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1891年(清光緒十七年)四修的《仙源葉氏宗譜》記載:葉氏孟公後代添慶公于元朝初年由歙東藍田而始遷現新明鄉中潭,再由中潭分遷湘潭、立潭、三門灘等處。徒涉至此,刀耕火種,種植玉米 、芝麻、大豆等作物;栽種茶棵,發展生産。一時人丁興旺,至明朝崇祯年間以前就很有名氣,史稱小河裡“十裡葉家”。
小河裡千峰萬壑、山巒重疊、植被繁茂,境内山間小溪似蛛網狀縱橫交錯,彙入麻川河,蜿蜒幾十公裡,直通青弋江至長江口(蕪湖)。這裡地處亞熱帶,屬季風半濕潤氣候,山間常年霧氣萦繞,山地多半浸潤于雨霧之中,形成獨特的小氣候。年平均氣溫15.5℃,年平均降雨日164天,霧日55.5天,年均日照時數1647.6小時。這樣的氣候環境再加上當地變質頁岩風化的烏砂壤土,茶區又處在北緯30°黃金線上,生長出的茶葉品質上乘。

葉氏先祖就是在這樣的環境裡生活。清代同治以後,由于太平天國運動被平息,江南社會相對穩定,随着洋務運動的興起以及進出口貿易的發展,茶葉貿易市場得到迅速發展。葉氏先祖将自己生産的經濟作物,如深山裡采集的靛油、山藥、葛根、百合等野生作物,以及加工生産的茶葉、木竹柴炭等通過水路船運至蕪湖、大通、南京、揚州、漢口等長江中下遊各埠銷售,換得銀兩,順便又将外地的絲綢、布匹、瓷器、糧食等商品帶回自用、銷售或贈與親友。
在18世紀初至19世紀初期間,湘潭葉氏族人葉敦五(号任庵)及祖輩形成的大家族可以說是太平縣小河裡的生産、經濟、文化、教育事業的中心發展的旺盛時期,家中有私立學堂,有專教私塾的老師,有常年幫工的夥計(包括看山 、種山及做茶、收茶的人員)。
葉任庵(1820-1895年,《太平縣志·民國》卷九有載)是個了不起的人物,他見戰後的南京百廢待興,茶葉大有商機可興,他利用家鄉的茶葉,于同治三年(1864年)下半年在南京開設“長春茶葉店”(南京裡廊街),長春寓意買賣像長江流水不斷,生意若春光普照永駐。生意越做越好,後來又相繼增設“和春茶葉店”(南京昇州路)及“同春茶葉店”(南京健康路),在南京市面上人稱“三春茶葉店”,以專營太平毛尖茶而在南京獨樹一幟。
他家店中賣出的太平毛尖成為許多達官貴人的禮品茶。由于當時在家鄉收購的茶葉多為統貨,芽頭不齊,且隻有約九成幹,香氣未透;茶簍包裝後通過水路交通,用烏竹筏及船運輸,輾轉到店後必須複烘打火,整理打梗,去除老葉、老梗、茶籽等異物 ,才能使上市出售的太平毛尖茶外觀均勻、香氣清芬。為此,“三春茶葉店”雇請勞工達六七十人 ,常年不竭,花費很大。
為減少開支,店主葉任庵想出辦法,每年新茶上市時,他親自帶人回小河裡監制和收購茶葉。他在葉氏宗祠舉辦教育訓練班,教葉氏族人如何才能精心制作上品尖茶。後來,家鄉隻要按他要求制作的尖茶他全部收購,這樣既增加族人的收入,也增加了自己的收入。經十餘年的摸索,苦心經營,他在南京三春茶葉店生意越做越大,名氣也越來越大。
同治九年(1870年),葉任庵為長子葉學益能考上武舉人而走動官場找關系,回鄉試制帶有蘭花造型的毛尖作為禮品,由于采摘時采取選棵揀芽法,做出的成茶芽頭非常整齊好看,形、色、香、味超過當時的貢尖。當此茶送到主考官那裡,主考官一看喜出望外,因為他愛喝茶,但還從未見過如此好的茶,急忙問葉任庵此茶葉叫何名字,葉任庵不加思索地回答說是“貢尖”。
主考官不但精通武藝,還通曉文墨,他聽葉任庵的回答後,沉吟起來,然後慢慢地正色說道:“貢尖是聖上所喝之物,吾輩何能消受?此茶名不妙也。”停了一會兒又說:“吾替你改一下,叫做‘奎尖’,令郎考試在即,冀希得中,此茶名取‘奎’字,就叫‘奎尖茶’吧。奎生文昌,令郎得文昌星高照定會得中。”葉任庵聽後不勝感激,連聲說:“草民得大人吉言,又得茶名,實在幸甚。”事後,葉學益果然考中武舉人 。光緒丙子年(1876年),葉學益還考中武科進士。後來,南京人還為“奎尖”茶志以地名,稱為“太平奎尖”(據葉氏高齡老人回憶記錄)。
