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嘉兴城区秀州北路和环城北路交口北端的秀城桥,系明代景泰初年竹林沈珉所建。其西侧桥联却是:“帝道遐昌,兴水利而济涉;皇□(路)巩固,乐民便以成梁。”一介平民,并不为宫,何以要“遐昌”、“帝道”、“巩固”、“皇路”?说来还有一段让人辛酸的历史。沈珉有四个儿子,后来又添了个小女,特别喜欢。小女长大后,又亲自为爱女择婿,相中了爱婿俞山。俞山(1399~1457),字积之,号梅庄。秀水人。明永乐二十一年(1423)举人,授昆山训导。正统五年(1440)为郕王府伴读。十四年(1449)农历七月十一日,北方瓦刺军入侵大同,英宗朱祁镇下诏亲征。八月十四日,驻土木堡的皇师被瓦刺包围。十五日,皇师溃败,死者数十万。十七日,京城闻败大惊。十八日,皇太后命郕王朱祁钰监国。九月初六, 郕王即位,是为代宗。遥尊英宗为太上皇帝。定明年为景泰元年。郕王即位后,擢昔日的伴读俞山为鸿胪寺少卿。不久升吏部右待郎兼经筵讲官,转左侍郎。又欲进内阁,继欲升尚书,皆固辞不就。景泰初,俞山上奏章力赞迎复英宗回归,上不听。又上章劝景帝勿改立太子,又不听。乃退而忧之曰:“祸几自此始也!”即以风疾引归。回乡后,俞山依然忧心忡忡:英宗一旦回归,难免大祸临头!弄不好还要株连年届八十的老丈人。只有行善积德,远保代宗皇路畅通,方能免祸消灾。于是俞、沈二家以长者沈珉(当时俞山父母己故)的名义出粟赈饥、捐资建寺、造桥凿井。种种善举,使俞、沈二家在惶恐中求得平安。俞山工诗,善书,亦精墨梅。借助诗书画,度过了七八个年头。著有《梅庄集》。景泰九年正月(1457),英宗在夺门之变中复出,改当年为天顺元年(1457)。代宗饿死别殿。也就在这一年的十月初九,俞山亦因久病不愈而逝归道山。朝廷追查下来,俞山任郎官后的两道奏章,对英宗并无不利。且俞山己离开人世,就不再追查下去。如今,沈、俞二家的善举,大多己见不到踪影了,仅留下秀城桥让后人观赏或行走,其西侧那副奇特的桥联告诉人们:封建时代为官之险、为臣之难。
来源:《运河嘉兴》
申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