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被毛主席稱為“中國人民真正的朋友”的美國記者斯諾第3次通路我國。雙方已非常熟悉,是以即便斯諾是個美國人,毛主席也毫不顧忌地與他開玩笑,甚至還會提起一些國内政治相關的事情。當時我國正處于特殊時期,有人給毛主席起了4個稱号:偉大的導師,偉大的統帥,偉大的領袖,偉大的舵手。
毛主席向斯諾提起此事,笑着說道:這是要把我放到火上烤,我看在4個“偉大”太讨嫌,通通去掉,隻留一個Teacher,教員這一個稱号就夠了。其實我一直以來就想當一個教員,教書育人,如果不幹革命,或者将來退休了,我就找個學校去當教員。

毛主席與斯諾
衆所周知,毛主席對于國家和人民而言,是不可替代的,沒有他的帶領就沒有全國的解放,甚至于革命能否取得勝利都是未知數。毛主席自然也清楚這一點,那麼他為何還要說出自己隻想當教員這樣的話,這種說法究竟自謙還是偉人的真實想法呢?
1914年,毛主席以滿分的成績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師範,次年第四師範并入湖南第一師範。毛主席在湖南一師就讀了5年,對這裡有很深的感情。直到多年後,毛主席提起湖南一師,依然毫不吝啬地贊美道:一師是所好學校,我的知識和學問都是在一師打下的基礎。
1917年10月,毛主席開辦勞工夜校,正式開啟了他的教師生涯。在課堂上,毛主席從來不說什麼大道理,都是用诙諧幽默又接地氣的方式讓學生們接受課本上的内容。這樣的教學方式在當時非常少見,得到了廣大學生們的熱烈歡迎,沒過多久,所有聽過毛主席講課的學生都親切的稱呼毛主席為“毛教員”。
青年時期的毛主席
1918年6月,毛主席從湖南一師畢業,目睹了大部分同學都去外地或出國勤工儉學,很少有人留下了繼續從事教育行業,毛主席對此深感憂慮。“五四運動”爆發後,毛主席受革命思想的影響,毛主席創辦了會刊《湘江評論》并擔任主編和主要撰稿人,發表了很多抨擊揭露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的文章。
雖說《湘江評論》從創刊到查封僅存在了1個多月時間,但仍是公認的“五四運動”期間最出色的革命刊物。創刊号先印了2千份,在極短的時間裡就賣完了,再印了2千份又是極短的時間裡賣完。自第2刊開始每刊印5千份,但仍供不應求,在青年學生中的影響很大,在一定程度上也算是對青年學生進行“教導”。
1920年,毛主席在易培基的邀請下,擔任湖南一師附小主事。次年,在新民學會讨論時,毛主席稱:我願做的工作,一是教書,二是記者,将來大概是要靠這兩項工作來生活。不久後,毛主席在一份《職業調查表》的“終身欲研究之學術”一欄裡,寫下了“教育學”這3個字,在“終身欲從事之事業”一欄,寫下了“教育事業”4個字。
毛主席與家人
即便後來毛主席走上了革命道路,發動農民運動,依然不斷開辦農民夜校,僅是1925年在他的老家韶山開展農民運動期間,就與妻子楊開慧,弟弟毛澤民一同開辦了20多所農民夜校。從這些經曆也可以看出,毛主席對于從事教育職業,有着很深的執念。
1924年1月,國共合作後,毛主席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并在之後的2次全國代表大會上 被選為候補中央執行委員,還當上了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部長,僅用了4個月時間盤活了一潭死水的國民黨宣傳部。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是毛主席人生中第1個岔路口,正是此次進入國民黨,才有了後來的“投筆從戎”,而拿起槍杆子鬧革命并非毛主席的本意,主要還是源于國共合作的破裂。如今我們再回顧那段曆史,聯合之後發生的一切,可以毫不懷疑地确定,倘若公共合作時期雙方能夠坦誠相待,那麼以毛主席必然會成為一個享譽全國的教育家。
毛主席
可惜曆史沒有假設,1927年4月12日,老蔣發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大肆抓捕殺害共産黨人,第1次國共合作破裂。次日上午,10萬名勞工上街遊行,在寶山路遭到國民黨軍隊的襲擊,造成上百人死亡,數千人受傷。
