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國學經典之《漢書》導讀第七十二講:韓安國傳上

作者:讀書是福

《漢書》,又稱《前漢書》,由我國東漢時期的曆史學家班固編撰,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漢書》是繼《史記》之後我國古代又一部重要史書,與《史記》、《後漢書》、《三國志》并稱為“前四史”。 《漢書》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西漢的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共230年的史事。《漢書》包括紀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傳七十篇,共一百篇,後人劃分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萬字。#曆史#

國學經典之《漢書》導讀第七十二講:韓安國傳上

韓安國字長孺,梁成安人也,後徒睢陽。嘗受《韓子》、雜說鄒田生所。事梁孝王,為中大夫。吳、楚反時,孝王使安國及張羽為将,扞吳兵于東界。張羽力戰,安國持重,以故吳不能過梁。吳、楚破、安國、張羽名由此顯梁。梁王以至親故,得自置相、二千石,出入遊戲,僣于天子。天子聞之,心不善。太後知帝弗善,乃怒梁使者,弗見,案責王所為。安國為梁使,見大長公主而泣曰:“何梁王為人子之孝,為人臣之忠,而太後曾不省也?夫前日吳、楚、齊、趙七國反,自關以東皆合進而西向,唯梁最親,為艱難。梁王念太後、帝在中,而諸侯擾亂,壹言泣數行而下,跪送臣等六人将兵擊卻吳、楚、吳、楚以故兵不敢西,而卒破亡,梁之力也。今太後以小苛禮責望梁王。梁王父兄皆帝王,而所見者大,故出稱跸,入言警,車旗皆帝所賜,即以嫮鄙小縣,驅馳國中,欲誇諸侯,令天下知太後、帝愛之也。今梁使來,辄案責之,梁王恐,日夜滋泣思慕,不知所為。何梁王之忠孝而太後不恤也?”長公主具以告太後,太後喜曰:“為帝言之。”言之,帝心乃解,而免冠謝太後曰:“兄弟不能相教,乃為太後遺憂。”悉見梁使,厚賜之。其後,梁王益親歡。太後、長公主更賜安國直千餘金。由此顯,結于漢。

國學經典之《漢書》導讀第七十二講:韓安國傳上

【譯】韓安國,字長孺,是梁國成安縣人,後來移居睢陽。曾經在鄒縣田生之處學習《韓非子》和雜家的學說。侍奉梁孝王,做中大夫。吳楚叛亂的時候,孝王派遣安國及張羽為将軍,在蜀境抵禦吳軍。因為張羽奮力作戰,安國老成持重,是以吳軍不能越過梁國的防線。吳楚叛亂被子息後,韓安國、張羽的名聲也從此在梁國境内顯赫起來。梁王由于是皇家的至親,是以獲得了自行推舉梁相及二千石官吏的人選的權力,他進出、遊樂的排場,已經逾越了人臣的位分而比拟于天子。當時天子漢景帝聽了以後,心裡很不高興。窦太後知道皇帝不滿,于是遷怒梁王派來的使者,不接見他們,而向他們暗言責難梁王的所作所為。當時韓安國是梁使,便去谒見大長公主,哭泣着說:“為什麼太後對于梁王做兒子的孝心及做臣子的忠心竟然不予明察呢?昔日吳、楚、齊、趟等七國造**的時候,自關以束的諸侯,都聯合起來向西進軍,衹有梁國與皇上最親,成為叛軍的阻限。梁王常想到太後及皇上居于關中,而諸侯起來作亂,每次提起,都淚下數行,跪着送臣等六人,帶兵去擊退吳楚叛軍,是以吳楚的軍隊不敢西越雷池半步,而終告敗亡,這都是梁王的功勞啊!現在太後卻為了一些細的禮節怨責梁王。梁王的父兄都是皇帝,平曰見慣了盛大的排場,是以進出遊樂,都像皇帝一樣清道警戒,車子、旌旗都是皇帝所賜,他就是想在邊邑向其子民矜誇,在國中來回馳騁以向諸侯炫耀,讓全天下的人都知道太後和皇帝對他很寵愛。現在梁使到來,卻遭到查問責難。梁王十分恐懼,日夜流淚思量,不知如何是好。為什麼梁王做兒子很孝順,做臣子最忠心,而太後竟不憐顧呢?”長公主把這些全都告訴了太後。太後高興地說:“我要替他向皇上解說,”解釋以後,皇上的心才開解,而且摘下帽子向太後謝罪說:“我兄弟間不能互相勸教,竟讓太後您操心了。”于是接見了所有梁王派來的使者,并且重重地賞賜了他們。此後梁王更受寵愛。太後、長公主再賞賜韓安國價值約千餘金的财物。韓安國的名聲是以更加顯赫,而且跟漢朝廷建立了關系。 

