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戴廷诏
戴廷诏(1563-1632),字道階,号贊媺,南安詩山大廷人(今屬碼頭鎮)。萬曆乙未(1595年)進士。授兵部主事,兼理清黃州。後遷江西按察使,累官至江西布政使司右布政,清廉勤政愛民。崇祯五年去世。著有《曆代帝王記》《曆代名臣錄》《古詩選》《詩山草》《遊西山記》《家訓寶鑒》等書行世。
遺迹:小宗祖宇
位于大廷鄉(今碼頭鎮大庭村和高蓋村)的小宗祖宇,又稱廣坡公廟,又稱“藩侯宅”,始建于明朝。因戴廷诏賜進士出身,位衡方伯,又稱為“大方伯第”。現大廳内懸挂“進士”“大方伯”等牌匾。遵循古例,每年正月十五元宵節,小宗所屬房派裔孫聚集在此遊“上元”。
足迹追歐陽四門
風範成第一等人
李楊瑜
古人盛德,後來者不凡。
歐陽詹“溫陵甲第破天荒”後,泉州科舉入仕者紛紛。千百年來,一代文豪不時撥動後世士人,引得不少“詹粉”慕名追尋其足迹。
700多年後,歐陽詹的“鐵粉”戴廷诏,因為同在高蓋山下的緣故,年少即崇拜歐陽詹,并曾在高蓋山上歐陽詹讀書處白雲室就讀。對此,戴鳳儀有過記述:“四門曾築室壒(ài)讀書于此,明方伯戴廷诏、學博陳時謙、陳際可亦在此肄業焉。”
不隻是戴廷诏,大庭村的戴氏家族都被歐陽詹勇于“破荒”之精神激勵着。至今,在大庭村戴氏家廟,還可讀到這樣的祖訓:“文物繼四門而起,巍科顯宦,譽振歐閩,還期庭茁芝英,材儲柱礎,為忠為孝為節為廉為賢哲,風範成第一等人。”
戴廷诏風範成第一等人。
仰望高蓋山
古人進士及第後,都會榮歸故裡修建進士第,戴廷诏也不例外。位于大庭村的小宗祖宇,就是戴廷诏高中進士後修建的府第。據南安大庭戴氏宗親會秘書長戴良榮介紹,在大庭村隔壁的杏東格頭自然村,還有一處戴廷诏的進士第。
禁不住好奇,我們驅車來到杏東格頭自然村。順着戴良榮所指方向,隻見縣道一側,一排鋼筋水泥結構的新房之間,卧着一小片一層古舊房屋。這跟我們想象中的進士第相去甚遠,據說這是詩芸公路多次擴寬而被拆除的。
正當有點遺憾地站在進士第門口時,擡頭望見山脈中突兀而起的高蓋山,頓時有些欣喜。原來戴廷诏把房子建在這邊,就是希望能經常仰望心中的“男神”歐陽詹。這在戴廷诏晚年所作《遊高蓋山》可以看出:
名山高蓋幾經遊,覽古直須到上頭。
草蔓石門迷舊室,雲連穹宇護靈邱。
三峰并峙台階疊,二水中分玉帶流。
千古破荒鐘間氣,于今仰止憶前修。
少年時期就崇拜歐陽詹的戴廷诏,以歐陽詹為楷模奮發上進,并很早開始研究歐陽詹。
明萬曆十三年(1585年),22歲的戴廷诏以儒士赴省,寫出了《歐陽詹考》一文。文章推崇了歐陽詹的文學地位,侍奉雙親極度孝順,聚義好友品行高尚,并詳細地闡述其如何登龍虎榜、家庭概況、籍貫等情況,以及考證了長期以來誤傳的歐陽哀母詩一說。
紛纭浪說古墳奇,高蓋山頭哀母詩。
誰摭陳嵩空淚語,枉成歐士早歸思。
殁時親老簡猶鑿,死後友傷事豈疑?