随着洋務運動的興起,南京城憑借東西的長江水道和南北的運河水運已基本恢複昔日的繁華,商賈雲集。四面八方的名茶彙內建為當時全國最大的茶市,三春茶葉店雖獨樹一幟,但卻也面臨着市場激烈競争,原來的揀茶辦法不能滿足達官貴人以及富商水客的要求。據老人說,當時有一位上等老客戶為了送禮而選三春茶莊的茶葉,要求送禮茶葉必須色、香、味、形俱佳,價格可以談。
當時葉任庵就從已有的毛茶中按照客戶的要求挑選了幾兩讓他試泡,客戶雖較為滿意,但還未達到理想要求。因為太平毛尖茶即便是貢尖、天尖等高檔産品,但由于經過揉撚無法從中揀理出漂亮挺直的茶芽。于是他苦思冥想,後來想出改變在成茶中揀茶的辦法,決心借鑒西湖龍井、徽州大方等名茶采制辦法,從茶葉的采制上找竅門。
葉任庵三春茶葉店結合生意場上的見識,在太平毛尖茶的傳統技法(太平毛尖茶的造形屬炒青芽茶 造形,始于明末至清初)基礎上成功進行三個創新突破。第一個創新突破是芽葉的扁平造形。當時全國名氣最大的西湖龍井,成茶為扁平挺秀、光滑勻齊造形。葉任庵及葉氏族人根據當地山區所産的大葉茶具有蘭花清香的特點,借鑒龍井茶制法,設計創制一芽二葉的扁平蘭花形。
第二個創新突破是制茶工藝。西湖龍井為純粹炒青,其造形是在炒鍋中完成的,而當地所産大葉茶由于芽葉厚壯,在鍋中造形達不到蘭花形的要求,且不易做到整齊均勻和挺直不變。由于當時已發明有竹絲編的茶烘子,烘焙茶葉多用烘子進行,于是他們改在烘頂上以按、捺、理的手法進行造形并采用換烘翻茶法,這一改革,不但做出理想的扁平蘭花形,而且創制出新的茶類,即是現今所稱的烘青。據專家評論各類茶葉中,烘青的品質也極佳,以至後來多有效仿者。
第三個創新突破是茶葉的采摘和選芽。傳統的太平毛尖茶不大講究采摘選芽,葉任庵及葉氏族人為創新極品尖芽茶總結出“三選”,即選山頭、選茶樹、選茶芽。選山頭實際上是選茶園,因為同是一個村落所擁有的各個山頭茶園,所産茶葉香氣多有差别 ,若不選擇,就制不出香氣特别的極品茶。選茶樹,同樣茶樹也有差别,沒有好的茶樹長不出特别 肥壯的芽葉,發現大葉品種生産的茶葉品質最好。
從此以後,小河裡的毛茶都以大葉茶品種為茶種廣 泛推廣,形成了現今太平猴魁柿大茶品種。選茶芽是生葉采摘下山要及時攤晾,同時選出整齊的兩葉一芽的芽尖,并盡量保持大小整齊。把握好上述三個創新突破加上精心的制作,新的極品毛尖——奎尖便被創制出來了。葉任庵就是這樣從茶葉的采制上将原先的奎尖制作工藝一步一步完善的。此後,太平毛尖的極品芽茶 ——太平奎尖(即太平猴魁前身 )采制工藝雖然在葉家保密多年,但仍在湘潭、三門一帶逐漸傳開,并漸趨成熟,使之成為太平毛尖茶中的極品,并推向市場。
太平猴魁
太平奎尖在南京上市後,由于色、香、味、形俱佳而備受青睐。據傳,有的上等客戶看茶、沖泡後非常滿意,以高價收購這種茶葉作為禮品送人。當時金陵等地居民都以喝到太平奎尖為時尚,供不應求,因而限每個顧客隻售給二兩。在當時創制太平奎尖的過程中以湘潭的葉任庵(經商南京)以及後來的葉南華(1883-1957年)(經商蕪湖,設葉南記茶莊于湘潭,人稱太平縣看茶第一人,号稱“蘭花哥”)兩家最有名氣。那時茶葉分為:魁、貢、天、地、人、和六級别,茶梗茶沫為級外茶。“奎尖”在評審價格上分上奎、中奎、次奎三等,評不上魁尖的及統貨制作的,按茶葉的嫩老度,制作工藝好差前後分為:貢尖、天尖、地尖、人尖、和尖五級,按質論價,好茶好價,次茶低價。後至民國八年(1919年)間,葉家“三春茶葉店”業資已達幾十萬銀元,其中流動資金達十餘萬銀元,以緻南京茶市每年開秤面市都必須請“三春茶葉店”到場方可開價,可謂壟斷一方。
