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徐玮 金融司法視窗的國際對話她的故事一段科技賦能、智助立案的故事:“向科技要效益,讓立案工作跟上時代步伐”一段急民所求、解憂暖心的故事:“将心比心,讓當事人感受司法溫度”一段深耕專業、不斷開拓的故事:“要直面來自各方面的挑戰,更要勇于應戰”一段譯者傳鑒東西、研者金石為開的故事:“向世界發出中國金融司法聲音”

徐玮 金融司法視窗的國際對話她的故事一段科技賦能、智助立案的故事:“向科技要效益,讓立案工作跟上時代步伐”一段急民所求、解憂暖心的故事:“将心比心,讓當事人感受司法溫度”一段深耕專業、不斷開拓的故事:“要直面來自各方面的挑戰,更要勇于應戰”一段譯者傳鑒東西、研者金石為開的故事:“向世界發出中國金融司法聲音”
徐玮 金融司法視窗的國際對話她的故事一段科技賦能、智助立案的故事:“向科技要效益,讓立案工作跟上時代步伐”一段急民所求、解憂暖心的故事:“将心比心,讓當事人感受司法溫度”一段深耕專業、不斷開拓的故事:“要直面來自各方面的挑戰,更要勇于應戰”一段譯者傳鑒東西、研者金石為開的故事:“向世界發出中國金融司法聲音”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37">她的故事</h1>

中國金融司法已經融入世界金融法治,未來,甚至可以領跑世界金融司法。我願當中國法治故事裡的一角,也願意去講好中國法治故事。

撰文 | 王閑樂 吳斌

今年開春,德國國家公共電視台德國電視一台攝制組走進上海金融法院。他們慕名而來,要錄制一檔特别節目,透過上海金融法院介紹中國的智慧法院建設。

8月22日,德國電視一台在報道中提到:上海金融法院有個擺滿電腦的房間。王雙(音)律師随身帶着U盤而非檔案,“以前列印檔案需要一兩天。現在一切都是無紙化,我能在一到兩個小時内處理所有檔案。”

德國電視一台所說的這個“房間”,指的是上海金融法院“黑科技”十足的訴訟服務中心。這個讓當事人有感而發的智助立案系統,正是上海金融法院衆多智慧法院建設成果之一——一站式智能訴訟服務平台。

談起這個訴訟服務中心,上海金融法院立案庭(訴訟服務中心、訴調對接中心、信訪辦公室)副庭長(主持工作)徐玮如數家珍。上海金融法院成立3年多來,徐玮和立案庭的同僚們一起,用擔當、勤勉和智慧,把這裡打造成足以見證中國金融司法高速發展的一扇“窗”。透過這扇“窗”,徐玮正在講述其背後的每段精彩故事……

徐玮 金融司法視窗的國際對話她的故事一段科技賦能、智助立案的故事:“向科技要效益,讓立案工作跟上時代步伐”一段急民所求、解憂暖心的故事:“将心比心,讓當事人感受司法溫度”一段深耕專業、不斷開拓的故事:“要直面來自各方面的挑戰,更要勇于應戰”一段譯者傳鑒東西、研者金石為開的故事:“向世界發出中國金融司法聲音”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34">一段科技賦能、智助立案的故事:“向科技要效益,讓立案工作跟上時代步伐”</h1>

能不能用科技手段,減少當事人和法官的負擔?

和承辦法官相比,立案庭法官往往并不起眼。平時交流時,大家會說:“這個精品案件是我辦的。”很少有人會講:“這個精品案件是我立的。”但在徐玮看來,立案庭法官同樣需要涵養精益求精的“精品”意識,才能把這份看似“簡單”的工作做好。

上海金融法院成立第一周,徐玮就感受到了壓力。“第一周就來了54件案件,标的總額近10個億,涉及180多個當事人,糾紛涉及的交易産品、法律關系紛繁複雜,管轄權審查難度極大。”看着一個個用拉杆箱裝着材料前來立案的當事人、律師,在堆積如山的A4紙前疲于奔命的同僚,直接“累到罷工”的掃描器,徐玮萌生了一個念頭:“能不能用科技手段,減少當事人和法官的負擔?”

這個想法得到了院上司的大力支援。徐玮帶着立案庭的同僚們開始了前期的“使用者調研”,充分聽取各方的需求。

比如,執行局的法官反映,立案時送出的保全材料容易出問題,經常需要把當事人找來重新修改、做筆錄,既增添了當事人的訴累又影響了保全效率。于是,徐玮聯合執行局研究對策,将訴訟指引内嵌到“智助立案”系統中,當事人送出财産保全申請的一次成功率大幅提升。

2020年6月,集合了“訴訟業務一窗受理、多元解紛一站通辦、輔助事務一鍵委托、檔案材料一櫃收轉、訴訟服務一屏通覽、訴訟風險一次告知”六大服務功能的更新版訴訟服務中心正式啟用,立案大廳内的受理視窗被一排液晶電腦取代。這一天,上海耀江律師事務所律師張立花拎着小挎包,從中掏出一個u盤,坐在“智助立案”專用電腦前,輕松完成了立案工作。

徐玮 金融司法視窗的國際對話她的故事一段科技賦能、智助立案的故事:“向科技要效益,讓立案工作跟上時代步伐”一段急民所求、解憂暖心的故事:“将心比心,讓當事人感受司法溫度”一段深耕專業、不斷開拓的故事:“要直面來自各方面的挑戰,更要勇于應戰”一段譯者傳鑒東西、研者金石為開的故事:“向世界發出中國金融司法聲音”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31">一段急民所求、解憂暖心的故事:“将心比心,讓當事人感受司法溫度”</h1>

要讓當事人少跑腿、不紮心,我們能做到什麼深度?最好什麼材料都不帶!

