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日,本報刊發了《我省首例簽訂遺體捐贈家庭老人去世 已順利完成遺體捐獻》的報道。1月4日,記者見到了歐陽章爺爺的老伴杜長萍,聽奶奶講了一些關于歐陽爺爺的故事。

永遠“留”在大西北
1月4日,記者在蘭大一院見到了杜奶奶,老人于剛剛過去的12月31日接受了椎間盤手術,目前恢複得很好,已經能坐起來了。據說當天就能出院回家休養。當時,奶奶的幾個兒子正圍繞在母親的病榻前,父親新喪,他們的手臂上戴着“孝”。
2016年12月21日,歐陽爺爺住進醫院,第二天,2016年12月22日,杜長萍奶奶也跟着住了進來。兩位老人前後腳住進醫院,可出院的卻隻有奶奶一人,全家人不免有一些傷感。
杜奶奶85歲高齡,但看起來比實際年齡年輕很多,她聽力很好,精神矍铄,思維靈活,能與記者對答如流。“大概有近兩個月時間,他都不好好吃飯了,我有心理準備,知道他時日不多。就這麼慢慢耗着,昨天終于走了。”奶奶口中的他就是與自己相濡以沫了六十多年的老伴歐陽章。
老人的兒子告訴記者,父親臨走前很長時間就已卧床不起,人很消瘦,隻有八九十斤。彌留之際,父親一直昏睡,醒着的時候很少。偶爾清醒了,還知道向醫生問好。
歐陽爺爺是1920年生人,出生在江蘇宜興,1938年到武漢三聯書店工作,1940年加入中國共産黨,1949年調入北京三聯書店。爺爺勤奮好學,在書店工作時讀了不少書。杜奶奶是河南開封人,國中畢業後到三聯書店工作時與爺爺相識,二人1950年結婚。解放後,1953年,爺爺響應國家支援大西北的号召來到蘭州,在西北地質局工作,後因工作調動,到甘肅省地礦局中心實驗室擔任書記,1982年離休賦閑在家。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爺爺在甘肅省地質局第六地質隊主持工作時,這個優秀的團隊探明了硫化鎳儲量居世界第二位的金川鎳礦。可在當時,開采礦山是冒了極大的風險,因為每向下挖一米就意味着在“燒錢”,如果到時候兩手空空,主要上司是要被嚴厲問責的。孩子們說到這裡,對父親的敬愛之情溢于言表。
老倆口風風雨雨幾十年,養育了4個兒子。如今,長子和次子在外地生活,其他兩位陪伴在老人身邊。歐陽爺爺一家紮根大西北,一待就是大半輩子。而歐陽爺爺,又以捐獻遺體的方式把自己永遠“留”了下來。
爺爺離開時穿着心愛的中山裝
2003年1月的一天,爺爺在看電視時了解到了關于無償捐獻遺體的事。之後,他對奶奶表達了身後捐獻遺體的想法,奶奶當即應允了。于是,爺爺和奶奶一起來到蘭州大學醫學院基礎醫學院進行登記,成為甘肅省第一例以家庭為機關的無償捐獻器官(遺體)的夫妻。
經曆過動蕩的革命年代,又在十年浩劫中蹲牛棚、被“打倒”,好不容易熬到平反恢複工作,卻又面臨離休。歐陽爺爺說起這些總是耿耿于懷,感慨自己“什麼也沒幹”,覺得大好時光被白白浪費了。
“我們萌生捐獻遺體的想法,一方面是為了避免‘麻煩’——在死後買墓地、‘大辦’喪事。一方面,國家的土地本來就緊張,應該節約。還有就是能為醫學科學做點事,也算是為社會盡最後一點力。”杜奶奶說。
1月4日,記者隻見到了歐陽爺爺的三個兒子,聽說小兒子留在家中招呼趕來吊唁的父親的故交。杜奶奶說,歐陽爺爺去世,本來不想驚動任何人,是以沒有設靈棚,更沒有發訃告。可報紙上一報道,消息還是不胫而走,趕到醫院看望和到家中吊唁的人絡繹不絕。現在,家裡隻安放了爺爺生前的照片,旁邊擺着素潔的菊花,也算是為了滿足親朋故交的心願。爺爺離開時穿着洗淨的舊衣服,是生前穿過的一套十分鐘愛的中山裝。
在杜奶奶眼中,老伴人品很好,以身作則,對自己和家人要求都很嚴格。在孩子們眼中,父親樂觀豁達,既慈祥又嚴厲,為人正派,是個大公無私的人。
我省已有32人實作捐獻
甘肅省紅十字會健康促進辦公室主任賈伍亮介紹說,歐陽章老人是我省年齡最大的遺體捐獻者。目前,在省紅十字會登記的遺體捐獻者有680多人,實作捐獻的有32人。遺體捐獻主要用于醫學教學及研究。
“昨天(1月3日)早上,我和同僚們來到醫院瞻仰了歐陽章老人的遺容,然後按照程式辦理了遺體捐獻手續。歐陽章、杜長萍兩位老人無私奉獻的人道精神讓我們感動。這麼好的一位老人走了,我們感到很難過。遺體捐獻是一個時代的需要,關系到醫學生的培養、醫學科學的發展進步。尤其是老年人捐獻遺體更是有非凡的意義,伴随着老齡社會的加劇,老年醫學的深入研究迫在眉睫。”
據介紹,捐獻遺體的程式不複雜,也沒有年齡限制,需要的是思想意識的轉變。目前,我省年輕的遺體捐獻者所占比例很小,大多都是60歲以上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