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鳳凰翔于雍,而得名鳳翔

鳳翔古稱雍、雍州、雍城

相傳秦穆公之女弄玉善于吹笛,引來善于吹簘的華山隐士簘史,知音相遇,終成眷屬,後乘鳳凰飛翔而去,唐時取此意更名鳳翔;鳳翔為中國著名的民間工藝美術之鄉、青銅器之鄉和西鳳酒鄉的美譽。

鳳翔府三絕(東湖柳、姑娘手、西鳳酒),馳名中外。秦文化、鳳文化、民間文化、蘇轼文化、鳳酒文化、佛教文化、西府飲食文化和讀耕文化等八大文化為鳳翔曆史文化的精粹所在。

鳳凰翔于雍,而得名鳳翔

鳳凰十字之夜景

鳳翔,在距今六千多年前的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就有氏族公社村落分布。夏代為九州之一的雍州之域。商代為太史周任之封國,稱為周國。西周為王畿地,屬召公奭采邑,稱雍邑。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周室東遷後,封護駕有功的秦襄公為諸侯,賜為秦地。秦德公元年(公元前677)徙都雍城(今縣城南),至秦獻公二年(公元前383)遷都栎陽(今臨潼縣渭河北),先秦19公于此活動,曆時327年,完成了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過渡。商鞅變法中,秦孝公于公元前350年劃全秦為三十一縣,分為大、中、小三等,大縣二萬戶,中縣一萬戶,小縣五千戶。在雍城設雍縣,定為大縣。從此,雍城成為雍縣的治所。

秦代實行郡縣制,雍縣屬内史地(郡級,設于京畿)。

漢襲秦制,仍為郡領縣。高祖二年(公元前205),雍縣屬中地郡。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内史分為左、右,雍縣屬右内史。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左内史改稱左馮翊,右内史一分為二:東為京兆尹,西為右扶風,統稱“三輔”。靈帝中平六年(189),雍縣屬漢安郡。

三國時期仍為郡領縣。曹魏改右扶風為扶風郡,雍縣屬之。

西晉仍為郡(國)領縣。初,雍縣仍屬扶風郡。武帝太康八年(287),改扶風郡為秦國,雍縣屬之。

十六國時期仍為郡領縣。雍縣仍屬扶風郡。

南北朝時期,先行郡縣制,後改州郡縣三級制。北魏于太武帝太延三年(437)分扶風郡設平秦郡,治所雍縣(今鳳翔縣城南)。太平真君十年(449),雍縣東析置橫水縣。孝文帝太和十一年(487),置岐州,治所雍城鎮(今縣城東關,俗稱“小城”)。岐州轄平秦、武都(今寶雞市區及太白縣西北)、武功三郡。平秦郡領雍縣、橫水縣、周城縣(在今岐山縣東北及扶風縣北)。西魏文帝大統四年(538),平秦郡改稱岐山郡,治所仍設雍縣,橫水縣并入雍縣,雍縣南分設洛邑縣(歸武都郡)。北周時岐州仍存,轄岐陽、武都二郡,岐陽郡領雍縣、周城縣、三龍縣(今麟遊縣南)。

隋文帝開皇三年(583),撤郡制,縮州域,實行州縣制。改岐陽郡為岐州,雍縣屬之。炀帝大業三年(607),恢複郡縣制。岐州、隴州并為扶風郡,治所雍縣,轄雍縣等十縣(轄地相當于今寶雞市及鹹陽市西部)。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推行郡(州、府)縣制。撤銷扶風郡,分設岐州,治所雍縣。太宗貞觀元年(627),實行道、郡(州、府)、縣三級制。雍縣屬關内道岐州。玄宗天寶元年(742),撤岐州,設扶風郡,治所雍縣。“安史之亂”中肅宗于至德元年(756)改扶風郡為鳳翔郡,分雍縣東南地另設天興縣。二年八月駐跸時,取“鳳鳴于岐,翔于雍”的祥瑞之意,升鳳翔郡為鳳翔府,稱“西京”,改雍縣為鳳翔縣。代宗寶應元年(762),鳳翔縣并入天興縣,屬鳳翔府。敬宗寶曆元年(825),鳳翔府又稱“西都”,不久廢。鳳翔府治天興(今鳳翔縣南七裡,遺址無從詳考),領八縣:天興、寶雞(今寶雞市區)、麟遊、普潤(今麟遊縣西部)、眉縣、虢縣(607年撤洛邑縣後置,在今寶雞縣境内)、岐山、扶風。

唐末開始,李茂貞割據鳳翔,領四鎮十五州。四鎮為鳳翔鎮(今寶雞市大部分及甘肅省清水一帶)、興元鎮(今漢中市大部及四川省南充市部分地區)、洋州武定軍(今陝西省洋縣、西鄉一帶)、秦隴天雄軍(今甘肅省天水市一帶),十五州為隴州(今陝西省隴縣、千陽及甘肅省清水一帶)、鳳州(今陝西省鳳縣一帶)、興州(今陝西省略陽一帶)、洋州(今陝西省洋縣一帶)、文州(今甘肅省文縣一帶)、利州(今四川省廣元一帶)、集州(今四川省南江一帶)、壁州(今四川省通江一帶)、巴州(今四川省巴中一帶)、阆州(今四川省阆中一帶)、通州(今四川省達縣市一帶)、蓬州(位于通州西,無從詳考)、果州(今四川省南充市一帶)、渠州(今四川省渠縣一帶)。