之後老蔣繼續訓示部下抓捕殺害共産黨人,僅過了3天就有300人被殺,500人被捕 ,5千人失蹤。4月18日,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對我黨的清剿事件也變得更加頻繁,且迅速演變成表面化,公開化的反共行動。
1927年5月21日,國民革命軍第35軍33團團長許克祥在長沙發動反革命叛亂,糾集1000多名式并購,對省總工會,省農民協會等部門發動攻擊,僅過了1天,就有70多個革命機構遭到毀滅性打擊,殺害了超過100多名我黨成員和進步人士,整個長沙都籠罩在白色恐怖之中,而對于這樣的事情,當時以陳獨秀為首的黨中央毫無辦法。
抓捕殺害
此外,不止是南京和長沙,全國各地都發生着反共事件,無數優秀的我黨成員和無辜群衆慘遭反動派殺害。目睹如此慘狀,毛主席心如刀絞,一邊冒着生命危險安置我黨成員和革命幹部,一邊絞盡腦汁思考對策,并找出原因:敵人之是以敢肆無忌憚屠殺我黨成員,是因為我們缺少自保手段,沒有武裝力量。
1927年,我黨召開“八七會議”,在會上毛主席論述了“槍杆子”的重要性,并留下那句至理名言:政權是由槍杆子中取得的。會議結束後,主持中央工作的瞿秋白原本想讓毛主席到上海主持工作,但毛主席既然提出了武裝革命,就一定會身體力行地去做,他說:我不住高樓大廈,要去結交綠林朋友。同年9月9日,毛主席上司發動了秋收起義。
多年後,毛主席會見美國記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時說道:像我這樣的人,從前根本不會打仗,甚至想都沒想過我要成為一個戰士或者組織一支隊伍去打仗,但反動派殺的人太多了,我不得不這樣做。
秋收起義
原本隻想從事教育的毛主席,被曆史洪流推到了最前方,領着由勞工,農民組成的革命丢 ,打了幾十年的仗,最終解放了全國。在這一過程中,毛主席的身份一直在變化着,從毛特派員到毛委員再到毛主席,最終成為人民的領袖。随着人民對他的期望越來越高,他的責任也越來越大,想要再當一個“教員”也就不那麼現實了。
1960年6月21日,毛主席在會見日本文學代表團時再次表示:人不是一生下來就要搞共産,我的母親也從未教育我要搞共産,搞共産是被逼得,七逼八逼就逼上梁山了。說完這句話,毛主席笑了笑又說道:我上學的時候讀的是師範學校,我是一心想要當教員的,沒想到之後會帶着隊伍打仗。可見直到這個時候,毛主席還依然惦記着自己的“教員夢”。
不過毛主席雖然最終也沒有成為教員,但他做的事情卻如與教員高度相似:教育,引導,激發人民心中那股本就存在的,無可匹敵的力量。在那場立國之戰中,手握熱核武器,自信能融化一切的世界最強國帶着他的16個盟友,在北韓這片狹小貧瘠的土地上與幾年前還被稱為“東亞病夫”的那群人作戰。
掃盲運動
但列強們驚訝地發現,同一片土地上生出的同一群人,被某種思想武裝後,竟然完全不懼怕那足以遮天蔽日的炮火,無論怎樣炙熱的武器,也無法消滅中國人的意志,在毛主席的上司下,每一個中國人都學會了如何去運用那與生俱來,無可匹敵的精神力量。列強們逐漸意識到這個新生的國家無法戰勝,便陸陸續續地開始妥協,選擇合作。
我們還可以從一組資料中看出,毛主席在成為全國人民的領袖之後,依然在“從事”着教員的工作。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初,全國的識字率在10%左右徘徊,且數千年來一直如此,無論是封建王朝還是民國,讀書認字都是富裕人家才有資格享受的待遇。
新中國成立後,通過30年的“掃盲”運動,我國的識字率超過70%,而大力支援“掃盲”運動的人就是毛主席。而早在1937年4月24日,隸屬于中央宣傳部的新華書店前身“陝西延安新華書局”就成立了,毛主席于同年9月1日親筆寫下了“新華書店”店招。毛主席的理由很簡單:讓更多人能夠讀書識字,得到受教育的機會。
這些資料變化,加上毛主席對教育的大力支援,足可證明毛主席從未脫離教員的範疇,但其 行為遠遠超出教員的高度。至此我們可以确定,毛主席說自己想當教員,絕非是自謙,而是他内心深處最真實的想法。但為了國家和人民,他必須站在領袖的位置上,最終也未能實作“退休到學校當教員”的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