據安徽省茶葉研究所資料及其他相關資料顯示:至清光緒中期,随着茶市的興盛,太平奎尖聲名鵲起,供需量不斷增加,龍門山(跨現新明、龍門二鄉之大部)中各處茶山園主競相效仿,茶商們四下打聽采購,制茶技術也不斷向外傳播。民國元年( 1912年),太平湘潭茶商葉家長春茶葉店在自己家猴坑茶園裡(現在的猴坑古道)精選魁偉兩葉一芽(也稱兩刀一槍)的大葉品種(現稱柿大茶)鮮葉,精心制作數斤奎尖,參展南京南洋勸業會場及在農商部陳列獲評優獎。民國三年(1914年)三門茶商劉敬之(曾被公推為當時的南京茶葉工會主席)與衆豪紳商定,在葉家長春店選購茶葉數斤(猴坑自己茶山特制的奎尖),經太平縣商會選送,在美國舊金山召開的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參展(展會于1915年2月召開),一舉獲得金質獎牌。在送樣時,組織方要求樣茶須結合産地給予取名,猴魁是指猴坑(現猴坑古道)産的奎尖,茶葉個頭魁大,并冠予縣名“太平”,取名為“太平猴魁”。據太平猴魁正宗創始人第四代傳人葉天生和葉氏族人葉良有等多位高齡老人回憶,此獎在新中國成立前一直存放在湘潭葉氏宗祠裡,新中國成立前夕不知去向。
猴坑古道
太平猴魁問世以來,湘潭葉氏所制的魁尖制作精細而屢被世人所稱道。據當地89歲老人葉生榮等多位老人回憶說:葉任庵當年做生意時,看到南京人得知太平的綠茶(尖茶)谷雨尖,兩葉抱一芽,是質高味醇的好茶,南京人覺得喝到此茶,倍感時尚,求購心切。于是每到春茶采摘季節,葉任庵就傳回家鄉小河裡,囑咐夥計、茶勞工員,在自己猴坑茶山直接挑出有尖頭毛峰好的枝頭采摘,下山後倒在闆上一枝一枝再精挑細揀,尖、片分開制作奎尖和統貨。後來茶葉季節,湘潭本村開的茶莊在收購茶葉時,也是這樣要求當地茶農都這樣制作這種奎尖茶的。這種“太平奎尖”茶的采摘、制作工藝,是湘潭葉任庵最早創制發展起來的。不論說是“太平奎尖”或“太平猴魁”,始于湘潭是有曆史根據的,稱葉任庵是創始人是名符其實的。
太平猴魁于1915年在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一舉獲得金質獎牌,翌年在江蘇省陳賽,又獲得金牌和獎狀,“太平猴魁”從此便蜚聲中外。在中國文化禮儀中,“以茶會友”很自然就會讓人聯想到君子之交。太平猴魁更是作為“國禮”登上國際舞台,多次被選為“國禮”茶贈與外國元首及外賓。
1958年7月,國家開始興建陳村水庫(現名太平湖),劃定水位淹沒線121米以下的周邊自然村全部遷移,涉及湘潭的8個生産隊14個自然村都要搬遷。小河裡之十裡葉家三分之二的人口于1959年下半年移民到太平縣三口公社(現黃山區三口鎮),以原名湘潭為名組建了三口移民新村——湘潭大隊(現湘潭村),另有三分之一的人後靠居住。
湘潭葉氏魁尖制作技藝精湛,屢被世人稱道,制茶講究,色、香、味、形制茶工藝堪稱一流。三口湘潭人、太平猴魁正宗創始人第四代傳人葉天生和葉氏族人一道傳承祖先技藝,适應市場經濟要求,反複試驗選種,改良傳統制作工藝,因而自2015年開始由黃山市總工會、市人社局和黃山區人民政府主辦的“徽州百工”全市太平猴魁手工制作技藝大賽每年均選擇在三口鎮湘潭村舉行,至今已連續舉辦七屆。
作為太平猴魁正宗創始人第五代傳人的葉樹林,發揚葉氏祖訓優良傳統,繼承祖業,繼往開來。把太平猴魁制作技藝發揚光大,結合現代市場經濟需求,不斷探索創新,改進太平猴魁茶種植技術、制作工藝,使太平猴魁市場品牌價值不斷提升。葉樹林于2009年5月申請成立黃山市黃山區成林茶業有限公司,主要産品為“太平猴魁”。傳承葉氏祖先“三春茶葉店”之“魂”“脈”,順應時代新發展,成立黃山市黃山區三春猴魁茶葉種植專業合作社。
經過十餘年的跨躍式發展,至2020年年底,公司資産總額3017萬元(其中固定資産總額2000餘萬元 ) ,銷售收入3000多萬元。公司是安徽茶産業聯盟第一屆理事會55家理事機關之一,是黃山區茶業協會常務理事機關。2017年,公司成立“黃山市黃山區新明猴村古道家庭農場”,是“黃山市黃山區重合同守信用企業”,9月成功挂牌“安徽省新四闆”(710590),是黃山區首批挂牌新四闆的茶企業。2018年9月,公司獲黃山市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同年,獲“市級家庭農場”稱号。2021年5月,公司獲準加入全國傳統名茶聯盟。
