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仙桃歸來話仙桃

仙桃歸來話仙桃

前面讨論過天門、潛江的由來,現在對仙桃由來做下說明,其實仙桃由來比較簡單,仙桃市古為沔陽縣,1986年以駐地(治所)仙桃鎮改今名。

仙桃地名來源據說為當地百姓争相購買仙女所摘之桃敬奉雙親而得名。為此輔以一美麗神話傳說加以佐證:傳很久以前,一群仙女手捧仙桃前去為王母娘娘祝壽,行至此地,見下方一綠洲上人趕集,乃擺攤賣桃,以探民風。購者紛紛,或曰上敬雙親,或曰下慈子女。仙女感動,乃騰空撒桃。須臾,十裡桃林,桃花灼灼,仙桃累累,香飄四方。“仙桃”之名由此而來。

事實果真如此嗎?

據有關資料記載,古時漢水之南,有一支流名曰“錦瑞河”,河水由老矶頭處入口,繞龍華山(實為漢水之濱三角洲上一突起土台,宛若一高山得名。)南流後折向東,形成“鳳頸分流”的三角洲地勢,名雞公灘。後因漢江水至此流速減緩,使得水上過往舟楫漁船在此停泊,形成碼頭,由此得名“尖刀嘴”(伸向水中的尖形陸地叫嘴)。明嘉靖年間,船民認為“尖刀嘴”不吉利,于是根據它的桃形地勢稱之為“仙桃渡”。嘉靖十年(1531年),沔陽州府派官駐此統領船運事務。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 駐軍防匪。自此商賈雲集,日漸繁榮。明末,李自成起義軍逼近沔陽,官府增兵駐守布防,取名曰“仙鎮哨”,繼而設行政機構于此稱“仙鎮公署”,形成集鎮。後諧音為仙桃鎮,沿襲至今。1952年,沔陽縣治遷入仙桃鎮。1986年撤縣建市,以縣治地名為仙桃市。據說因沔陽縣“沔”字難寫之故。

仙桃市前身為沔陽縣。夏、商、周時期為荊州域,春秋、戰國屬楚,秦隸南郡,漢、晉為雲杜、竟陵地。南朝梁天監二年 (503年) ,始置沔陽郡。隋大業初年(605年)改建興縣(西魏置)為設沔陽縣,因城在沔水之北而得名。據《沔陽地名志》載,沔陽之名,始見《資治通鑒.晉紀永嘉六年》:“(周)顗(時任軍咨祭酒)始至(荊)州,建平流民傅密叛迎杜弢(湘州起義軍首領),弢别将王真襲沔陽。”,可知當時有沔陽這個地名,前提是如果不是唐人編晉史杜撰的話。但《沈約志》(沈約是齊梁之際人)稱“陶侃為荊州刺史,初治沔陽”,說明這時候已有沔陽了,但考證沔陽或沔陽城為一個村落而已。唐、五代、宋為複州,元改為沔陽府,明為沔陽州,1913年改為沔陽縣。1951年析沔境南部分置洪湖縣。1986年撤縣設市(縣級市)。1994年列為省直管市。

