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陳嘉庚《南僑回憶錄》憶廈大初創往事倡辦廈門大學演武場校址之經營廈大假集美開幕廈大校長更動集美廈大之支援廈大獻與政府

編按:

多年生活在泉州,身邊基本被廈大人包圍了。喝茶、讀書、聊天,很難不受廈大朋友們潛移默化的影響。加上我家族中最會讀書的表弟博士畢業于廈大,加上泉州現代地方人文、曆史、宗教、考古、民俗等方面的研究,離不開從1920年代的顧颉剛、張良烺、陳萬裡到後來的莊為玑、吳文良、傅宗文、王銘銘等諸位廈大人的傑出奉獻,我對廈大自然親近。前陣翻福建和閩南晚清民國教育資料,讀到校主嘉庚先生的《南僑回憶錄》,内有對廈大創辦初衷、選址等方面的介紹,創校維艱,筚路藍縷,還介紹了他三次募捐失敗的經過,令人唏噓,同時亦更覺其偉大與艱韌不拔之意志。祝南方之強廈門大學生日快樂,青春不老!

<h1 class="pgc-h-decimal" data-index="01">倡辦廈門大學</h1>

民國八年夏餘回梓,念鄰省如廣東江蘇公私大學林立,醫學校亦不少,閩省千餘萬人,公私立大學未有一所,不但專門人才短少,而中等教師亦無處可造就。乃決意倡辦廈門大學,認捐開辦費一百萬元,做兩年開銷,複認捐經常費三百萬元,做十二年支出,每年二十五萬元。并拟于開辦兩年後,略具規模時,即向南洋富僑募捐巨款。竊度閩僑在南洋資财千萬元,及數百萬元者有許多人,至于數十萬元者更屈指難數,欲募數百萬元基金,或年募三幾十萬元經費,料無難事。而校址問題乃創辦首要;校址當以廈門為最宜,而廈門地方尤以演武場附近山麓最佳,背山面海,坐北向南,風景秀美,地場廣大。唯除演武場外,公私墳墓密如魚鱗。廈門雖居閩省南方,然與南洋關系密切,而南洋僑胞子弟多住廈門附近,以此而言,則廈門乃居适中地位,将來學生衆多,大學位址必須廣大,備以後之擴充。然政府未必肯給全場位址,故拟向政府請求撥演武場四分之一為校址,乃在廈門開會發表此事。

<h1 class="pgc-h-decimal" data-index="02">演武場校址之經營</h1>

政府既許撥演武場四分一為大學校址,乃托上海美國技師繪校舍圖。其圖式每三座做品字形,謂必須如此方不失美觀,極力如是主張。然餘則不贊成品字形校舍,以其多占演武場地位,妨礙将來運動會或紀念日大會之用,故将圖中品字形改為一字形,中座背倚五老山,南向南太武高峰。民十年五月九日國恥紀念日奠基。左右近處及後方塢墓石塊不少,大者高十餘尺,圍數十尺,餘乃命石工開取做校舍基址及築牆之需,不但堅固且亦美觀。而墓主多人來交涉,謂該石風水天成,各有名稱雲雲,迷信之深難以言喻。餘則婉言解釋,至不得已則暫停工以順其意,迨彼去後立再動工,因石衆多,兩三天大半都已破壞,雖再來交涉亦莫可如何,撘然回去。數月後拟再建其他校舍,不得不遷移塢墓,為屋址,乃将演武場後諸公私冢墓,立碑标明,限日遷移,并在廈門登各日報,如不自動遷移,本大學則為代遷,并規定津貼遷移費。且在數裡外之山腰買一段空地,備作移葬地位。從此順序進行,依限自遷或代遷,絕不緻再發生交涉,或其他事故矣。演武場地界面積約二百畝,下系沙質,雨季不濕,平坦堅實,細草如氈。北負高山,南向洋海,西近廈港許家村,東系山坡及平地。昔為閱兵場,自廈門與洋人通商,兼作跑馬場,後來閱兵與跑馬均廢,被洋人辟為“哥耳夫”球場,廈大建築時概已收回。教育事業原無止境,以吾閩及南洋華僑人民之衆,将來發展無量,百年樹人基本偉大,更不待言,故校界之劃定須費遠慮。西既迫近鄉村,南又臨海,此兩方面已無擴充可能。北雖高山若開辟車路,建師生住宅,可作許多層級由下而上,清爽美觀,至于東向方面,雖多阜陵起伏,然地勢不高,全面可以建築,頗為适宜。計西自許家村東至湖裡山炮台,北自五老山,南至海邊,統計面積約二千畝,大都為不毛之公共山地,概當歸入廈大校界。唯南普陀佛寺或仍留存,或兼作校園,至寺前田地,廈大需用時,則估值收買之。廈門港闊水深,數萬噸巨船出入便利,為我國沿海各省之冠。将來閩省鐵路通達,礦産農工各業興盛,廈門必發展為更繁之商埠,為閩贛兩省唯一出口。又如造船廠修船廠及大小船塢,亦當林立不亞于沿海他省。凡川走南洋歐美及本國東北洋輪船,出入廈門者概當由廈大門前經過,至于山海風景之秀美,更毋庸多贅。日後如或私人向任何方面購買上節所言校界範圍山地,建私人住宅,則當禁止或沒收之,以免互相效尤,因私誤公也。

