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運動後,林育南陪恽代英來黃岡鄉下辦學,林育英因堂弟的關系而認識恽代英,并成為無話不談的朋友。後來,他們又在這裡成立了共存社,林育英參與其中,成為骨幹分子。1922年2月,林育英在武昌由恽代英、林育南介紹,加入中國共産黨。“二七”大罷工後,他奉命到長沙做工運工作,鼓動人力車夫要求降低租金。5月3日,1500名人力車夫在他的帶領下,浩浩蕩蕩地在長沙街上示威,提出“老闆不減租,我們不罷休”的口号。人力車老闆迫于壓力,隻得答應勞工的請求,降低人力車的租金。1924年5月初,林育英前往莫斯科共産主義勞動大學學習。次年7月,他又化名林春山回到國内,參與上司上海的勞工運動。12月6日,上海總工會舉行萬人集會,提出“反奉倒段”的革命口号,他奮勇當先,為敵人所注意,他的頭部被刺刀戳,被槍托打,弄得頭破血流,鼻青眼腫,幸虧搶救及時,才從鬼門關下闖了回來。可是,一生卻留下嚴重的腦傷後遺症。大革命失敗後,他在長沙幫助恢複湖南省委群組建工會。湖南軍閥何健得知消息後,立即挨家挨戶地搜捕。在一名老勞工的幫助下,他躲過虎口,來到一間廟裡安生。何健抓不到他,始終不安,又漫山遍野地搜捕,連廟宇道觀也不放過。他已無存身之所,隻得剃光頭發,一副僧人打扮,沿路以化緣、乞讨為生,跋涉一個多月來到上海。1930年4月,中央派林育英去東北籌組滿州省委。5月,滿州省臨時省委成立,他為省委書記。不久,由于叛徒告密,他被日軍逮捕。日軍嚴刑逼供,非要他承認是“共産黨大頭目林育英”。他的手腳被捆綁,敵人用棍子撬開他的嘴,往肚裡灌水,一直到灌不進為止,然後在他的肚子上踩杆子,冷水和着血從鼻子、嘴裡往外流。寒冬臘月,敵人把他的衣服扒光,用皮鞭抽打,然後再将血肉模糊的他丢到缸裡。任憑敵人酷刑折磨,他始終沒有吐出一個字。1932年1月,他費盡周折終于出獄,身體卻已受到嚴重傷害。次年1月,林育英赴莫斯科,任全國總工會駐赤色職工國際代表、中共中央駐共産國際代表。1935年8月1日,中共駐共産國際代表團,以中共中央和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的名義,發表《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即《八一宣言》)。當時,共産國際與中共中央早已失去電訊聯系,為了盡快與中共中央建立聯系,共産國際指派他回國與中共中央接上關系。于是,他化名張浩,與在蘇聯受訓的趙玉珍踏上了歸國旅程。他們由外蒙入境,跋山涉水,忍饑受餓,風餐露宿,曆時一個多月,穿過茫茫無際的沙漠,終于來到中共中央所在地瓦窯堡。他與中央負責人張聞天、毛澤東等相會,又與弟弟林彪相聚。于是,中共中央得以與共産國際恢複聯系,在瓦窯堡召開的政治局擴大會議上,他向大會傳達了共産國際七大精神和《八一宣言》,進而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策奠定了思想基礎。這時,毛澤東率領的中央紅軍和張國焘率領的紅四方面軍,圍繞“北上”和“南下”發生了意見分歧。張國焘自持人多槍多,拒絕中央的北上進軍路線。中央雖然做過很多耐心的說服工作都不能奏效。于是,毛澤東和張聞天便讓林育英以共産國際代表的名義,幫助張國焘改弦更張,走到正确的路線上來。他頻頻給四方面軍拍去電報,希望一、四方面軍消除分歧,共同統一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之下。他在給張國焘的電報中明确指出:“共産國際完全同意中國共産黨中央的政治路線,”“兄等對中央的原則争論,可送出國際解決。”張國焘讀了這份電報後,開始震驚了,再也不敢一意孤行,背負着“違背共産國際”的罪名,隻得同意中央的北上路線。抗日戰争全面爆發時,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為八路軍,下轄三個師,即115師、120師、129師。林彪為115師師長,林育英為129師政委。毛澤東不無調侃地對他們說:“假如林育南還在,幹脆八路軍這三個師都由你們林家包了。”129師組建期間,他作了大量的思想政治工作。但是,由于在白區工作時潛伏下來的多種疾病,他已難以擔當艱苦的軍旅工作。師長劉伯承看到他發病時的痛苦情形,心情極為難受,隻得向中央如實報告他的病情,請求讓他去延安治病,另派一同志前來接替政委一職。1938年春,他被調回中央,接替他的是八路軍政治部副主任鄧小平。他雖然回到延安養病,卻一刻也閑不住,總是努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安吳堡青訓班職工大隊和延安勞工學校,便是由他創辦的。1941年8月,他的病情惡化,又被送往延安中央醫院搶救。他在住院期間思緒紛繁,而想得最多的是弟弟林育南和何孟雄、李求實等。次年2月,林彪由蘇聯養傷痊愈後,取道新疆回國,剛剛抵達延安,得知林育英病危住院的消息後,急匆匆趕到醫院。兄弟倆在病房相聚,他雖已是說話艱難,還一再叮囑林彪,要向中央反映林育南等的冤屈問題。3月6日,他在延安中央醫院逝世。當日下午,中央成立了治喪委員會。次日,《解放日報》在頭版發表《中共中央委員張浩同志積勞成疾病逝》的消息。毛澤東、朱德、任弼時、陳雲、葉劍英等輪流為林育英守靈。毛澤東為林育英題寫挽聯:“忠心為國,雖死猶榮。”3月9日,在林育英下葬時,毛澤東、朱德、任弼時、徐特立等親自把林育英的棺柩擡到安葬地,毛澤東還為他的墓碑題寫“張浩同志之墓”。以上資訊來自黨史資料研究室。以史為鑒,歡迎賞閱加點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