國學經典之《漢書》導讀第七十二講:韓安國傳上

其後,安國坐法抵罪,蒙獄吏田申辱安國。安國曰:“死灰獨不複然乎?”甲曰:“然即溺之。”居無幾,梁内史缺,漢使使者拜安國為梁内史,起徒中為二千石。田甲亡。安國曰:“甲不就官,我滅而宗。”甲肉袒謝,安國笑曰:“公等足與治乎?”卒善遇之。内史之缺也,王新得齊人公孫詭,說之,欲請為内史。窦太後聞,乃诏王以安國為内史。公孫詭、羊勝說王求為帝太子及益地事,恐漢大臣不聽,乃陰使人刺漢用事謀臣。及殺故吳相爰盎,景帝遂聞詭、勝等計劃,乃遣使捕詭、勝,必得。漢使十輩至梁,相以下舉國大索,月餘弗得。安國聞詭、勝匿王所,乃入見王而泣曰:“主辱者臣死。大王無良臣,故紛紛至此。今勝、詭不得,請辭賜死。”王曰:“何至此?”安國泣數行下,曰:“大王自度于皇帝,孰與太上皇之與高帝及皇帝與臨江王親?”王曰:“弗如也。”安國曰:“夫太上皇、臨江親父子間,然高帝曰‘提三尺取天下者朕也’,故太上終不得制事,居于栎陽。臨江,適長太子,以一言過,廢王臨江;用宮垣事,卒自殺中尉府。何者?治天下終不用私亂公。語曰:‘雖有親父,安知不為虎?雖有親兄,安知不為狼?’今大王列在諸侯,訹邪臣浮說,犯上禁,桡明法。天子以太後故,不忍緻法于大王。太後日夜涕泣,幸大王自改,大王終不覺寤。有如太後宮車即晏駕,大王尚誰攀乎?”語未卒,王泣數行而下,謝安國曰:“吾今出之。”即日詭、勝自殺。漢使還報,梁事皆得釋,安國力也。景帝、太後益重安國。

【譯】後來韓安國犯法被判刑,蒙縣的獄吏田甲羞辱他,他說:“難道熄了火的灰就不會再燃燒起來嗎?”田甲說:“要是再燒起來,我就用尿來澆熄它。”過了不久,梁國内史的職位空缺,漢廷派使者任命韓安國為梁内史,從徒隸中提拔他出來做二千石的官。田甲棄官逃走。韓安國說:“田甲不回來就任,我就夷滅了你的宗族。”田甲于是袒衣謝罪。安國笑着說:“像你這種人值得我懲治嗎?”終于善待田甲。梁内史空缺之際,孝王剛剛延攬了齊人公孫詭,很喜歡他,想要請求任命他為内史。窦太後聽說後,于是下诏指令梁王任用韓安國為内史。公孫詭、羊勝遊說孝王,教他請求做帝位繼承人及增益封地的事,恐怕漢廷大臣不肯答應,于是暗中派人行刺漠廷當權的謀臣。及至殺害了前任吳相的袁盎,景帝便聞知公孫詭、羊勝等人的計劃,于是派人務必捉拿公孫詭、羊勝。漢廷派了許多使者先後到梁,自梁相以下全國大舉搜尋,經過一個多月還沒有捉到。内史韓安國聽說公孫詭、羊勝等人藏匿在孝王宮中,便入宮見王,哭着說:“若君主受辱,臣子就應該死。大王沒有好臣子,是以事才蚡亂到這種地步。現在既然捉不到公孫詭、羊勝,請讓臣向您辭别,并賜臣死。”梁王說:“你何必這樣呢?”韓安國淚下數行,說:“大王自己忖度您跟皇上的關系,比起太上皇與高皇帝及皇上與臨江王來,誰比較親近呢?”孝王說:“比不上他們。”安國說:“太上皇、臨江王之與高皇帝、皇上都是父子的關系,但是高帝說‘拿着三尺寶劍奪得天下的人是我,。是以太上皇始終無權過問政事,隻居住在梁陽宮中。臨江王,是嫡長太子,卻因其母一言出錯,被廢除了臨江王的爵位;又因宮垣之事,終于自殺于中尉府。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治理天下總不能因私而害公。俗語有雲:‘雖然有親父,豈知他不會是虎呢?雖然有親兄,豈知他不會變成狼呢?,現在大王位列諸侯,卻聽信一個邪臣虛妄的言論,幹犯了君主的禁令,枉曲了嚴明的法律。皇上因為太後的緣故,不忍心用法令來對付您。太後Lt夜哀泣,希望大王能自知改過,可是大王卻始終不能覺悟。萬一太後駕崩,大王您還能攀附誰呢?”話尚未說完,孝王痛哭流涕,對着韓安國自責說:“我立刻交出公孫詭、羊勝。”當天,公孫詭、羊勝兩人自殺。漢使回去複命,梁國的禍事得以完全消解,這都是安國的功勞。于是景帝、窦太後更加看重韓安國。 

