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山妹子的“牛”事業——訪全國人大代表趙昭

□河南法制報記者 王園園 通訊員 張升 張志帆

心中有夢,眼裡有光,腳下有路。這是山妹子趙昭的真實寫照。

趙昭是一位80後,南召縣太山廟鄉馮莊村人。上學期間,她就立下了改變家鄉山村面貌的志向。大學畢業後,她回鄉養牛,帶動鄉鄰緻富。“别看她是個山妹子,她的事業可牛啦。”近日,老鄉們對河南法制報記者這樣誇她。

趙昭是一名土生土長的山妹子,對家鄉有深深的眷戀和深沉的熱愛。每次大學放假回家,看到年輕人多數外出務工,村裡部分耕地閑置,她的心裡就很不是滋味。她立志紮根農村,改變家鄉面貌。趙昭一邊學習一邊思考。除了耕地,養牛也能給當地群衆帶來不錯的收入。趙昭認為這是個機遇。

2008年,趙昭大學畢業,放棄在鄭州的工作機會,決定回家養牛。

頂着各種誤解、偏見和壓力,她開始了創業之路。從50頭牛起步,她的養牛事業在磨砺中成長,在失敗中壯大。2012年,她創辦了南召縣犇犇養殖專業合作社,發展周邊75戶農戶為社員。

牛養得好,趙昭的目光又超越了養牛,“牛”事業向深遠延伸。

一頭成年牛每天産生糞便20公斤,堆起來,既污染環境又占用空間,如何變廢為寶,如何走生态循環農業之路,成為她攻關的重點。通過查閱大量書籍、咨詢農業專家,她用牛糞作菌菇的基料,最後變成有機熟料,再利用有機熟料養殖蚯蚓和作為有機肥種植稭稈,稭稈又加工成牛飼料,形成了生态循環産業鍊。

2015年,她成立了南陽市雅民農牧有限公司,開始實作夢想之旅。養牛成功,堅定了她依靠牛産業改變家鄉面貌的信心。她知道,要讓村子富起來,必須壯大産業,拉長産業鍊條,讓群衆在家門口有活幹,能掙錢。她流轉土地1200畝,種養結合,帶動當地500多戶人家養牛、種植飼料玉米等,并通過用工幫扶、金融幫扶、技術幫扶等多種形式,幫助200多戶貧困戶脫貧緻富。如今,提起趙昭,鄉親們都說“牛”。

除了養好牛,現在的趙昭有了更“牛”的事業——為民代言,踐行人大代表職責。

2018年,趙昭當選為全國人大代表。這份榮耀,讓她感受到肩上沉甸甸的責任和擔當。她的眼中,不能隻有山村一隅,還要在更高、更廣的層次上,反映基層的聲音,解決農村發展遇到的難題,還要着眼于鄉村振興。

憑着一股鑽勁和韌勁,趙昭風雨無阻地走訪群衆,反映基層的呼聲。2018年,她提出了“關于繼續加大力度培育壯大新型職業農民隊伍”的建議;2019年提出了“關于出台新型職業農民職業化規範”的建議;2020年提出了“關于加快推進農村人才制度創新以促進産業振興”等建議。

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趙昭堅信,在黨的好政策指引下,未來會更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