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嘉興運河雜記丨成梁樂民固皇路

位于嘉興城區秀州北路和環城北路交口北端的秀城橋,系明代景泰初年竹林沈珉所建。其西側橋聯卻是:“帝道遐昌,興水利而濟涉;皇□(路)鞏固,樂民便以成梁。”一介平民,并不為宮,何以要“遐昌”、“帝道”、“鞏固”、“皇路”?說來還有一段讓人辛酸的曆史。沈珉有四個兒子,後來又添了個小女,特别喜歡。小女長大後,又親自為愛女擇婿,相中了愛婿俞山。俞山(1399~1457),字積之,号梅莊。秀水人。明永樂二十一年(1423)舉人,授昆山訓導。正統五年(1440)為郕王府伴讀。十四年(1449)農曆七月十一日,北方瓦刺軍入侵大同,英宗朱祁鎮下诏親征。八月十四日,駐土木堡的皇師被瓦刺包圍。十五日,皇師潰敗,死者數十萬。十七日,京城聞敗大驚。十八日,皇太後命郕王朱祁钰監國。九月初六, 郕王即位,是為代宗。遙尊英宗為太上皇帝。定明年為景泰元年。郕王即位後,擢昔日的伴讀俞山為鴻胪寺少卿。不久升吏部右待郎兼經筵講官,轉左侍郎。又欲進内閣,繼欲升尚書,皆固辭不就。景泰初,俞山上奏章力贊迎複英宗回歸,上不聽。又上章勸景帝勿改立太子,又不聽。乃退而憂之曰:“禍幾自此始也!”即以風疾引歸。回鄉後,俞山依然憂心忡忡:英宗一旦回歸,難免大禍臨頭!弄不好還要株連年屆八十的老丈人。隻有行善積德,遠保代宗皇路暢通,方能免禍消災。于是俞、沈二家以長者沈珉(當時俞山父母己故)的名義出粟赈饑、捐資建寺、造橋鑿井。種種善舉,使俞、沈二家在惶恐中求得平安。俞山工詩,善書,亦精墨梅。借助詩書畫,度過了七八個年頭。著有《梅莊集》。景泰九年正月(1457),英宗在奪門之變中複出,改當年為天順元年(1457)。代宗餓死别殿。也就在這一年的十月初九,俞山亦因久病不愈而逝歸道山。朝廷追查下來,俞山任郎官後的兩道奏章,對英宗并無不利。且俞山己離開人世,就不再追查下去。如今,沈、俞二家的善舉,大多己見不到蹤影了,僅留下秀城橋讓後人觀賞或行走,其西側那副奇特的橋聯告訴人們:封建時代為官之險、為臣之難。

來源:《運河嘉興》

申明: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