“立案庭是人民法院面對人民群衆的第一線,我們要充分展示立案庭的專業、高效、溫暖,打造金牌視窗,擦亮金字招牌。”作為立案庭黨支部書記,徐玮曾在支部黨員大會上說。

上海金融法院受理的一審案件中,近50%為中小投資者起訴上市公司的群體性證券虛假陳述類糾紛。原告中有不少是普通股民,在金融、法律知識上都有所欠缺,維權起來成本極高。為此,上海金融法院創設了“中小投資者保護智慧艙”。

徐玮當時就想“要讓當事人少跑腿、不紮心,我們能做到什麼深度?最好什麼材料都不帶!”為此,徐玮和同僚們圍繞中小投資者保護智慧艙的功能反複打磨。最終“智慧艙”落成,“顔值”和“能值”并舉:訴訟主體資格自動校驗、立案資訊自動生成……依托示範判決機制,當事人果真“什麼材料都不帶”,進入智慧艙就能完成立案登記。

這種溫暖更展現在立案庭日常工作的點點滴滴。一位當事人回憶了這樣一個細節,她在拆分材料過程時不小心劃破了手指,從業人員“很有愛地拿來了藥箱、找出消毒棉球和Ok繃”。她在上海金融法院成立三周年征文中寫道,“立案部門的法官天天面對形形色色的當事人、接收處理繁重的立案材料,公正無私之外還能抱有一顆關愛溫暖當事人的心,着實讓我感動并記憶良久。”

“其實做到這一點很簡單,就是将心比心,把自己換到當事人的角度去思考。”徐玮說。

徐玮 金融司法視窗的國際對話她的故事一段科技賦能、智助立案的故事:“向科技要效益,讓立案工作跟上時代步伐”一段急民所求、解憂暖心的故事:“将心比心,讓當事人感受司法溫度”一段深耕專業、不斷開拓的故事:“要直面來自各方面的挑戰,更要勇于應戰”一段譯者傳鑒東西、研者金石為開的故事:“向世界發出中國金融司法聲音”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30">一段深耕專業、不斷開拓的故事:“要直面來自各方面的挑戰,更要勇于應戰”</h1>

堅持幹中學、學中幹,不斷思考、不斷摸索,也在實踐中不斷攻破一道道難關。

如果對法院缺乏了解,或許會認為立案庭“隻立案,不判案”,其實不盡然。徐玮所在的立案庭,還承擔了訴前調解、證券群體性糾紛平行案件集約化審理等職能。

方正公司因證券虛假陳述行為被判賠償4名投資者損失。這不是一起普通的個案,而是全國首例證券糾紛示範判決。4名投資者背後,是上千名有同樣遭遇的投資者,總索賠金額高達1.69億元。示範判決生效後,大量平行案件湧入立案庭。在每月辦理近百件傳統立案庭案件的同時,還要審理約350起平行案件,占全院案件總數的40%以上。

時間緊任務重,徐玮卻對完成審判任務充滿自信,這份自信來源于立案庭法官過硬的專業素質。在徐玮的帶領下,立案庭的學習研究氛圍向來很濃厚。“非排他管轄、不對稱條款,這些管轄條款效力的研究,既需要我們熟悉國内法律,還需要我們了解行業實踐、域外實踐。最近,我們還在研究跨境金融糾紛管轄的适用對象及條件。”徐玮說。

紮實的理論為良好的辦案效果打下了堅實基礎。2018年,徐玮通過線上調解成功化解一起跨區域超億元金融合同糾紛,入選最高人民法院“金融糾紛多元化解十大典型案例”。

2019年,她向金融機構發送司法建議書,建議在合同中增加多元解紛條款,優先選擇訴前調解方式解決糾紛,獲當事人積極回應。

2020年,她依法審查一起标的額超26億元的香港特别行政區仲裁協助保全申請,明确并細化相關仲裁協助保全的相關原則,彰顯了内地法院對涉外、涉港澳台商事仲裁的友好支援立場。

“立案法官也會面臨來自各方面的挑戰,更要勇于應戰。”為此,徐玮自加砝碼,不讓自己有“舒适區”,堅持幹中學、學中幹,不斷思考、不斷摸索,也在實踐中不斷攻破一道道難關。