仙桃現轄幹河、龍華山、沙嘴3街道和鄭場、毛嘴、剅河、三伏潭、胡場、長埫口、西流河、彭場、沙湖、楊林尾、張溝、郭河、沔城、通海口、陳場15鎮。

沙嘴街道

原為沼澤地,後淤積成陸,每逢雨季,土墩龍嘴上流淌含泥沙的濁水。傳明朝年間成集,故名沙嘴。

幹河街道

原有一條河流經此地,後因幹涸,得此地名。

龍華山街道

因龍華山(并不是山)而得名。龍華山實為漢水之濱三角洲上一突起土台,宛若一高山,故名。

沔城回族鎮

因城在沔水之北而得名。

剅河鎮

古稱地下河為剅,因系地下河出口,後發展成集,故名。

毛嘴鎮

原名三槐地,因地有古槐而得名。1705年毛姓在河灘沙嘴設店,故名。

楊林尾鎮

因處古堤岸楊樹林帶尾端得名。

三伏潭鎮

原名三伏垸,因三伏酷暑圍垸種田得名。後漬水成潭,故名。

西流河鎮

昔每值長江汛期,河水向西倒流,故名。

長埫口鎮

原名長淌口,傳漢江漬口成潭,經此需淌水而過,後淤積,改淌為埫得名。

通海口鎮

傳昔有地下水湧出,謂來自大海,故名。

沙湖鎮

隋已建鎮,曾為玉沙縣治。後成湖沼,遂名沙湖。

注:仙桃多因大姓形成集場命名的有彭場、胡場、鄭場、陳場、張溝(張家溝)、郭河(郭家河)等鎮。

彭場鎮

昔為白泥湖,清乾隆初成集,因居民多彭姓,故名。

鄭場鎮

原名大有街,因清鹹豐四年(1854年)為祭奠一名叫李姑的江湖女俠建大有庵而得名。

陳場鎮

因明朝末陳姓在此開店鋪而得名。

胡場鎮

清初成集,因胡姓居多,故名。一說傳早年名吳家場,因吳家中舉而得名,後吳家衰落。光緒年間,胡家連續出了三個舉人,更名為胡家場。

張溝鎮

據嘉靖年間《沔陽志》記載:此地名滄浪,并建有滄浪館一座。清乾隆時,外來人日多,中有江西張某依小溝定居,張家溝是以得名,後來形成集鎮。

郭河鎮

地處通州河兩岸,原為沼澤地,無人居住,明初有郭姓來此圍垸子造田,後外來人增多,形成了集鎮,故名郭家河。

附:仙桃地名的來曆

仙桃屬古雲夢澤,地勢低窪,長江、漢水(亦名襄河)、東荊河(亦名南襄河)汛期,經常洪水泛濫成災,有“十年九水”之說。因而仙桃地名有着鮮明的地域、地方特色。

1.江漢水鄉

仙桃古今地名絕大部分與水有關,光叫“溝”、“河”、“湖”的地名就不知其數。村子沿河而居地叫“灣”、“灘”;河中土島叫“洲”;兩河之中叫“夾洲”;伸向水中的尖形陸地叫“嘴”;淹水潰口之處和江河交彙處叫“口”;洪水沖成深坑叫“潭”;低湖鍋底叫“蔸”、“塌”、“埫”、“海”等,較形象地刻畫出地名的水系、水面、水形、海拔等方面的特征。如西流河、郭家河、剅河、張家溝、排湖、沙湖、裡仁口、毛嘴、沙嘴等。

2.平原地貌

位于江漢平原中部的仙桃,總體地貌平坦,具體地貌不平,正所謂“大平小不平”。高出于平地的叫“台”、“崗”、“嶺”、“山”(實為柴林荒洲)、“峰”等;湖邊叫“岸”;高地的頭叫“垱”、“腦”;民垸叫“越”、“垸”;垸堤叫“堤”;堤斜面叫“坡”;攔河築壩叫“壩”等,以地貌所命地名也多如牛毛。如金家台、張灣、磨盤洲、坡子場、楊樹峰、漁泛峰等。

3.經濟生活

仙桃為魚米之鄉,以手藝為業的地名不勝枚舉。此外還有與水利、建築、特産等有關的地名。如楊林尾、蓮花池、油榨灣、槽坊灣、牌樓灣、魁星閣等。

4.宗族宗教文化

姓氏合族而居,以姓氏命名的村灣名是仙桃地方顯著特點之一。曆史上各種宗教在仙桃盛行,如儒教的“廟”、“閣”,佛教的“寺”、“庵”,道教的“宮”、“觀”,基督教的“堂”,伊斯蘭教的“寺”等遺址地名,各地都有。如文廟、紅廟、白廟、珠玑寺、觀音堂、文昌閣、三官殿等。