國學經典之《漢書》導讀第七十二講:韓安國傳上

孝王薨,共王即位,安國坐法失官,家居。武帝即位,武安侯田蚡為太尉,親貴用事。安國以五百金遺蚡,蚡言安國太後,上素聞安國賢,即召以為北地都尉,遷為大司農。閩、東越相攻,遣安國、大行王恢将兵。未至越,越殺其王降,漢兵亦罷。其年,田蚡為丞相,安國為禦史大夫。匈奴來請和親,上下其議。大行王恢,燕人,數為邊吏,習故事,議曰:“漢與匈奴和親,率不過數歲即背約。不如勿許,舉兵擊之。”安國曰:“千裡而戰,即兵不獲利。今匈奴負戎馬足,懷鳥獸心,遷徙鳥集,難得而知。得其地不足為廣,有其衆不足為強,自上古弗屬。漢數千裡争利,則人馬罷,虜以全制其敝,勢必危殆。臣故以為不如和親。”群臣議多附安國,于是上許和親。明年,雁門馬邑豪聶壹因大行王恢言:“匈奴初和親,親信邊,可誘以利緻之,伏兵襲擊,必破之道也。”上乃召問公卿曰:“朕飾子女以配單于,币帛文錦,賂之甚厚。單于待命加嫚,侵盜無已,邊竟數驚,朕甚闵之。今欲舉兵攻之,何如?”大行回對曰:“陛下雖未言,臣固願效之。臣聞全代之時,北有強胡之敵,内連中國之兵,然尚得養老長幼,種樹以時,倉廪常實,匈奴不輕侵也。今以陛下之威,海内為一,天下同任,又遣子弟乘邊守塞,轉粟挽輸,以為之備,然匈奴侵盜不已者,無它,以不恐之故耳。臣竊以為擊之便。”

【譯】孝王去世後,共王即位,韓安國因為犯法丢了官,閑居在家國。漢武帝劉徹即位後,武安侯田蚡為太尉,受寵信而掌大權。韓安國把五百金送給田蚡,田蚡向太後提起韓安國,皇上平日也常聽說安國的賢能,便召他為北地都尉,後來升為大司農。閩越、束越互相攻伐,皇上就派遣韓安國和大行王恢領兵赴越。還沒有抵達越地,越人就殺了他們的王來投降,漢朝廷也就收兵了。當年,田蚡當了丞相,韓安國為禦史大夫。匈奴派人來請求和親,皇上交由朝臣商議。大行王拯,是個藝人,屢任邊郡的官吏,對匈奴的情況非常熟悉。他發表議論說:“漢兵與匈奴和親,大都過不了幾年,匈奴便再度背約。不如不答應而發兵攻擊他們。”韓安國說:“派軍隊到千裡之外去作戰,不會有好的戰果。如果是匈奴仗恃戎馬之疾足,懷着禽獸般的心腸,如飛鳥般的遷徙,就很難克制他們。取得了他們的土地也不算開疆拓土,統治了他們的人民也不算富強,他們從上古以來就不是我們的子民。漢兵行數千裡以求取戰利,則人馬疲憊,匈奴則可以逸待勞,這樣做必然是很危險的。我認為不如跟他們和親。”群臣議論此事的大多附和安國,于是皇上同意與匈奴和親。第二年,雁門郡馬邑城的豪傑聶壹,通過大行王拯向皇上表示:“魚摳剛與選和親,親信邊地之民,可以用利來誘他們過來,而我們在道路上埋設伏兵,一定會消滅他們。”皇上于是召見詢問衆位公卿說:“朕選派子女,梳妝打蚡許配給單于,給他錢财、絹帛、文錦也很豐厚。單于對朕的指令甚為輕慢,侵掠沒有止境,邊郡人民多次受到騷擾,朕十分同情他們。現在想派大軍進攻匈奴,你們各位以為如何?”大行王恢回答說:“陛下即使不說,臣下本來也主張使用這種政策。臣聽說戰國天下未統一的時候,雖然北方有強大的胡人威脅内地,而中原内地又戰亂不已,然而各國尚能撫養其人民,根據時節來耕種,公私倉廪常能充實,匈奴因而不敢輕易侵犯。現在憑藉着陛下您的威嚴,天下統一,同僚漢朝廷,又派遣子弟去登上邊城,把守要塞,糧食的轉運,車馬的運輸,都很齊備。可是包摳卻侵犯掠劫不已,沒有别的原因,就是因為沒有畏懼心理的緣故。臣私下認為進攻有利。” 

國學經典之《漢書》導讀第七十二講:韓安國傳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