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太媽媽的财商教育》
沙拉 著
接力出版社
沙拉的經曆是獨特的、不容易複制的。
沙拉的感受和思想也是獨特的、不容易複制的。
獨特的經曆,成就了她獨特的感受和思想。當這些獨特的感受和思想以書的形式擺在我們面前的時候,它就會給我們大不一樣的閱讀體驗。
我聽過她的演講,也與她有過近距離的交流,聆聽過她的成長故事。我發現,她非常善于在平凡的、瑣碎的、一般人未曾覺察的生活細節中,感悟并提煉出不同凡響的道理,這些道理由于其來源具有跨國度性、普适性,超越了單一的時空結構和教育模式,因而經常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這需要一顆敏感的、既有博愛特質又有理性精神的心。反過來,當她向你娓娓道來的時候,這些道理絲毫不顯生硬,而是融化在細膩的、生動的甚至具有詩意的生活故事的描述之中。
她本質上是一個詩人。以敏銳的、柔情的眼光看世界,看出這個世界種種的美好和殊勝;以感性的詩一般的生動,講述種種理性的深刻的道理。這個功夫是不好拿捏的。她又是一個講故事的高手,起承轉合,跌宕起伏,暗埋伏筆,前後契合……在意想不到的地方突然給你一個驚喜!這也需要一定的天賦。她與眼下許多教育者最大的不同,是她有一個“魂”!正是這個“魂”,使她的故事生動感人,使她的道理溫煦宜人。
在工業文明時代,教育很容易“外在化”,把工業化模式制造出的産品——知識、技能、規範、成績——當成人的“内在”而頂禮膜拜。當我們的教育普遍丢掉本心、“失魂落魄”的時候,沙拉的書能夠給我們驚醒、反思和啟迪。
《猶太媽媽的财商教育》是“特别狠心特别愛”系列中的一本,展現了“沙拉式教育”的基本風格,核心理念即:“理财就是理人生。”
沙拉說——
猶太人培養孩子财商的目的,不是讓孩子淪為賺錢的機器、守财的奴隸。相反,他們把“理财教育”視為“道德教育”或“人性教育”,幫助孩子養成人生所需要的正确的價值觀。在以色列生活這麼多年,我可以毫不猶豫地告訴大家:理财就是理人生,所有理财的基礎都源自一個人對人生的了解和選擇。比如遇到事情要如何選擇、如何應對,隻有掌握了正确的應對方式,才能在今後的理财之路比别人先行一步,比别人更進一步,比别人更優秀!
财商智慧包含在人生智慧中。理财也是從理人生開始,如果連人生都沒有理清楚,是不存在理财的。理好自己的人生,這比一門心思賺大錢更能讓人幸福,也更能對社會做貢獻。
中國社會現在對财商教育高度重視,各種财商教育訓練班、财商活動層出不窮,但正是這種重視讓我擔憂。在我看來,财商是不能速成的,真正的财商教育貫穿于整個人生過程中,這是一個長期過程。最好的兒童财商教育是在生活中,而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财商老師。
沙拉把外在的财富——錢财、資産、利益,彙入了内在的财富——人性、道德、價值觀的架構來思考,把經營财富與經營人生同時進行規劃,把理财訓練與日常生活相結合,這是她的财商教育的基本特色。
在這個大架構底下,她還提出了“注重數字和邏輯”“為孩子開個人賬戶”“生活有償化”“不苛求完美”“赢輸、賺虧都有相對性”等比較具體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既有高度又接地氣。
這裡要順便讨論一個問題:為什麼“富不過三代”是家族傳承中比較普遍的情況?讀沙拉這本書,也會對這個問題有所感悟。
聽過這樣一個有趣的段子——
女兒問爸爸,什麼是愛情?
爸爸說:“愛情就是爸爸什麼都沒有,媽媽依然嫁給了爸爸。”
女兒又問,那什麼是親情呢?
爸爸說:“親情就是媽媽決不會讓你嫁給一個什麼都沒有的人。”
女兒又問媽媽,什麼是愛情?
媽媽說:“愛情就是爸爸什麼都有了依然愛媽媽。”
女兒又問媽媽,什麼是親情?
媽媽說:“親情就是爸爸決不會讓你嫁給一個什麼都有卻不愛你的人。”
這個段子可以從若幹個角度引申、解釋。我想到的是,作為成功過程的親曆者,爸爸媽媽都體驗過單純的、不與其他條件相聯系的愛情,他們并不後悔這個經曆,甚至會以擁有這種經曆為驕傲,但他們作為後代的指導者,卻并不接受(或者輕一點說,不希望、不向往)這種經曆出現在孩子身上。這似乎是作為親曆者與作為指導者不同身份而經常出現的人格差别。
我們許多成功的政治家、企業家、将軍、作家、藝術家……卻并不希望子承父業。這是耐人尋味的。為什麼我們自己願意經受、能夠承受的事情,卻不願意孩子經受和承受?這是否可以解釋為什麼“富不過三代”“學不過三代”?我們自己經曆了不确定性,并從不确定性的荊棘中、血泊中爬了出來,卻害怕孩子也經曆不确定性,希望孩子能夠沿着既明确又安全的成功道路度過一生。
懼怕、排斥不确定性,竭力提高“成功率”,可能是成功者的後代一代不如一代的家族成功基因退化的奧秘。
每一代人都希望在下一代人身上加一份保證成功的确定性的籌碼,而竭力排斥、拒絕不确定性,這實際上是使被加碼的每一代人喪失更多探索的可能性,也就是量子理論所講的——“疊加态坍縮”。
關于這個問題,沙拉的見解是:“磨難也是生命的财富!”這是發人深省的,這也是本套圖書的總标題“特别狠心特别愛”值得我們仔細品味的地方。為什麼“特别的愛”經常要通過“特别的狠心”來表達?因為“特别的愛”具有本愛、博愛的性質,它超越了一般的“小仁小愛”,超越了“偏愛”“溺愛”“狹隘之愛”“執着之愛”,是以它在用心上就更深一層,看得透、想得遠、放得開,敢于放手把孩子交給充滿不确定、“不保險”的自立之路,樂于看見孩子生命内在的财富自然生長起來,并在财富的增長中獲得和體驗自由。
這可能就是一個能夠對三代負責的母親應有的眼光。
(作者:陳建翔 系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