<h1 class="pgc-h-decimal" data-index="03">廈大假集美開幕</h1>

汪精衛在新加坡原與餘相識,民國九年來漳州訪陳炯明,餘邀到集美參觀。回去後來函告予願任廈門大學校長,餘複函應承,其夫人亦來住鼓浪嶼。然不久因粵軍回粵成功,彼便來函辭職,謂将回粵辦政治無暇兼顧。由是廈大乃組籌備委員會,舉蔡元培、郭秉文、餘日章、胡敦複、汪精衛、黃炎培、葉采真、鄧萃英、黃孟圭等為籌備員,在上海開會,舉鄧翠英為廈大校長。鄧君即派鄭貞文、何公敢兩人來集美籌備一切。時廈門廈大校舍未建,拟假集美校舍開幕。民國十年四月六日,廈大在集美正式開幕。适美國杜威博士遊曆上海,故請來校參加,鄧校長亦于近甫日到。學生一百二十名,閩生約占半數。聞鄧校長開幕後即将北返,彼原為北京教育部參事,當籌備委員會公聘時,關約聲明須辭去教育部職務,然彼未有辭印,故欲急回,而廈大校長居然由他挂名,校務交鄭何二君。此種挂名校長雖他處常有,若廈大當然不可。鄭何二君知餘意志,力勸彼暫留勿回,迨至月杪鄧君接學生無名函,罵他無才學且欲作挂名校長,若不自動辭退,不日諸生聯名攻擊,列首名者即是我,鄧君于是來函辭職,餘亦不留也。

<h1 class="pgc-h-decimal" data-index="04">廈大校長更動</h1>

鄧君既去,餘即電新加坡請林君文慶擔任校長,林君于秋間開課前來到。開課後召諸生口試英語,問你從何方來,不能答,複問何姓名亦不能答,而尤以閩省諸生為多。當時中學為四年制,故大學新生須先讀兩年預科,廈大新生當然在預科兩年,然後升入正科。依部章中學生四年畢業,英文已有基礎,茲乃粗淺英語尚且不曉,其程度可知,雖讀二年預科何能及格升入正科。細考緣由,閩省諸公私中學,對英文教授,多不認真,雖廈門省立十三中學亦然。其原因多為經濟關系,蓋英文教師每月薪俸八十元,月終便要支清,不似中文教師薪少且可拖欠也。廈大為即此函告閩省各公私中學,從速改善免緻贻誤青年,此為廈大甫辦,影響閩省教育之初步也。

<h1 class="pgc-h-decimal" data-index="05">集美廈大之支援</h1>

餘之營業自民十五年起,至二十二年終,此八年間如江河日下,不但無毫利可長,且逐年虧蝕及支出百餘萬元。計有四項損失,貨物屋地降價,廈大及集美校費,銀行利息,每項每年三四十萬元,合計八年一千餘萬元。馬來亞事業之榮枯,關系膠錫兩物産,而尤以樹膠為重要。民十四年樹膠每擔價二百元,逐年遞降至民國十九年,每擔價十餘元,後再降至七八元。當市景繁盛時,馬來亞政府發出流通紙币一萬萬七千萬元,迨民二十年後降至五千餘萬元。居民比前加多而枯竭凄慘不可言喻。外國銀行因餘侵欠巨款告予停止校費,餘不可,故民國二十年秋改作有限公司,銀行亦參加,并舉多人為董事,規定校費逐月坡币五千元。(申國币七千餘元)然廈大逐月尚須二萬五千元,集美一萬餘元,共三萬餘元。除國府補助五千元,其他收入二千元,有限公司七千元,共一萬四千元,尚不敷二萬二千元。至民國二十二年終,有限公司收盤,計二年餘用去六十餘萬元,此系由馬六甲曾江水親家捐十五萬元。葉玉堆先生捐五萬元。(兩條申國币三十萬元)廈門廈大校業變賣十餘萬元,集通号(在廈專理兩校财政)向人息借二十餘萬元,此乃餘極力維持兩校之實在情形也。

<h1 class="pgc-h-decimal" data-index="06">廈大獻與政府</h1>

自有限公司收盤後,餘即函請廈大校長林文慶來洋募捐,數月後結果,新加坡募國币十萬元,馬來亞十五萬元,然催收經年,馬來亞僅十餘萬元,餘作罷論,共實收國币二十餘萬元。而廈大經費已縮至每月二萬元,集美六千元,除國府補助及其他收入,逐月尚不敷二萬元。集通債款又須陸續清還,幸灰餘紅利(前生膠廠租人訂抽紅利)上半年頗好,故聊可支援得過。民國廿五年買樹膠園四百英畝,成本十六萬餘元,拟作廈大基金,每月入息約二千元,該款系向李光前陳六使各捐五萬元,陳廷謙一萬元,李俊承五千元,不敷由餘湊足之。民國廿六年春,餘念廈集二校雖可維持現狀,然無進展希望,而諸項添置亦付缺如,未免誤及青年。若政府肯接受廈大,餘得專力維持集美,豈不兩俱有益,此乃出于萬不得已之下策,乃修書閩省主席及南京教育部長告以自願無條件将廈門大學改為國立。過後未有消息,适孔祥熙院長将往歐洲賀英皇加冕,輪泊新加坡,餘下船送行,彼對餘雲廈大事,行政院已認證。再後接教育部長來函,并委派薩本棟君為校長訂暑假時接收,餘即函知林校長預備交卸,交卸後而七七戰事已發生矣。廈大自民十年開辦,迄餘公司收盤,适十二年足,及至交卸共十六年有奇,餘支出款項,适與當時認捐四百萬元數目相符,其湊巧如是。每念竭力興學,期盡國民天職,不圖經濟竭蹶,為善不終,贻累政府,抱歉無似。回憶古語雲,“善始者不必善終”,亦聊以自解耳。

節選自《南僑回憶錄》2014.8,上海三聯書店

#廈門大學百年慶典#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