徐玮 金融司法視窗的國際對話她的故事一段科技賦能、智助立案的故事:“向科技要效益,讓立案工作跟上時代步伐”一段急民所求、解憂暖心的故事:“将心比心,讓當事人感受司法溫度”一段深耕專業、不斷開拓的故事:“要直面來自各方面的挑戰,更要勇于應戰”一段譯者傳鑒東西、研者金石為開的故事:“向世界發出中國金融司法聲音”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86">一段譯者傳鑒東西、研者金石為開的故事:“向世界發出中國金融司法聲音”</h1>

中國金融司法已經融入世界金融法治,未來,甚至可以領跑世界金融司法。

日前,明明是中午休息時間,上海金融法院一間會議室内,十餘名青年幹警卻讨論得熱火朝天。仔細一聽,原來他們是從一部熱門電影切入,談起了其中展現的外國金融司法特點。

徐玮 金融司法視窗的國際對話她的故事一段科技賦能、智助立案的故事:“向科技要效益,讓立案工作跟上時代步伐”一段急民所求、解憂暖心的故事:“将心比心,讓當事人感受司法溫度”一段深耕專業、不斷開拓的故事:“要直面來自各方面的挑戰,更要勇于應戰”一段譯者傳鑒東西、研者金石為開的故事:“向世界發出中國金融司法聲音”

這是上海金融法院“譯研社”組織的一場日常讨論活動。“譯研社”取意“譯者傳鑒東西、研者金石為開”,彙聚上海金融法院43名有志青年,秉承“本土問題,全球視角”的宗旨,分析研究域外金融司法新案例,翻譯傳介我國金融審判新進展,緻力于打造一個前沿、開放、比較的金融審判實務交流平台。

擔任“譯研社”社長的正是徐玮。她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學霸”,複旦大學法學碩士、英國牛津大學法律與金融專業理學碩士,曾赴美國哈佛大學法學院交換學習。在她看來,金融風險猶如蝴蝶效應,會在各國市場之間傳導放大。要防範金融風險,需要有國際視野。

翻譯英文版管轄規定、訴訟指南,更新英文版門戶網站新聞,參與“庭審智能傳譯系統”的開發,編寫涉外、涉港澳台金融糾紛典型案例……在徐玮的組織下,三年來,“譯研社”翻譯作品40餘篇,被國内外知名期刊刊載。翻譯校對上海金融法院案例、新聞稿件等百餘篇。

2019年10月,英國最高法院大法官霍奇勳爵一行參訪上海金融法院。英格蘭及威爾士高等法院前法官威廉·布萊爾爵士說,他通過上海金融法院的網站,更好地了解了中國金融司法實踐。羅賓·諾爾斯法官代表倫敦金融法庭主動提出與上海金融法院互相交換、共同釋出重要金融案件判決的合作建議。

徐玮 金融司法視窗的國際對話她的故事一段科技賦能、智助立案的故事:“向科技要效益,讓立案工作跟上時代步伐”一段急民所求、解憂暖心的故事:“将心比心,讓當事人感受司法溫度”一段深耕專業、不斷開拓的故事:“要直面來自各方面的挑戰,更要勇于應戰”一段譯者傳鑒東西、研者金石為開的故事:“向世界發出中國金融司法聲音”

2021年,最高人民法院起草《人民法院組織機構、職務名稱、工作場所英譯文》,徐玮多次召集“譯研社”的小夥伴們集中研讨并多方求證,為法院相關名稱和職務的譯文提出了很多建設性意見建議。7月底,最高人民法院專門發函感謝上海金融法院“譯研社”的用心付出,希望上海金融法院繼續支援國際司法交流合作工作,為中國法治國際傳播作出貢獻。

13年前,徐玮在哈佛法學院交換學習時,哈佛法學院的副院長曾問她完成學業後的打算,徐玮不假思索地說,“我要回中國當法官。”

“中國金融司法已經融入世界金融法治,未來,甚至可以領跑世界金融司法,”徐玮一直這樣認為,“我願當中國法治故事裡的一角,也願意去講好中國法治故事。”

推薦人 陳力

複旦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複旦大學法學院副院長,上海法學會國際法研究會副會長

很高興作為徐玮的推薦人。徐玮是複旦大學法學院國際法專業的優秀畢業生代表。複旦大學法學院以培養通法律、精外語和懂經濟的“三通人才”為己任。徐玮在十多年的法院工作中,精心審理各類案件,平等保護了中外主體的合法權益,展現了中國司法尊重國際慣例和交易規則的立場。難能可貴的是,她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主動研究國際金融司法裁判規則,組織翻譯研究工作,向國際社會傳遞中國審判聲音,充分展現了她的專業精神、國際視野、使命擔當和對法院工作的熱愛。作為老師,我很欣慰。

上海是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上海金融法院作為全國首家金融法院,肩負着推進國家金融戰略實施、健全完善金融審判體系、營造良好金融法治環境、促進經濟和金融健康發展的使命。希望徐玮在今後的工作中繼續發揮自己的專長,運用自己所學維護國家利益,服務社會經濟發展,做好公平正義的守護者。

來源|上海金融法院

作者:王閑樂、吳斌

攝影:陳偉

責任編輯 | 張巧雨

聲明|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高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