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告别野戰軍,來到大軍區機關
1978年7月,我從萊陽縣(現萊陽市)26軍調任濟南軍區後勤部政治部副主任。1980年,任濟南軍區後勤部副政委,1985年離休。

前排右一濟南軍區副政委張志,在軍區後勤部副部長王萍(右二)、後勤部副政委劉乃晏(右三)陪同下視察濟南軍區軍醫學校
83、服從組織安排到軍區後勤部工作
1978年,我接到濟南軍區指令,讓我去軍區後勤部工作,頓時心中五味雜陳,有些想不通。畢竟我在26軍這支部隊戰鬥、工作了38年。從一當兵開始,我就一直在26軍,先在77師230團,1953年至1965年離開77師,任78師坦克團政委和33師98團政委,1965年11月又回到77師,先後任77師副政委、政委,後又到軍政治部工作。我對26軍富有感情,深有感觸,有說不完的心裡話,那是我當兵的起點,戰鬥成長的搖藍。對這支部隊,我傾注了全部心血和精力。現在,突然讓我調離26軍,我實在不情願。過去曾有過幾次差點調離26軍,但命運卻讓我繼續留在了老部隊。1954年,我帶26軍78師坦克團歸屬南京軍區60軍181師,差點留在181師。1965年我在北京解放軍政治學院學習,畢業時校方想讓我留校,在學院政治部組織部工作,我沒有答應,校方尊重我的意見,畢業後回到原機關。從解放軍政治學院畢業,軍區安排我去惠民軍分區任政治部主任,時任26軍副政委魏伯亭得知此事,和軍區商量把我留在26軍。
這次,讓我離開26軍,我心有不甘,于是,我拿起電話,找濟南軍區政治部主任許洪雲,向他表示不願意離開26軍的想法,我甚至說起我在26軍再幹幾年,就在26軍退休,在膠東養老的想法。許主任和我是老熟人,抗戰時我們都是山東縱隊的,後來又同在26軍。我對許主任說話一點也不見外,聽我講完,許主任勸我,來濟南軍區後勤部,這是軍區黨委的安排,不要提意見了,早點來報到。聽許主任這麼一講,我心漸漸沉下來了,作為軍人,服從指令聽指揮,叫去哪就去哪工作吧。
84、繼續完成落實“政策”工作任務
當我向26軍告别奔赴濟南前夕,26軍軍長陳福勝、政委徐玮考慮到軍裡"文革”落實政策工作沒有了結,就向軍區要求讓我完成這項工作後再去軍區報到,經軍區同意後,我繼續留在26軍,做落實政策工作。2個多月後,我完成這項工作,于1978年年底來到濟南軍區後勤部報到上班。
85、濟南軍區後勤部上司班子
我過去一直在作戰部隊,如今讓我到軍區後勤部,雖然都是部隊,但卻是兩個不同領域、不同特點的工作崗位。說實話,我對後勤部、所屬部隊和業務不太熟悉,要想做好後勤工作,首先要熟悉後勤機關、後勤部隊的曆史、現狀和工作性質、特點、規律,以及軍區黨委對後勤工作的要求等,還要熟悉後勤上司班子成員。
1979年至1985年,濟南軍區後勤部上司班子調整了三次,其成員變化較大,部長先後為:況開田、周水朵、靳兆西、沈鴻毅。政委先後為:李傑、劉汝賢、張志、晉國強。副部長先後為:賴仲生、湯魯泉、杜永隆、宗國志、朱超、季青雲、王萍、王毅力。副政委先後為:孫恒利、張宗華、劉乃晏、王成山。我在軍區後勤部上司班子裡,先後和周水朵部長、靳兆西部長,李傑政委、劉汝賢政委、張志政委,賴忠生副部長、湯魯泉副部長、杜永隆副部長、朱超副部長、季青雲副部長、王萍副部長,孫桓利副政委、張宗華副政委等同志一起共事過。後勤班子成員,“老資格”居多,況開田、周水朵、賴仲生、張宗華紅軍時期參加革命,張志、湯魯泉、杜永隆、張宗華都曾在26軍工作過,我和他們是“老熟人"了。在後勤工作期間,我和他們一起愉快共事,留下了難忘的美好記憶。
86、戰争年代的後勤
後勤工作,對我是個全新的領域,要做好後勤工作,就要了解它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幾年過來,我慢慢熟悉了解了軍區後勤部的發展曆史、現狀等有關情況。
先說戰争年代的後勤工作
我們濟南軍區後勤機關及後勤部隊,是源于建國前山東武裝カ量的後勤機構。
随着1937年7月抗日戰争爆發,山東各地抗日武裝力量相繼成立和發展起來。為了擴大和發展山東地區的抗日遊擊戰争,八路軍第115師及129師各一部奉命分别于1938年九、十月挺進山東,開辟與擴大了冀魯邊區根據地,後勤工作也得到了加強。1938年12月,中央決定成立“八路軍山東縱隊”,編設了供給部、衛生部,并開始着手建立後方,陸續建立了一些小型的兵エ廠、被服廠、醫院等,後勤供給和衛生勤務工作已有了一定的基礎。