十餘年的發展曆程,葉樹林始終從三個方面持續突破和發展。注重品牌塑造。公司現有太平猴魁生産基地面積66.7 公頃。為做大做強茶産業,于2016年在太平猴魁核心産區——新明鄉猴坑村通過土地流轉和租賃形式,流轉土地20餘公頃。注冊的“猴源峰”商标于2016年11月獲“黃山市著名商标”,于2017年12月獲“安徽省著名商标”稱号,其産品為“國家地理标志保護産品”,在太平猴魁茶行業中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信譽度,“猴源峰”牌和猴坑古道牌太平猴魁曾獲“安徽省第十屆國際茶産業博覽會金獎”。
成林茶業在2020年安徽國際茶博會上
注重品質建設。公司通過IS09001-2008品質管理體系認證、SC食品生産許可認證。2020 年取得《有機産品認證證書》,投入800萬元在新明鄉猴坑村猴坑古道邊山場流轉适合太平猴魁種植生長的茶葉種植基地,并建立有太平猴魁清潔化、标準化初制加工制作廠房700多平方米,産品加工生态化。公司在茶園建設實作生态保護使消費者真正喝到放心茶、綠色有機茶,基地種植加工制作茶葉嚴格按照綠色、生态茶葉标準要求生産加工制作。茶園管理上,對茶棵采用人工除草,隻施有機肥和餅肥、農家肥,對茶園病蟲害防治,實行實體防治,采用粘蟲闆和太陽能誘捕燈予以捕殺,不噴灑農藥,杜絕農殘,從源頭上控制原料的安全性。
在做好茶園管理綠色防控的同時,公司于2019 年對茶葉産品的質 量安全統一按照農業部要求實施全程品質安全追溯 ,即從茶園管理到茶葉鮮葉采摘、加工制作全程進行網上登記上報。客戶購買的産品可掃二維碼查詢所購的茶葉茶園生産管理記錄、采摘、加工制作日期、制作加勞工員和批次号。注重優化營銷。堅持“生态種茶、科技種茶、規範賣茶”,采取“公司+家庭農場+合作社+農戶”的産業化經營模式,走訂單農業之路,主打品牌“猴源峰”和“猴坑古道”牌太平猴魁茶。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批發、專賣店、超市、交易會等多形式 銷售。通過電視、報刊、廣告、微信等全媒體加大對外宣傳,加強對外合作。
公司于2019年底在拼多多、淘寶等電商平台上開設線上銷售,緻力于傳承、弘揚太平猴魁傳統手工制作技藝。注重企業與文化的深度融合,把“猴源峰”“猴坑古道”牌 兩大品牌的太平猴魁茶文化展現在每一個經銷店和每一款産品包裝上,2020年9月獲得安徽國際茶産業博覽會優秀銷售獎。公司在做大、做強、做優的同時,不斷提升社會效益,注重回報社會,在努力為當地茶農增加收入 、解決當地農民就業、帶動周邊茶農共同緻富、對貧困村予以項目資金支援上做文章。公司自2009年成立以來,幫助當地茶農銷售茶葉,從每年3噸多提升到十幾噸;銷售茶葉的價值從每年三四百萬元發展到現在2000多萬元。近三年來,積極參與扶貧幫困,公司對貧困戶采取“合同訂單”優先、收購茶葉優價、務工與金融扶貧融合等措施予以幫扶。
各項扶貧(産業扶貧、用工扶貧等)從每年幾萬元提升到2020年20多萬元。在扶貧幫困同時,公司積極參與到鄉村振興發展戰略中。2019年9月,作為黃山區工商聯執委企業、三口鎮工商聯副會長機關 ,公司采取合同訂單形式,以高于市場收購價收購茶農茶葉。在茶園管理、茶葉加工制作上以生态、綠色和食品品質安全标準等方面指導茶農加工制作,得到村民的高度評價。
作者:周卓群 黃和平
END
優質農産品雜志:《優質農産品》雜志官方賬号,聚焦品牌農業建設和優質農産品開發
歡迎關注
轉載請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