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快報
主委談養生(浙江省中醫藥學會、都市快報聯合推出)
健康的第一責任人不是醫生而是自己,無論是未病前的預防,還是患病後的康複,都一樣!然而,不同的病有不同的調攝方法,為此浙江省中醫藥學會選派一批臨床經驗豐富、學術造詣深厚的專科分會主任委員,與都市快報一起,聯合推出“主委談養生”專欄。我相信,主委們的經驗會給大家的防病治病提供借鑒與幫助。——浙江省中醫藥學會會長 範永升
王曉鳴教授的兒科門診,通常總是被焦慮的家長圍繞,其中有一類飲食問題,王教授覺得好多家長是屬于“過慮”了,常常隻給家長宣教,一點藥也不給他們的孩子開。
“現在門診裡起碼有三成,是來看孩子吃飯問題的。孩子不好好吃飯、吃得少,如果是一個月或數個月發生的事情,那我會開一些調理脾胃、開胃助消化的藥,如果是從小胃口不好的,那我不會給他用藥,倒是會好好教育教育家長。”
孩子的胃口因人而異
王曉鳴教授說,有的孩子一出生就狼吞虎咽,甚至在不高興或者生病的時候,胃口也絲毫不減。有的孩子天生胃口就比較小,而且很容易受到情緒或者身體狀況的影響。這隻是個體差異而已。
“孩子天生具有非凡的生存本能,他們知道正常的生長發育需要多少食物,也知道自己需要哪些食物。我很少見到有孩子因為挑食造成嚴重的營養不良,或者經常生病等問題。不論孩子胃口大小,我可以肯定,他們的胃口都足以保證他們身體健康,也足以讓他們的體重正常增長。”
王教授說,她自己就從小胃口小,她媽媽總是說她“小雞胃”,成年後她的“模子”在女性裡還算是較大的,身高也有1米68。到現在,她一日也隻吃兩頓飯,照樣一天都精精神神的,并不會感到饑餓或營養不良。
強迫孩子吃飯
往往會适得其反
即使孩子不好好吃飯,最常見的原因,是家長們太想讓孩子好好吃飯了。
孩子生來就具有一種反抗逼迫的天性,還有一種對曾經給他們帶來不快的食物産生厭惡的本能。
孩子的胃口也會随時變化,比如,有一段時間他會吃很多南瓜,然而過了一段時間,他就會對南瓜厭惡起來。是以,在各個生長階段,孩子都可能出現厭食的問題。
出生後頭幾個月,如果父母總是想方設法讓寶寶多喝奶,他就會有抵觸行為。同樣,在剛開始喂固體食物的時候,如果孩子還沒有适應,你就讓他吃很多,或者在他情緒不好的時候強迫他吃飯,他也會拒絕吃東西。
許多孩子到了18個月以後,就會變得更加挑剔,這也許是因為他們更有主意了。督促或強迫孩子吃東西,會進一步破壞他們的食欲,而且很長時間都難以恢複。
當然,強迫孩子吃飯并不是造成厭食的唯一原因,還可能是某種焦慮所緻。然而,無論最初的原因是什麼,家長們的催促和焦急一般都會使問題變得更加嚴重:孩子短時間内不喜歡吃某種食物,變成了永久的讨厭吃飯,一到吃飯時間,就不開心。追在孩子屁股後面喂飯、讓孩子邊玩邊吃飯等行為,都不可取。
是以家長們一定要減壓,家長輕松了,孩子就會輕松,讓孩子愉快進餐、專心進餐,孩子的消化吸收功能自然會更好。
小兒喂養不宜過飽
積食反而緻病
王曉鳴教授雖已再三和家長強調,孩子胃口小不一定是病,但大部分家長仍希望讓孩子多吃點,再多吃點,尤其多吃點“貴的補的”,殊不知“積食乃萬病之源”,小兒喂養一定不要過飽。
王教授說,食物對人體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但反之,飲食過量也會損傷脾胃,使消化吸收功能産生障礙。《黃帝内經》中“飲食自倍,腸胃乃傷”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元代著名兒科醫家曾世榮著有《活幼心書》,書中就寫道:“若要小兒安,常帶三分饑和寒;但願人皆依此法,自然諸疾不相幹。”
小兒疾病十有八九是積食導緻的。積食不僅會導緻腹瀉、嘔吐、腹痛、腹脹等消化系統疾病,其實感冒、發熱、咳嗽等也與積食脫不了幹系。反複上呼吸道感染大多就是“積食郁熱”在作祟,而不是抵抗力差,是以吃“補藥”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另外,孩子夜間哭鬧不安、便秘、盜汗、口瘡、荨麻疹等,也與積食有關系,這就是“積食乃萬病之源”的道理。
積食往往來源于
“副食當主食”
對1歲以上的孩子來說,主食就是一日三餐,而牛奶則是“副食”。有的孩子,飯不好好吃,可高蛋白或生冷食物(奶類、水果、飲料)沒少吃。把副食當主食,孩子吃多了肯定就會積食。
據王曉鳴教授的觀察,孩子臨睡前喝奶,晨起空腹喝奶是引起積食最大的原因,特别對素體脾虛的孩子更是如此。
王教授教家長一個簡單的方法判斷孩子是否積食:早上起床第一件事,聞聞孩子有沒有口臭,有口臭,就是有較嚴重的積食了,一定要幹預,否則疾病就會“惹”上孩子了,最常見的就是感冒。
怎麼幹預?吃夜奶的孩子,睡前千萬不要喝奶了;那幾天飲食要吃得清淡易消化;再吃上2-3天保和丸或大山楂丸。如果如此處理後孩子還有口臭,那就得趕快求助于中醫兒科醫師了。
保和丸是王曉鳴教授比較推崇、也比較安全的一種兒童用中成藥,是元代浙派中醫朱丹溪治食積的名方,主治一切積食。方劑由山楂、神曲、半夏、茯苓、陳皮、連翹、萊菔子組成,可以作為有孩子的家庭的常備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