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嗣源
李嗣源登基之後,改同光四年為天成元年,成為後唐第二位皇帝。李嗣源一方面大肆清除莊宗親信出身的地方藩帥,安撫其他派系色彩較淡的節度使;另一方面開始大規模起用以往被莊宗打壓的代北集團人員。
天成元年(926年)五月,李嗣源擢升前相州刺史、北京左右廂都指揮使安金全為安北都護、振武節度使、同平章事”。安金全是代北人,世代為邊将,骁勇善戰。從李克用時代開始,安金全就是河東集團猛将,“屢從征讨”。李存勖潞州大戰、掃平河朔,安金全皆有戰功,被擢為刺史。後來,因為年老有病,安金全退居太原舊都。朱梁末年,梁将王檀率軍三萬,趁李存勖大軍悉在邺都,大舉進攻太原。
在這種危急情況之下,安金全在太原監軍張承業的支援下,“召率子弟及退閑諸将,得數百人”,竟然擊潰了梁軍。不久之後,石君立從潞州率軍回援晉陽。倘若沒有安金全的果斷與奮命,晉陽城極有可能為汴軍所奪。但是,莊宗李存勖對于代北集團勳舊始終疏遠,而且“性矜伐,凡大将立功,不時行賞”。是以,安金全在莊宗時代“名位不進”,始終徘徊于刺史級别。李嗣源即位之後,立即将安金全擢為藩帥,位居方面,足見他對于代北武人集團的态度,也顯示了與莊宗不同的政治立場。
骁勇軍隊
除了安金全之外,李嗣源還提拔了一批頗有戰功的代北舊人,“以前蔚州刺史張溫為振武留後,以左右廂突陣指揮使康義誠為汾州刺史,以左右廂馬軍都指揮使索自通為忻州刺史”;“以晉州留後符彥超為北京留守,以鎮州副使王建立為鎮州留後,以右龍武統軍安崇阮為晉州留後”。
李嗣源的這些人事安排,使得大批早期跟随李克用、李存勖征戰的代北集團人員得到了提升,但其中不乏李嗣源的故知舊将。李嗣源積極籠絡各集團人員,極大地擴大了他的統治基礎。
莊宗在位期間,急進推行中央集權,恢複唐代的宦官監軍制度;除此之外,莊宗設立租庸使等政策,也事實上剝奪了藩鎮的财政權力。雖然從長遠看,莊宗的集權政策對于後唐王朝的真正帝國化發展是有價值的,但是這些政策在很大尺度上導緻了藩鎮将帥的離心,也是後來莊宗政權速潰的原因之一。
後唐軍
李嗣源吸取莊宗的教訓,就任監國之後就“罷諸道監軍使”,最大程度争取地方藩鎮的支援。即位稱帝之後,李嗣源通過中書門下省正式釋出诏令:
請停廢諸道監軍使、内勾司、租庸院大程官,出放豬羊柴炭戶、括田竿尺,一依朱梁制度,仍委節度、刺史通申三司,不得差使量檢。州使公廨錢物,先被租庸院管系,今據數還州府,州府不得科率百姓。
李嗣源将莊宗從地方節度使手中奪取的軍事、财政權力還給藩鎮,這是在形勢決定之下的一種妥協。李嗣源的政策是一種緩和,也重新調整了中央與藩鎮的權力劃分,取得了各鎮節度使的支援,擴大了自己的權力基礎。
但是,李嗣源并非對于藩鎮就毫無戒心,也并非沒有削藩的意願。甫一即位,李嗣源便下诏,規定各地節度使、防禦使,“除正、至、端午、 降誕四節量事進奉,達情而已,自于州府圓融,不得科斂百姓”。李嗣源的這一诏令,意在防止那些割據一方的藩鎮借進貢之機搜刮民财并與朝廷宦官大臣結為奧援,洞伺朝廷動靜。
晚唐以來,節度使勢力膨脹,對于中央朝廷已經沒有多少敬畏之心,諸多儀式政治已然廢弛。按照唐制,禦史大夫、禦史中丞上任,諸道節度使要派進奏官前往禦史台行贊拜之禮。自唐末天子微弱諸藩強盛以來,身為執法之官的禦史大夫、禦史中丞不敢再受各節度使進奏官的贊拜。
李嗣源時代,盧文紀就任禦史中承,堅持行盛唐禮節,于禦史台中據床端坐,令節度使的進奏官向他行贊拜之禮。驕橫已成習慣的節度使進奏官,竟然大怒,喧嘩大鬧,拒不贊拜。李嗣源得知之後,大怒道“乃吏卒爾,安得慢吾法官”,将這些跋扈無禮的藩鎮使節“杖而遣之”。李嗣源的态度不僅僅是為了維護中央政府官員的尊嚴,更是為了維護朝廷的權威。這也意味着李嗣源并非放棄了中央集權,隻是他的做法不似莊宗那樣激進。
後唐
晚唐以來,藩鎮驕兵悍将一直是威脅朝廷權威的危險力量,甚至藩鎮節帥也難以控制,其中魏博牙兵最為難制。天成二年(927年)三月,擁立李嗣源登上帝位的魏州牙兵數千人被從邺都發往蘆台。戍守的途中,在軍校龍晊率領下發動兵變,朝廷剛剛委派的副招讨使烏震“未及交印而遇害”。叛亂很快被齊州防禦使安審通等以精銳的騎兵鎮壓下去,但朝廷震動。
對于這場叛亂,李嗣源的鎮壓是非常無情血腥的,下诏“盧台亂軍龍晊所部邺都奉節等九指揮三千五百人在營家口骨肉,并可全家處斬”。诏書下至邺都時,為了不使亂兵家屬漏網,乃“阖九指揮之門,驅三千五百家凡萬餘人于石灰窯,悉斬之,永濟渠為之變赤”。一人叛亂,舉族全誅,李嗣源果然是個代北屠夫!
龍晊率領作亂的這批士兵,就是以前朱梁魏博節度使楊師厚所招募的銀槍效節軍,僅八千人,“皆天下雄勇之士”。莊宗滅梁過程中,這支精銳軍隊倒戈投降,對于後唐滅梁起了關鍵作用。李嗣源得以奪取帝位,也與他們的擁立不無關系。但是,這樣一支政治立場随時可變,而且驕悍難制的軍隊存在,始終是個威脅。故而,在鎮壓兵變中,李嗣源毫不念舊,血腥屠殺,“魏之驕兵,至是而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