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蓋倫發現西南方面軍司令部出現在謝拉菲莫維奇西北,這被視為大規模進攻的預兆。可是到11月12日,蓋倫又提出一份自相沖突、閃爍其詞的報告。他一面明确宣稱“沒有迹象表明敵人有可能發起一場進攻”,一面又認為蘇軍會動用不是很強的兵力(23個步兵師、1——4個坦克旅、3個騎兵師)攻打羅馬尼亞第3集團軍,但目的僅僅是切斷第6集團軍在西面的一條補給鐵路。迫使德軍撤離斯大林格勒。蓋倫在這份報告裡再次談及蘇軍南下羅斯托夫的可能性。有趣的是,蓋倫似乎從未考慮蘇軍從斯大林以南進攻的可能性。

在此期間,保盧斯和魏克斯盡力強化側翼力量。11月9日,根據保盧斯的指令,第14裝甲師的西蒙斯上校指揮一個戰鬥群(1個摩托化步兵營、1個反坦克炮連、1個強擊火炮班)進入羅第3集團軍後方。同一天,魏克斯考慮從第4裝甲集團軍抽出第29摩托化師支援羅第3集團軍。但他很快打消了念頭,因為第4裝甲集團軍也可能遭受攻擊。
11月12日,魏克斯又指令保盧斯從工兵和炮兵機關裡抽出1萬人,拿去支援羅馬尼亞人。11月16日,魏克斯又拼湊了一支部隊充當羅第3集團軍的後盾:包括從第4裝甲集團軍抽出的第48裝甲軍指揮部,從意大利第8集團軍戰線抽出德第22裝甲師加上羅第1裝甲師。另有1個反坦克營和1個摩托化炮營。
如前所述,在同一天,保盧斯已準備從斯大林格勒城區抽出裝甲和摩托化部隊應付蘇軍的反攻。可是到了第二天,希特勒卻受裡希特霍芬挑唆,下達再次強攻斯大林格勒的指令。在這一前提下,魏克斯和保盧斯不可能再向側翼增派更多部隊,尤其是無法抽出3個裝甲師和2個摩托化師的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