敋破齊東沿習見,請披韓卷檢哀詞。
戴廷诏以這首詩道出了考據的由來,他從《永福縣志》以及韓愈悼歐陽詹的哀詞等,得出“高蓋山前日影微,黃昏宿鳥傍林飛。墳前滴灑空流淚,不見叮呤道早歸”這首懷念母親的詩是陳嵩,而非歐陽詹所作。因為永福縣也有一座高蓋山。
他實事求是、論證是非、謹慎處事的治學态度,博得了督學王麟洲青睐,他見《歐陽詹考》一文考據精确,選拔為八郡第一名。
從戴廷诏上面的考證也可以證明,會試時戴廷诏以這首詩進士及第的傳說,應有不實之處。但可以想象的是歐陽詹對戴廷诏一生及其宗族的影響,可謂深遠。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博學鴻詞翰林院檢讨加二級”洪世澤為《大廷戴氏家譜》作序雲:
“詩山戴氏,我南望族也”;
“予以是歎地靈人傑,高蓋之山,歐陽氏開于前,戴氏繼于後,千百年間鐘英未有已也。”
擢升大方伯
明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戴廷诏賜進士出身,授兵部主事,兼理清黃冊。黃冊是明代為核實戶口、征調賦役而制成的戶口版籍。原先的黃冊自被大火燒過後,散失難收,戴延诏盡全力在數月之間增補清楚,編輯成次,震驚朝野。在朝廷為官期間,戴廷诏還曾昭雪“名将俞大猷前功”。
而後,戴廷诏出任蜀端王幕府參軍,當時恰逢蜀地大旱,他不僅拿出了自己俸銀三百兩煮粥赈饑,還派官兵到楚中買了千擔糧食,施給數千群眾。萬曆三十九年(1611年),雲貴川邊土著為争奪土地歸屬,安隴兩氏起了沖突,當時三個地方還沒完成實地勘測。在這個節骨眼上,有人在夜裡帶了兩筐金銀到他家裡,戴廷诏笑着拒絕了;也有人想用武力迫使戴廷昭就範,戴廷诏挺然不顧,帶兵直入這些地域,他分辨是非、實地了解對錯、追蹤溯源,使土著心悅誠服,得到朝中議政的好評。
到了萬曆四十年(1612年),戴廷诏遷至江西任按察使,随後轉任布政使。江西經常發生水澇和旱災,百姓叫苦連連,铤而走險去偷盜搶劫者不少。戴廷诏與巡撫提議改賦役,減免百姓捐稅,群眾得以生息,社會漸趨安定。
“文章魁八郡,德政冠江西”這副明萬曆尚書湯賓尹贈給戴廷诏的對聯,如今仍挂在戴氏家廟左右兩邊的梁柱上。可見其政績顯著,才華橫溢被時人所公認。
翻開《大庭村千年古村研究》,戴氏家族名人輩出,戴夢申、戴廷诏、戴鳳儀一個個才華橫溢,一身正氣。而戴廷诏因被稱為“方伯”尤引人注目,因為自古至今南安被稱為“方伯”的隻有兩人。另一人是明嘉靖進士、官至雲南知府的石井郭前人鄭普。
在明代,布政使被看作是“國家磐石”而委以地方重任,因而布政使被視為“古之牧伯”,是皇帝在地方的代理人,故布政使亦稱藩司或方伯。戴廷诏能夠被委以重任,是因其勤政廉明,視百姓如親人。
猶留布政井
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戴廷诏被同鄉屬官挾私誣陷,便挂冠西歸,無心仕途,雖經禦史台、按察使推薦挽留,卻也毅然辭歸。
戴廷诏出則為國分憂,在鄉也盡其所能為父老鄉親辦實事。
大庭村距小宗祖宇一裡外,至今還留有一口布政井。據說有一年南安大旱,大庭村百姓飲水出現了問題。村民想湊錢挖井,但又恐花錢後無法保證一定能夠出水。
布政井。
戴廷诏知道此事之後,自己去選好方位并命人挖井,出水後井水清澈異常。
2012年年底,布政井由小宗管委會出資重新修整,如今井水澆灌着村民的莊稼,造福鄉裡。
在南安,有關戴廷诏的傳說很多。在熱心的戴氏族人引領下,我們來到大庭村惠書橋自然村村口。道路旁邊,一塊壓在石烏龜上面的明代石碑引人關注。
【皇明】
書萬曆十四五年歲次丁巳冬十一月吉旦
【主碑文】
敕贈承德郎兵部武選清吏司主事
诰贈奉直大夫兵部車駕司署郎中事員外郎
加贈中大夫四川布政使司右參政廣坡戴公暨配敕贈安人诰贈宜人加贈淑人黃氏神道
賜進士出身中奉大人江西布政使司右布政使男廷昭立石
相傳當時碼頭鎮惠書橋一帶,有老百姓反映,有隻烏龜成精後經常從高洋彎的岩洞裡跑出來偷吃農作物、毀壞莊稼。因洞穴處在溪邊,洞口距離水面不過2米左右,與水面垂直并沒有台階,加上裡面黑咕隆咚的,不知道到底有多長多深,百姓對此束手無策。
明代烏龜石碑。
戴廷诏了解此事之後,用計将其制服。并上奏明朝廷準許,在石龜背上樹碑,将皇帝賜給他的聖旨作為碑文。
從此,這一帶的老百姓安居樂業,不再提心吊膽過日子。記者:李楊瑜 李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