1940年以前,各部隊主要是采用募集捐獻、自籌自用的辦法,解決軍需問題。當時,山東根據地财政經濟極端困難,糧食不足,有些部隊常以野菜充饑。被服供應也很困難,有的部隊甚至在嚴寒的冬季着單衣作戰、訓練。彈藥、藥品奇缺,有些部隊每人僅有幾粒子彈,傷病員時常沒有藥品治療。
上述情況,抗戰時期我親身經曆過,1940年至1944年,我先後在山東縱隊蒙山獨立支隊2營5連和臨費區武工隊戰鬥,無論在正規部隊還是武工隊,後勤供應都是個大問題,
冬天沒有棉褲,隻着單褲,吃不上飯是常有的事。給我配發的子彈,時常隻有三五發。我受傷住院,基本的藥品如消炎、麻醉藥品奇缺,等等。但我們部隊高度發揚了艱苦奮鬥的精神,創造了許多方法,戰勝了種種困難,渡過了抗日戰争初期艱難因苦的階段。
1942年8月,山東縱隊等地方部隊整編改為山東軍區,統一了供給、衛生體制,初步制定了一些必要的供給标準制度和相應規定。1944年秋季,山東軍區召開軍事工作會議,确定了後勤工作的基本指導思想和原則。提出了供給工作必須為戰争服務,供給工作的原則是先傷病員後一般人員,先前方後後方,先部隊後機關,先戰士後幹部。同年,山東軍區還召開了醫務工作會議,又發出關于衛生工作的訓示,要求各級醫療機關要貫徹“預防在先,醫療在後,急救在先,手術在後”的原則,加強戰地救護エ作。
1947年1月,山東部隊対軍エ廠、醫院、兵站進行了整頓和擴建。同年五、六月間,團以上部隊都成立了後動部(處),組建了擔架連,以加強對前線的支援。
1948年3月至5月,華東野戰軍前委召開了濮陽會議,提出後勤供應“必須把人民的負擔和部隊穿衣吃飯問題放在一起來考慮,處處照顧群衆,愛護群衆,同時做到保證供應,改善部隊生活。”
抗日戰争和解放戰争時期,山東部隊主要是采取以下管道和措施實施後勤保障。一是取之于己,自力更生,發展生産。二是取之于民,緊緊依靠各級政府和人民群衆的支援。三是取之于敵,以戰養戰。我對第三條體會最深,戰争年代,我們部隊的武器彈藥、甚至被裝給養,都是取之于敵。1947年3月,我任華東軍區8縱23師68團迫擊炮連指導員,上級指令我和連長組建迫擊炮連。我和連長各帶一名通訊員,從各機關調來的骨幹陸續來報到。炮手絕大部分是魯南戰役、萊蕪戰役的解放兵,兄弟部隊調來2個炮兵班(隻有人,不帶炮),牲口是從各營調的,有9門迫擊炮,2挺機關槍,我們連炮兵武器,全部來自繳獲敵人的戰利品,全連有170多人,連隊集合起來,穿灰軍裝的占一半多,從國民黨軍隊解放入伍的戰士都沒有換軍裝,隻發了八路軍的布牌釘在胸前,以示差別。
87、建國後的軍區後勤
建國後,濟南軍區後勤的組織體制和各項建設逐漸發展和壯大起來。
濟南軍區前身即山東軍區。山東軍區系1949年3月華東軍區機關進軍江南時留下的部分人員在青州組建的。同年4月,成立了山東軍區供給部,編設财糧科、軍實科、直供科、運輸科和審計室。5月,華東前方衛生部調來山東,改為山東軍區衛生部。
1951年2月,山東軍區供給部、衛生部、軍械處合編為山東軍區後勤部,下轄:秘書處、财務處,衛生處、軍械處、軍需處、運輸處、生産處政治處、部管理處、直屬馬政科、營房管理科,直供科。此時,山東軍區後勤部共編2741人,其中後勤部機關編528人(包括機關直屬分隊),下屬7個倉庫、5個醫院、4個中轉站、防疫隊、馬車隊、修械所等共2213人。
1954年6月,為加強對财務工作的上司,軍區後勤部财務處改隸軍區建制,歸軍區首長直接上司。
1955年5月,遵照國務院、國防部決定,将原華東軍區隸屬的濟南軍區改隸國防部直接上司,更名為濟南軍區,山東軍區後勤部改稱濟南軍區後勤部。同年十月,軍區後勤機關編設司令部、政治部、幹部處、檢查處、軍需處、衛生處、汽車拖拉機管理處、油料處、營房管理處、獸醫處。機關編制297人,下屬7個倉庫,4個修理、檢驗所、4個訓練機構、汽車團、轉運站等21個機關共2427人。
1962年9月,根據中央軍委“精簡機關、充實連隊”的訓示精神,軍區後勤部撤銷了5個處、30個科、業務處均改稱部。按新編制編設司令部、政治部、财務部、軍械部、軍需部、農副業生産部、衛生部、運輸部、油料部、營房部、軍馬部、直屬供給部。