五代時期仍為道郡(州、府)縣三級制。天興縣屬關西道鳳翔府,府治天興。鳳翔府仍領八縣。

鳳凰翔于雍,而得名鳳翔

鳳翔東湖

北宋地方政權設路、府(州)、縣。神宗熙甯五年(1072)置秦鳳路(治所秦州,今甘肅省天水市),其提點刑獄(司法機構)在鳳翔府,府治天興,領九縣:天興、岐山、寶雞、扶風、眉縣、虢縣、周至、麟遊、普潤

金太祖初年,仍沿宋建置。熙宗皇統二年(1142),改秦鳳路為熙秦路。三年,改天興縣為天興軍,不久又恢複天興縣。世宗大定十九年(1179),以“天興縣”與京都“衍慶殿”字音相近,更為鳳翔縣。二十七年(1187),分熙秦路增設鳳翔路,治所鳳翔,領二府四州。轄地相當于今周至、扶風以西,秦嶺以北,甘肅省葫蘆河流域以東,甯夏海原、同心縣以南。不久升鳳翔府為總管府,後又改稱鳳翔府。鳳翔府治所及領縣均同于宋代。

元代地方政權設省(道)、府(州)、縣。初撤鳳翔路,存鳳翔府,直屬陝西行中書省。成宗大德九年(1305),鳳翔府更為散府,後複稱鳳翔府,歸陝西漢中道肅政廉訪司管轄。府治鳳翔,領五縣:鳳翔、岐山、麟遊(普潤縣并入)、寶雞(虢縣并入)、扶風。

鳳凰翔于雍,而得名鳳翔

東湖

明太祖洪武九年(1376),改陝西行中書省為陝西承宣布政使司,鳳翔府直屬,府治鳳翔,領七縣一州:鳳翔、岐山、扶風、寶雞、千陽、麟遊、眉縣及隴州(今隴縣及寶雞縣西北部)。

清代地方政權為省、道、府、縣(州)。鳳翔縣屬陝西省鳳邠道鳳翔府,道治、府治均設鳳翔縣。鳳翔府領七縣一州:鳳翔、岐山、扶風、寶雞、千陽、麟遊、眉縣及隴州(今隴縣及寶雞縣西北部)。

民國二年(1913),裁府留縣設道。鳳翔縣屬陝西省關中道。二十二年(1933),撤道,鳳翔縣直轄于陝西省。二十七年(1938)設陝西省鳳翔專員公署,治所鳳翔,轄十二縣:鳳翔、岐山、扶風、武功、永壽、邠縣、乾縣、眉縣、寶雞、鳳縣、千陽、隴縣。三十年(1941),專員公署遷寶雞,改稱陝西省第九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鳳翔縣。

鳳凰翔于雍,而得名鳳翔

鳳翔西區

1949年7月14日鳳翔解放,鳳翔縣隸屬陝甘甯邊區寶雞分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鳳翔縣于1950年1月改屬陝西省寶雞分區,10月分區更名專區。1956年10月專區撤銷,鳳翔縣由陝西省直轄。1957年7月,鳳翔縣甯王鄉劃歸寶雞縣管轄。1958年11月,撤銷岐山、麟遊縣建置,将原岐山、麟遊縣及眉縣渭河以北地域統歸鳳翔縣,縣人民政府設鳳翔。1961年1月,鳳翔縣改屬寶雞市管轄。9月,三縣分設,鳳翔縣改屬寶雞專區。1962年9月,鳳翔縣長青公社花園大隊劃歸千陽縣。1969年10月,鳳翔縣改屬寶雞專區更名的寶雞地區管轄。1980年,鳳翔縣改屬寶雞地、市合一的寶雞市管轄至今。

鳳凰翔于雍,而得名鳳翔

2021年1月29日經國務院批複同意陝西省撤銷鳳翔縣,設立寶雞市鳳翔區。鳳翔設區後,隸屬關系、管轄範圍不變,鳳翔區人民政府駐城關鎮東大街39。

寶雞市是陝西省副中心城市,陝、甘、川、甯四省(區)毗鄰地區重要的區域性中心城市,《關中平原城市群發展規劃》确定的重要節點城市,是我國承東啟西、連接配接南北的重要交通樞紐,區位優勢明顯,戰略地位重要。鳳翔縣地處關中平原和渭北台塬西部、寶雞市區東北部,是寶雞市城市總體規劃确定的發展預留區和城市副中心,産業基礎良好,經濟實力較強,文化底蘊深厚。 鳳翔縣撤縣設區有利于提高關中平原城市群綜合承載和資源優化配置能力,促進寶雞城鄉融合發展和公共服務一體化建設,促進寶雞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

鳳凰翔于雍,而得名鳳翔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