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畫江湖》中的李嗣源
後唐同光四年(926年)二月的魏州兵變,引發了河北地區連鎖叛亂的多米諾骨牌效應。李嗣源奉旨率軍平叛,但卻無法完全控制麾下軍隊,三月的邺都城下卻發生了張破敗兵變事件,簡直就是魏州皇甫晖作亂的重演。
李嗣源在邺都隻呆了兩日,便率兵轉移到魏州。魏博皇甫晖作亂之初,莊宗李存勖原本是派出元行欽為邺都行營招撫使,率軍前去平叛。 但是,元行欽出兵并未成功,非但邺城久攻不下,而且河北多地兵變。是以,才有了後來李嗣源挂帥平叛的事情。
李嗣源
當李嗣源從邺都脫身,率軍抵達魏州之時,并未下定決心要造反,是以派出牙将張虔钊前往元行欽營中,要其一同平叛。但是,李嗣源與邺都叛軍合流之事已經為世人所知,元行欽怎能相信他沒有陰謀。元行欽并不信任李嗣源,并向朝廷奏報李嗣源與叛軍已經聯手。
李嗣源大軍經曆張破敗嘩變之後,其實跟着他去魏州的,已經不足百人,後召集霍彥威所部五千鎮州軍,兵力漸趨恢複。屯兵于魏州的李嗣源,其實進退兩難,莊宗對其素來疑忌、打擊,邺城兵變,李嗣源即便是被裹挾,也難逃問責了。另一方面,如果铤而走險造反,兵力不足,最後勝敗禍福殊是難料。
但是,簡單的實力分析并足以能做出對當時局勢準确的判斷。李嗣源在沙陀李氏集團的元勳功臣,後唐王朝僅次于李存勖的二号人物,他的部下遍布各地,是以影響力也是實力分析中的重要參數。
亂軍
在此時,李嗣源部下親信安重誨起到了關鍵作用。《舊五代史》記載,“明宗退守魏縣,未知趨向。安重誨将征兵于四方,琮在帳前,曆數諸道屯軍及主将姓名,附口傳檄,相次而至。”安重誨出面征召各地軍隊,他本人自然沒有那個号召力,背後的李嗣源才是能夠凝聚力量的核心。
能夠“相次而至”的自然都是李嗣源的舊部,是奔着老上司來的。譬如王晏球,其人曾于同光二年時與霍彥威北上抗禦捍契丹,隸于李嗣源麾下為北面招讨使。當時,王晏球駐軍于在瓦橋,李嗣源“遣人招之”。
李存勖
除了王晏球之外,霍彥威、符習、房知溫、安審通、王建立、李從珂、李從璋、石敬瑭等舊人也都相繼追随。莊宗即位之後,任用伶宦近臣,着意削弱地方藩帥權力,強化中央集權。李嗣源不僅是代北勳舊集團領袖,也是地方各類藩鎮魁首,以他為核心,形成了一個雖然形似松散,但實力強大的集團。
李嗣源集團在莊宗削藩攻勢中挺住了,遭逢魏博兵變之後的急變契機,迅速形成合力。李嗣源集團中多是鎮戍北疆者與地方藩帥,擁有強大的兵力,他組織這樣的勢力似不僅僅為自保,如果說毫無觊觎皇位野心,那就真的過于幼稚了。
<h1>李嗣源在魏州集結大軍,何去何從,後唐政局又将發生什麼變化呢?</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