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姓爺鄭成功驅逐荷蘭殖民者,收複明末被侵占的台灣,是将永久被曆史銘記的功績。
但在他的身上有一個不可思議的巧合,這個巧合就會給人一種錯覺:
他就是為了收複台灣的曆史任務而存在的。
國姓爺在1624年,也就是明天啟四年時,出生于日本,而這一年恰好是荷蘭人入侵台灣的時間;國姓爺卒于1662年,而這一年他剛把荷蘭人驅逐走,把台灣納入統治版圖。
國姓爺一共活了38年,而台灣也恰巧被荷蘭殖民了38年,這種巧合不但耐人尋味,而且是匪夷所思。
當然,在他早年抗清及收複台灣的過程中,國姓爺遭遇各種兇險莫測,乃至于危及到生命的戰事,但是他總能意外的逢兇化吉。
但是卻在收複台灣幾個月後就倉促去世。
那麼被稱為“王者不死”的國姓爺,能夠成功驅逐外敵收複台灣,真的是冥冥之中的天意嗎?

1、抗清時期的王者不死
在鄭芝龍不聽勸告降清之後,鄭成功就宣布與他決裂,并且收拾殘局起兵抗清。
根據長期混迹于鄭成功帳下的,意大利籍傳教士李科羅所載,鄭成功早年抗清過程及其艱辛。
他最早起兵時僅有兩艘兵船,啟動資金也僅有一千多兩金子,追随他的部下也僅有幾十個人。
此後他陸續在廈門、南澳等地征兵,外加收編附近海盜和其父殘部,終于積攢了跟清廷對抗的實力。
但在這個過程中鄭成功數次瀕臨危機,但是數次都能巧合地避過危機,其幸運值不可謂不爆表。
如在永曆三年(1649年)十一月初八日,鄭成功率軍擊敗海盜許隆後,登上許隆盤踞的海盜,結果遭到許隆伏兵的偷襲。
“藩馳岸上,有數賊伏在岸邊,認是本藩,突沖犯駕,坐馬驚跳跌下。”(《從征實錄》)
鄭成功在岸上巡查時,突然有幾個許隆殘黨跳出來襲擊,他們認出騎馬者就是鄭成功,于是拿着家夥向他發動攻擊。
這導緻鄭成功的坐騎受驚将他掀翻,這個場景多少有點類似三國時候的孫策遇刺,以為意外來得太突然,鄭成功壓根來不及做應急反應。
眼看他就要被砍翻的時候。
身邊護衛他的親軍蔡巧、李長等人,眼疾手快地沖上去舍身阻攔,随後大軍将刺駕諸人擒殺,鄭成功才僥幸躲過此劫。
“賊猛舉刃将刺,幸護班蔡巧、李長等迎接刺殺之,得保無事,此一險也。”(《從征實錄》)
永曆四年正月的時候,鄭成功帶兵征讨潮陽當地不願歸順的和平寨,差點被火铳一槍斃命。
當時鄭成功親臨前線指揮作戰,身邊還跟着一位潘參軍一同視察,倆人在陣前觀看商議一陣後,鄭成功就轉身準備離開了。
這個轉身成功救了他一命。
“才轉身一動,一铳彈打中潘參軍右指,乃藩所立處,若未轉則誤中矣。”(《從征實錄》)
鄭成功轉身準備離開,潘參軍也随即跟着要離開,結果此時一發铳彈打來,剛轉身離開的鄭成功幸運躲避。
但是才走到鄭成功位置的潘參軍,就倒黴的被铳彈擊中手指,替鄭成功挨下了可能緻命的一槍。
很難想象這可子彈打到鄭成功身上的話,如果他真的英年早逝的話,曆史會不會因為這顆铳彈而改變。
至于這顆铳彈是有意射擊,還是戰場上亂飛的流彈,那就不得而知了。
在同年六月的時候,鄭成功與清軍在潮州進行激戰,在将清軍擊退後雙方開始紮營對峙。
某天,國姓爺正在與手下将領在城外山坡上飲酒時,被清軍的偵察兵發現了蹤迹,并随即呼叫炮火進行攻擊。
“本藩巡視方回,同諸鎮在城邊高山松石下飲酒,虜偵知駐節次所,催發大炮。”(《從征實錄》)
結果清軍發炮轟擊國姓爺駐地,有一發炮彈确實打到了國姓爺身邊,但是鄭成功卻毫發無損地躲過了。
“忽響一聲,其管家阿3傍藩身邊提壺,被炮打碎身死,藩主與各鎮無礙,即移避之。”(《從征實錄》)
但是鄭成功身邊的管家阿3,就沒有這樣爆棚的運氣了,正在給衆将倒酒的他,直接被炸得粉身碎骨,替鄭成功當下了這緻命的一炮。
随後清軍派兵偵查戰果,得知鄭成功并沒有受傷後,忍不住感歎鄭成功真是頭頂天命圈的男人!