5.曆史事件

沔陽自古楚以來,曆史事件頗多。如:周昭王率兵伐楚時,在毛嘴東北角乘坐當地人用膠粘攏的渡船過漢江,船在中流瓦解,昭王等溺水身亡,屍體打撈上岸後橫排在江邊,此地初名橫喪口,後改為橫口。陳友諒是元末生長在沔陽,與朱元璋争奪江山的農民軍領袖,足迹遍布沔陽境内,與他行軍作戰有關的衆多地名、傳說十分精彩。沔陽是“辛亥革命”著名策源地之一,也是“老蘇區”,後成為白軍、紅軍、日軍及地方武裝“拉鋸戰”地區,與這些曆史有關的地名也相當多。如橫口、救王台、跑馬嶺、下查埠、屯甲山、擂鼓橋、徐鴛口、紅軍壩、紅區、赤嶺、軍堤、受降橋等。

6.神話傳說

仙桃人敬天尊神,崇巫重祀,富于想象,以緻于與神話傳說故事有關的地名比比皆是。如仙桃鎮、禹王宮、仙女山、青龍灣、龍寺潭、八條漢(屬西流河)、石土地(屬楊林尾)、祖師溝、等。

7.祈福心理

因“沙湖沔陽州,十年九不收”導緻一個個趨吉避邪、祈求福祉與五谷豐登的垸名、村名應運而生。如大興垸、永興垸、永豐垸、千秋垸、福星台等。

資料據《仙桃地名網》編寫

知識連結

仙桃曆史沿革

 夏、商為荊州域,周為鄖國州國地,春秋戰國屬楚,秦隸南郡,漢、晉為雲杜、竟陵地。梁天監二年(503年)始置沔陽郡設沔陽縣,因郡治在沔水之北而得名。以後曆代多為州、府、郡治所。隋開皇三年(583年),改沔陽縣郡為複州。大業三年(607年)改複州為沔州,改建興縣為沔陽縣。改沔州為沔陽郡,郡縣治所均設今沔城。唐武德五年(622年),改沔陽郡為複州,州治遷竟陵縣,沔陽縣屬複州。貞觀七年(633年),州治遷回沔陽。天寶元年(742年),改複州為竟陵郡。乾元元年(758年),廢竟陵郡,重置複州,州治沔陽。寶應二年(763年),州治又移治竟陵,沔陽為屬縣。五代後梁開平四年(910年),分沔陽南境設白沙微科院。屬江陵府。後晉天福五年(940年),升複州為址隸防禦州,領景陵、沔陽二縣。宋乾德三年(965年),改白沙徽科院為玉沙縣,屬江陵府。至道三年(997年),玉沙縣改屬複州。寶元二年(1039年),降沔陽縣為鎮,屬玉沙縣。熙甯六年(1073年),廢複州,降玉沙縣為鎮,屬江陵府監利縣。元右元年(1086年),置複州和玉沙縣,沔陽鎮仍屬玉沙縣。南宋端平三年(1236年),複州為複州路,以玉沙為附郭縣。十五年(1278年),改複州路為沔陽府,屬河南行省荊湖北路宣慰司,轄景陵、玉沙二縣,府治和玉沙縣治沔陽城。明洪武元年(1368年),沔陽府改屬湖廣行省。九年(1376年),降沔陽府為州,州治沔陽城。并玉沙縣地入州,直屬湖廣政司,領景陵縣。嘉靖十年(1531年),沔陽州改屬承天府。天啟元年(1621年),沔陽州降為散州。清順治三年(1646年),沔陽州改屬安陸府,分州南境置文泉縣,縣治新堤鎮。三十年廢文泉縣,并入沔陽州。民國元年(1912年),改沔陽州為沔陽縣,縣治沔城,屬湖北省江漢道,直屬湖北省。建國初設沔陽專署。1949年10月,根據湖北省人民政府訓示,沔陽縣人民民主政府更名為沔陽縣人民政府,縣治由彭場遷往沔城。1951年6月析縣南境置洪湖縣。同年撤銷沔陽專署,沔陽縣改屬荊州專區(1970年改為地區)。1952年4月,沔陽縣治由沔城遷往仙桃鎮。1968年3月,成立沔陽縣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恢複沔陽縣人民政府。1986年5月27日,國務院準許,撤銷沔陽縣,設立仙桃市;10月正式挂牌成立。1994年10月,根據國務院批複,仙桃市改為省直管市。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