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克爾正式卸任德國總理##俄方回應德國防長威脅使用核武器#
柏林時間十月二十六日,德國總統施泰因邁爾正式向默克爾下達了卸任總理的行政令,這意味着默克爾終于從法律意義上結束了長達十六年的執政生涯。不過值得一提的是,雖然現在的默克爾已經不再是德國總理,但是由于本次德國大選各個黨派之間得票數量接近,是以新一任總理尚未産生。是以德國總統施泰因邁爾下令,在新一任總理産生之前,默克爾将繼續代行總理職權。而據一些德國媒體預測,考慮到現在德國各黨派的談判程序,新任總理恐怕要等到今年十二月才會産生。這樣看來,默克爾還要再等将近兩個月,才能徹底退休。

默克爾作為一名出色的政治家,其出色的經濟政策、務實的外交戰略促成了德國在冷戰後的巨大發展,在她的治理下,德國迅速從長達半個世紀的分裂創傷之中恢複過來,并且成為了歐洲第一大經濟強國。伴随着經濟實力的飛速增長,德國在政治上的影響力也日益壯大,目前的德國已經成為與法國平起平坐的歐盟“話事人”,對中東歐的事務有着巨大的話語權。以至于有一些評論家認為“默克爾用經濟做成了希特勒用軍隊沒做成的事情”。但是在輝煌的政績之下,默克爾的一些政治手段也飽受争議,比如她曾挑動基民盟黨内鬥争,最終自己坐收漁翁之利,成為基民盟上司人;又比如她為了個人權勢,曾出賣自己的政治導師科爾,以至于科爾将默克爾斥為“手臂上的毒蛇”。但是無論如何,默爾克帶領德國獲得歐洲上司地位是不争的事實,她注定會成為德國曆史上最重要的上司人之一,與俾斯麥、威廉一世齊名。
默克爾留下了一個強大的德國,但是這個德國所處的世界卻充滿了挑戰。對未來的德國上司人來說有兩大問題尤其值得注意:第一大問題是難民問題,第二大問題是外交問題。
先來說說難民問題,2011年阿拉伯之春開始席卷中東多個國家,街頭運動、暴亂乃至内戰蜂起,這就導緻了數以百萬計的中東百姓無家可歸,淪為難民。出于進一步改善德國國際形象,同時補充國内廉價勞動力短缺的考慮,默克爾選擇對這些中東難民大開歡迎之門。
據中國新聞網統計,截至2020年十月底,共有一百七十七萬難民生活在德國境内,而同時德國的總人口也才八千多萬人。這些難民知識水準有限,不少人甚至連德語都不會說,隻能依靠政府财政養活,給德國經濟帶來了不小的負擔。而且這些難民犯罪率不低,給德國社會治安造成了巨大的威脅。同時,這些中東難民想要到達德國,需要穿過希臘、匈牙利、保加利亞等國的領土,這也給德國帶來了巨大的外交負擔。将來如何處理難民問題,将會是新一任德國政府的重大難題之一。
而德國所面臨的第二大問題則是外交問題。
雖然德國是美國盟友、北約成員國,但是在默克爾的斡旋之下,德國居然能夠和中國、俄羅斯保持不錯的關系。默克爾執政期間曾累計訪華十二次,即便是在最近,默克爾也積極推動再次開啟已經被當機的《中歐貿易投資協定》準許程式。而對俄羅斯,默克爾也能在美國的威脅之下讓“北溪-2号”項目徹底貫通。但是默克爾采取對中俄友好的政策,絕不意味着整個德國都對中俄友好。我們知道,有不少妄圖分裂我國的組織都将大學營設立在德國,而且還有不少德國政客積極附和美國炮制的涉疆涉港謠言。
對于俄羅斯,德國國防部長甚至還揚言要“對其采取強硬措施”,以至于俄羅斯國防部長紹伊古大将強硬回敬稱:“我建議她去好好學習一下曆史,或者問一問自己的爺爺,看看德國上一次對俄強硬的後果是什麼”。一言以蔽之,由于作為冷戰失敗的一方,德國部分政客對美國有着非常強烈的“皈依者狂熱”,默克爾執政時期,尚可以壓制這種狂熱,采取務實的外交政策。但是新任德國政府能不能擺脫不良心态影響,正确處理對外關系,這就得打個問号了。
總而言之,默克爾給新一任政府留下的局面非常良好,但是如果不妥善解決難民問題和對外關系問題,那麼默克爾十六年執政所帶來的成果也很有可能毀于一旦。默克爾終于可以從繁重的國家事務中解脫出來,但是德國的未來何去何從,卻更加撲朔迷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