“虜偵知驚服,謂‘王者不死’。”(《從征實錄》)
稱鄭成功為王者不死确實沒毛病,因為他還有曆史任務沒有完成,他怎麼可能被輕易幹掉?
關鍵時刻自然會有人替他扛雷的。
2、收複台灣時的王者不死
1661年,由于鄭成功在大陸抗清不利,尤其是收複南京失敗後損失慘重,于是就決定開辟新的抗清基地。
他把目标瞄準了荷蘭人侵占的台灣,而恰好荷蘭人那邊的翻譯何斌過來投靠,并且給鄭成功獻上了台灣地圖。
于是鄭成功決意帶兵收複台灣。
當然在與荷蘭人近一年的戰鬥中,鄭成功也是數度差點被擊殺,但他的運氣就是好到無解。
在鄭成功登陸台灣圍攻普羅民遮城的時候,國姓爺把自己的中軍大帳安置在城堡的後山中,結果由于太過于被荷蘭炮兵發現了。
“在南邊的敵營中,有一個用藍色修飾的突出的黑色帳篷,是所有帳篷中最大的。我們(荷軍)猜測那是國姓的帳篷,是以就像該處射炮。”(《梅氏日記》)
荷蘭人的火炮可比清軍的炮猛烈,而且精準度要比清軍的炮高,關鍵國姓爺所在的中軍大帳,還就暴露在荷蘭人的眼皮底下。
按說被荷蘭人一頓炮火洗地後,鄭成功存活的幾率并不會太大,結果炮彈确實打中了中軍大帳,但是國姓爺還是屁事沒有。
“有一顆炮彈射中,他們(鄭軍)遂移去稍遠一點的地方。事後聽說,他們有一個人,被打斷了一條腿。”(《梅氏日記》)
鄭成功中軍大帳遭遇炮擊的事,不光在荷蘭方面有相關記載,也同樣被鄭成功部下随軍戶官楊英,記錄在自己的著作《從征實錄》中。
可以兩相印證此事不虛。
“是晚,赤崁城夷長貓難實叮,發炮擊我營盤,并焚馬廄。”(《從征實錄》)
甚至就連當時跟鄭成功敵對的清朝方面,也根據相關途徑偵聽到了這次炮擊,也在其檔案中留下相關記錄。
“僞總兵林福手被炮打斷,做先鋒之兵、宣毅前鎮吳豪之兵,亦中炮傷亡甚多。”(《梁清标等題為報鄭成功進兵台灣情形事本》)
不過鄭成功卻沒有受到一點傷害,這天命圈簡直就是絕了,說他跟開挂一樣不過分吧?送到荷蘭人眼前都不帶掉血的。
此後鄭成功順利迫降普羅民遮城,并且揮兵長期圍困揆一所在的熱蘭遮城,這一圍就是大半年之久。
荷蘭人修築的熱蘭遮城堡異常堅固,在外圍還修築有烏特利支堡充當橋頭堡,對攻城的鄭軍造成重大傷亡。
鄭軍的火炮拿這些城堡沒有任何辦法。
恰巧後來有一個,叫做漢斯·哲根·拉迪斯的的德意志籍荷蘭雇傭軍,頂不住圍城的壓力找鄭成功投降。
并且指點國姓爺找到烏特利支堡的弱點進行轟擊。
在輔助鄭軍成功将烏特利支堡轟成渣後,鄭成功興奮地準确到廢墟中視察,但是這位漢斯降兵勸告鄭成功不要去。
“他警告說,視察一個新占領的地方,是很危險的,下面往往埋有地雷。”(《被遺忘的福摩薩》)
事實證明這位漢斯說得沒有錯,烏特利支堡的荷蘭士兵在撤退之前,确實在裡面埋藏的地雷,就是等着給進攻的鄭軍以報複,結果城上城堡的鄭軍遭到殺傷。