1969年10月,遵照軍委關于《大軍區機關精簡方案》,軍區後勤機關進行較大調整,原财務部、軍需部、物資部、和運輸部的油料部門合并為供應部;軍區司令部原軍務部裝備科、運輸部車船管理科和軍械部合并為裝備部;軍區司令部軍交部與後勤部運輸部合并為軍事運輸部;軍馬部并入衛生部,軍馬生産部門并入生産管理部。整編後機關設:司令部、政治部、供應部、衛生部、裝備部、軍事運輸部、生産管理部、營房部、直屬供應部。
到1983年,軍區後勤部及所部(分)隊,經曆了逐漸發展的道路,已由比較簡單的後勤保障部門,逐漸由小到大,發展到初步具備門類齊全、業務技術性、具有組織後方指揮和綜合保障能力的戰區後保障體系。
30多年來,軍區後勤部機關先後經曆了十一次較大的整編。總的來看,這些整編是适應了當時部隊建設的需要,是必要的。但是由于頻繁地整編,有些部門建了撤、撤了再建,合并了分,分開了再合,這對于保持後勤工作的連續性,對于後勤機關的業務建設和幹部隊伍的建設,也帶來些消極影響。
88、後勤保障體制和供應方法
1949年4月成立山東軍區供給部時,其任務是負責對膠東、渤海、魯中南軍區及各師、團的物資措籌和供應工作。
1951年2月,山東軍區後勤部成立後,其任務除仍負山東境内部隊物資供應外,并負責衛生、獸醫,油料、軍械、車輛等技術保障工作。供應方法是,由軍區後勤部直供到師(獨立團)。1953年新的供給标準頒發後,為做好部隊實物供應工作,山東省政府商業廳、供銷合作社和山東軍區後勤部聯合制定了“實行籌\購與配置設定供應的辦法”,規定以團為機關(個别的分散營、連)統一向附近公司或合作社籌購日用品、副食品、煤炭等。
1955年5月,濟南軍區後動部組建後,供應範圍包括山東省及江蘇省徐海地區。其任務是對本區所屬部隊實施物資、衛生、獸醫和各項技術保障。供應方法仍是軍區後勤部直供到師。根據總參、總後的訓示,自1964年1月起,對駐濟南戰區的海、空軍部隊的通用物資,由軍區後勤部統一籌措供應,海、空軍駐島部隊的通用物資,由要塞區、守備師負責代供。1961年2月,組建濟南軍區後勤工程指揮部揮部,同年9月改編為後勤第10分部。1962年7月,組建棗莊後勤工程管理處,同年10月,改編為後動第11分部。1965年1月,組建益都兵站,同年7月,改為後勤第12分部,後改為淄博兵站、9分部。三個分部的主要任務是負責軍區後方基地的建設和管理。同時還擔負軍區值班部隊的戰備後勤保障。1965年,各分部先後進行了擴編。從1966年7月1日起,本着“着眼戰時,照顧平時,平戰結合,友善部隊供應”的原則,實行了劃區供應,全區共劃分萊陽、薜城、博山、濟南四個供應區,依次由後動第10、11、12分部和直屬供應部對本區陸軍部隊實行既供又管、供管結合的全面後勤保障。海、空軍和公安部隊的通用物資,仍由軍區後勤部負責供應。
自1976年1月起,本着“統一規劃,分級管理,就近供應”的原則,又由分部供應部隊改為軍區後勤部直供到野戰軍(區)、特種兵師和軍區所屬師以上機關、學校,軍以下部隊按建制進行供應。為友善部隊,減少物資倒運,軍區後勤部對各直供機關實行“計劃到軍(區),實物到師”的供應方法。
說到分部的作用,我是有體會的。抗美援朝期間,我随志願軍9兵團26軍入朝作戰,深感後勤對取得勝利的關鍵作用。抗美援朝,美軍空中力量主要是打我們的後勤。我們9兵團十多萬人的吃飯、穿衣、救治傷病員成了一個大問題,在圍殲美陸戰1師的戰鬥中,因為後勤供不上,非戰鬥減員相當大,部隊戰鬥力大打折扣,沒直達到預期目的。志願軍後勤分部、兵站在抗美援朝後勤保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我們26軍接替20軍執行任務,我親眼見到20軍從前線下來,許多戰士又餓又冷,體力耗到極限,分部各項保障随即供上,盡早恢複了戰士們體力。長津湖戰役中,我們師向南追趕美陸戰1師殘敵,我帶領800多名傷病員全靠分部解決了吃飯、看病等問題。
從實踐情況看,實行劃區供應,充分發揮了後勤分部的作用,從戰役、戰術後勤保障的聯結上,平戰結合上,以及就地就近及時供應上,都是可取的。其缺點是沒有充分發揮軍一級後勤的職能作用,存在指揮體制與供應保障體制脫節的題。改由軍區組織供應到各軍(區),軍以下按建制實行保障後,指揮關系與供應體制脫節的問題解決了,但後勤分部平時不供應部隊,戰時要擔負劃區保障任務,又産生了分部工作平戰脫節的問題,分部的作用平時得不到充分發揮。
wp老馬根據父親劉乃晏口述和相關資料整理
2021年3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