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2021年聯考文言文:由寫人延伸到記事意味着什麼

2021年聯考全國卷文言文在選材上出現了變化,突破了曆年來的人物傳記類的選材傳統,由寫人延伸到記事。雖然考試題目保持穩定,沒有變化,但選材的變化,對多少年來使用全國卷的考生來說,在閱讀習慣上多少會感到有些陌生。

文言文選材内容如下:

2021年全國新聯考1卷、2021年全國聯考乙卷《通鑒紀事本末•貞觀君臣論治》,2021年全國新聯考2卷《通鑒紀事本末•祖逖北伐》,2021年全國甲卷《宋史紀事本末•契丹盟好》。

本來覺得中國煌煌二十四史有取之不盡的選材内容,但實際上估計命題人也越來越感覺到選材的困難。文言文承擔着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從人物傳記的角度看,所選人物往往既要符合傳統儒家倫理道德标準,又要符合現代文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需要,是以雖然二十四史裡立傳的人物很多,但依據以上标準去選擇,所選人物範圍是大大縮小了的。選什麼樣的人物既符合标準,又能盡量避免全國各地每年鋪天蓋地的模拟押題?從我個人親身體會來看,确實很不容易。為了命制一篇原創文言文,我曾經也翻閱了多個朝代的曆史人物,才選出來進行提煉命制。

雖然我們不能說記事類将成為選材主流,人物傳記類文言文将退隐,更可能的是寫人、記事兩類選材将并存,但今年全國卷聯考文言文從寫人延伸到記事也隐含着必然性因素。并且,擴大了選材範圍,對命題人來說其實獲得了某種自由。

從寫人到記事,閱讀會有些變化,但這兩類文本畢竟有很多共通性,是以2021年的選材變換也是很穩妥的漸變。如果說從寫人物類的文言文選材變成了議論類選材,那才是突變。當然,從寫人到記事畢竟也是有變化的。還是要注意總結記事類選材特點和規律。

寫人類的文言文都是圍繞人物性格特點組織材料,以事寫人。事是為了凸顯人物性格特點,這大體和小說閱讀相似。所寫事指向人。

記事類的文言文是圍繞某個主題選擇事件,以事件凸顯意義。事是指向共同的主題,雖然事中有人,但人的言行是為凸顯主題意義服務的。

明白了記叙文中的寫人記事類文章的不同,也就明白了這兩類文本的不同。這對學生來說,也算不上什麼挑戰。

另外還需要注意的是,在記事類選材中還有增加議論性文字的傾向。其實從統編教材文言文本來說,議論類文本不在少數,《谏太宗十思疏》《谏逐客書》《答司馬谏議書》《六國論》等等,是以,如果今後聯考文言文選材逐漸增加議論文字,甚至直接選用議論性文本,也不是沒有可能,也不要是以而奇怪。而真要選擇議論性文言文,那當然是對學生的閱讀水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畢竟,淺近文言文隻是從了解的難易度來看的,并不是從文體角度講的。

下面這兩段文字是從百度摘錄的,為了普及《通鑒紀事本末》這本著作。

《通鑒紀事本末》是南宋袁樞編輯的紀事本末體史書,也是中國第一部紀事本末體史書,凡四十二卷。始于〈三家分晉〉,終于〈周世宗之征淮南〉,共1300多年。文字全抄司馬光的《資治通鑒》原文,隻是撰寫方式改易。取《資治通鑒》所記之事,差別門目,分類編排。專以記事為主,每一事詳書始末,并自為标題,共記239事,另附錄66事。開“紀事本末體”之先河。為了友善閱讀,分為戰國至秦、兩漢、魏晉南北朝和隋唐五代四部分。

袁樞根據《資治通鑒》記載的重要史實,以事件為中心,按照《通鑒》原來的年次,分類編輯,抄上原文,把司馬光的史論也抄上,每事标以醒目的題目,而袁氏本人沒有發表意見,也沒有加上一句話。這樣,共編集了239個事目,始于《三家分晉》,終于《世宗征淮南》,記述了1300多年的史事,共42卷。袁氏雖然隻用了大約兩年的時間編寫《通鑒紀事本末》,但他熟讀《通鑒》卻花了不知多少年的時間。他不但要熟讀《通鑒》,了解其全部内容,還要吃透司馬光的史學見解。袁樞跟司馬光一樣,始終恪守“專取關國家興衰,系生民休戚,善可為法,惡可為戒”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