如果沒有這位漢斯的勸告,如果鄭成功執意要過去檢視,或許他就看不到揆一投降的場面了。
沒辦法,天命圈的男人總是會被特殊照顧,直到他順利收複台灣之後。
3、天象都為國姓爺開道
在國姓爺決定用兵台灣之後,他首先就需要帶領水師前往澎湖,然後在修整後駛向台灣。
結果國姓爺大軍在澎湖遇到滔天風浪,鄭成功無奈隻能讓船隊在澎湖暫避,要不然出去就相當于送死。
按說玩幾天進攻台灣也不是不行,關鍵在于平台大軍沒有帶多少糧草,耗一天就得多餓一天肚子。
“收回彭湖埘内嶼。時官兵多不帶行糧,因何廷斌稱數日到台灣,糧米不竭,至是阻風乏糧。”(《從征實錄》)
身為戶部後勤官的楊英,隻能緊急在澎湖島上搜羅糧草,但壓根不夠鄭軍吃一天的。
而當時鄭軍已經在澎湖困守三天了,要麼就等着在在島上餓死,要麼就是出海葬身海底。
活人肯定不能讓尿給憋死,鄭成功決定跟上天賭一把天象,賭自己出海後風浪就會停息。
“藩驚乏糧,又恐北風無期,随于三十晚傳令開駕。時風報(暴)未息,風雨陰霧。”(《從征實錄》)
随從征台的将領都跪求鄭成功别沖動,但鄭成功又不想餓死在這上面,就對衆将出自己福星高照。
隻要出海風浪一定會停歇。
“冰堅可渡,天意有在。天意若付我平定台灣,今晚開駕後,自然風恬浪靜矣。不然,官兵豈堪坐困斷島受餓也!”(《從征實錄》)
我總感覺鄭成功是被曆史劇透的男人。
他開導畏懼啟航的衆将說,如果上天把收複台灣的任務交給我,那咱們今晚上船離開澎湖後,自然會風平浪靜沒一點事!
事實果真如鄭成功預料的那樣,當晚大軍在一更天離開澎湖出發後,至三更天就風平浪靜出月亮了。
“迨至三更後,則雲收雨散,天氣明朗,順風駕駛。”(《從征實錄》)
除了在澎湖被天象垂青外,鄭成功大軍在登陸台灣的時候,同樣也被天象給眷顧了。
鄭成功大軍在何斌的建議下,選擇台灣外灘的鹿耳門作為登陸點,但是這裡水淺灘深。
不出意外的話,鄭成功的戰船可能要擱淺,結果神奇的一幕又出現了。
鹿耳門在鄭成功大軍抵達後,居然就突然漲潮了,鄭成功大軍順利渡過上岸。
“先時此港頗淺,大船俱無出入。是日水漲數尺,我舟極大者亦無擱陷,是天意默助也。是晚,我舟齊到,泊禾寮港,登岸。”(《從征實錄》)
這樣一直追随鄭成功南征北戰的楊英,都不得不感歎鄭成功有如神助,怎麼他每次都能順利化險為夷。
說他“天意默助”一點不假,畢竟他是要收複台灣的男人,上天給他開挂也實屬正常。
不過在他收複台灣之後,各種糟心事都一湧而來了,比如他兒子鄭經、比如大陸抗清基地遭到重創、比如征服呂宋失敗引發的屠戮、比如他的身體突然不好。
總之在收複台灣僅四五個月後,王者不死的鄭成功就突然離世了,并且也成為曆史謎案。
或許就是他的曆史任務完成了而已。
(一家之言,求同存異,感謝您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