号魯夫,又号小仙。江夏(今湖北武昌)人。吳偉是戴進之後的浙派名将,是“江夏派”的創導者。早年畫法比較工細,中年後變為蒼勁豪放、潑墨淋漓一格。灞橋在陝西長安縣東,亦稱霸橋,唐人送别者多于此折柳相贈,有“灞橋折柳”典故。又有“詩思在灞橋風雪中驢子上”之說,故畫家亦常以“灞橋風雪”為畫題。這幅作品,描繪一老者騎驢在風雪中過橋,低首沉思。為烘托主題,景作山野懸岩,樹木凋零,風雪彌漫,河流封凍,寒氣逼人。在藝術表現上,用側鋒卧筆,線條粗簡,水墨淋漓,一次皴染,頗得氣勢。

遠山近石,皴染結合,筆力沉穩,墨彩滋潤——盤點明代的山水名畫

《江山漁樂圖》

明 吳偉 紙本設色 縱270厘米 橫173.5厘米

畫家少時生活孤苦,由常熟錢昕收養,後流落于南京,因而對民間漁民的生活抱有極強的同情心,作品的生活氣息很濃厚,在表現技法上較清新和自由。此畫在空間處理上,前實而濃重,遠景虛淡,更接近真實的自然風景,整幅作品畫法比較粗縱,當屬畫家中年以後的作品。《江山漁樂圖》表現的是江南的秀色和漁民生活。江邊高樹坡石,其上遠山層疊,江中漁舟有停泊,一幅秀潤美麗的江山漁樂圖卷。

遠山近石,皴染結合,筆力沉穩,墨彩滋潤——盤點明代的山水名畫

《雜畫冊》

明 徐端本 紙本水墨或淡設色 每開縱29.4厘米 橫39.7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徐端本(1438—1519),又明史忠,字廷直,金陵人。17歲才能講話,外呆内慧,人以癡呼之,自号癡翁,又稱癡仙,亦稱癡癡道人。《雜畫冊》共有12幅圖:1.漁翁垂釣圖;2.山橋吟行圖;3.荷蓮萱草圖;4.秋溪沙鷗圖;5.野航圖;6.澄江飛帆圖;7.江天晚照圖;8.攜琴晚歸圖;9.臨流獨釣圖;10.水亭靜居圖;11.攜琴訪友圖;12.樹下閑眺圖;《雜畫冊》大多描寫山野逸士的生活情狀,或溪邊獨釣,或小橋策行,或山村訪友,或閑眺江天,表達出遠離塵嚣,忘情泉石的志趣。畫家在這些畫幅中着意渲染野逸的意蘊,進而襯托出他放達率真的性格和超脫塵世的理念。

遠山近石,皴染結合,筆力沉穩,墨彩滋潤——盤點明代的山水名畫

《山雨欲來圖》

明 張路 絹本水墨 縱147厘米 橫105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山雨欲來圖》墨筆畫風雨欲來,一漁人收網而歸。近景的山巒草樹以及淙淙溪水,刻畫得生動有緻,遠山迷蒙,在陰暗的天空下或陰或現,很有山雨欲來前的氣勢。在具體表現技法上,畫家運用的是粗筆濕墨,氣韻很是生動。畫家着意營造一種山雨欲來前的氣氛,用筆粗放,風格雄健,但又透出畫家用筆的潇灑和靈巧,顯然是受到宋元粗筆水墨一派以及呂紀、林良等人水墨寫意畫風的影響。在背景的渲染方面,也明暗适度,盡量表現出風雨欲來前的自然界的豐富二微妙的變化。

遠山近石,皴染結合,筆力沉穩,墨彩滋潤——盤點明代的山水名畫

《溪山放艇圖》

張路 絹本設色 縱165.8厘米 橫97.5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張路(1464—1538),字天馳,号平山,僅以字行于世,祥符(今河南開封)人,少年聰慧,見吳道子、戴進所畫人物,臨摹肖其神,以畫成名,是明代追随戴進、吳偉的重要浙派畫家,在人物上師法吳偉,但秀逸不足,狂放過之,山水上有戴進的風緻。張路的繪畫藝術很受世人贊譽,明朝詹景風就盛贊他“足當名家”。在當時,缙紳們鹹加推重,得其真迹,如若拱壁。

遠山近石,皴染結合,筆力沉穩,墨彩滋潤——盤點明代的山水名畫

《柴門送客圖》

明 周臣 紙本淡設色

此圖以封建文人的隐居生活為表現題材,反映了士大夫寄情山水,志耽林泉的閑雅情趣,畫面描繪的是主客二人分别時依依不舍的感人情景。在表現這類隐逸生活題材時,畫家不同于元明文人畫那般追求荒率空寂的意境,而是賦予雄偉恢弘的氣勢,有着自己的藝術特色。周臣的山水畫脫胎于李唐和馬夏,但他并不囿于宋代院體畫的程式,而山雨攝取文人畫家某些布景和筆墨的長處,形成結構嚴謹而氣脈流動、造型真實生動、筆力剛勁峭厲、墨韻充足的風格。

遠山近石,皴染結合,筆力沉穩,墨彩滋潤——盤點明代的山水名畫

《雪村訪友圖》

明 周臣 絹本設色 縱224.3厘米 橫96.9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構圖十分奇峭險峻,中間巨石之上的幾棵挺拔秀逸的蒼松是全畫的視覺中心。畫面左上角山石峻秀聳立,直插雲霄,氣勢雄壯。圖中采用高遠布局法,系取法北宋中原山水畫派景物的描寫,近景和遠景造型堅實明晰,中景桃源處虛化朦胧,則又吸收了元文人畫的構景的長處。筆墨技法主要出自李唐,近景用墨濃重,皴染結合,石用拖泥帶水法描繪,并兼用小斧劈皴和鐵皴鈎斫,表達出嶙峋堅實的石骨。古松虬曲和倒挂的形态,頗接近馬遠的松樹法。整幅作品用筆尖勁,氣勢雄渾,是周臣繪畫的代表作。

遠山近石,皴染結合,筆力沉穩,墨彩滋潤——盤點明代的山水名畫

《春泉小隐圖》(部分)

明 周臣 紙本設色 縱26.5厘米 橫85.8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畫是周臣為裴春泉繪其隐居小憩的情景。繪松石下蔭茅堂,一人在堂中伏幾假寐,又有一童子灑掃堂外。門前一彎小橋,流水與湖水相接,即寓春泉之名。河對岸山巒層層。 小橋對岸其山石也用重墨,兩棵探向泉水的婆娑之樹,和茅屋邊的垂柳、蒼松遙相呼應,情态各具。遠山用淡墨暈染,和前景的重墨形成對比,富有變化和秩序感。周臣在描繪物象時,善于根據不同形象的質感,施以剛柔、粗細、輕重不同的筆法,狀物準确嚴謹。

遠山近石,皴染結合,筆力沉穩,墨彩滋潤——盤點明代的山水名畫

《山齋客至圖》

明 周臣 絹本設色 縱136.4厘米 橫72.2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以封建文人的隐居生活為表現題材,反映了士大夫寄情山水,志耽林泉的閑雅情趣,畫面描繪的是主客二人分别時依依不舍的感人情景。從船工坐在船頭,伏膝熟睡,等待主人會友歸返的細節,可以看出畫家創作藝術構思的精妙。在表現這類隐逸生活題材時,畫家不同于元明文人畫那般追求荒率空寂的意境,而是賦予雄偉恢弘的氣勢,有着自己的藝術特色。《柴門送客圖》可以展現這種風格。

遠山近石,皴染結合,筆力沉穩,墨彩滋潤——盤點明代的山水名畫
遠山近石,皴染結合,筆力沉穩,墨彩滋潤——盤點明代的山水名畫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