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張學良和楊虎城墓地對比,少帥墓鮮有人來,而他雖早逝卻鮮花滿地兩個墓 兩番圖景兩個人 兩種人生參考文獻

西安事變讓後人永遠記下了兩位英雄人物,第一個是少帥張學良,第二個是西北虎楊虎城。

兩人在釋放蔣介石後,都遭到逮捕,張學良能夠安度晚年,可楊虎城卻在解放勝利前夕被殘忍殺害。

兩人死後都被厚葬,而墓地風光各有千秋,少帥的墓地很少有人祭奠,而楊虎城的墓碑前一直鮮花不斷,是什麼造成兩人死後的巨大分别?

張學良和楊虎城墓地對比,少帥墓鮮有人來,而他雖早逝卻鮮花滿地兩個墓 兩番圖景兩個人 兩種人生參考文獻

張學良與楊虎城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4">兩個墓 兩番圖景</h1>

張學良和楊虎城的墓地如今是完全不一樣的圖景,一個是幽靜,一個是肅穆;一個是西方,一個是東方;一個是豪華,一個是樸素。從選址到布置,死後的墓地也能看出楊虎城和張學良的差别。

少帥之墓不愧是少帥之名,其墓地在美國夏威夷的“神殿谷”,現在已經被改造成當地一個著名的公園。

這個地方的選址能看出張學良的用心,墓地後面是山,前面就是大海,處在半山腰上,站在墓地上視野無比開闊。

如果走進墓地,不仔細看,就真的以為是在一個海邊公園裡的一個景觀。但在張學良下葬之時,這裡還不是這樣的景色。

張學良派人花費大量時間與金錢,修繕了此處的景觀。因為是和趙一荻小姐合葬,是以花園裡種上了趙一荻小姐最喜歡的花,如今來看依舊浪漫至極。

張學良和楊虎城墓地對比,少帥墓鮮有人來,而他雖早逝卻鮮花滿地兩個墓 兩番圖景兩個人 兩種人生參考文獻

張學良之墓

時間過去二十多年,這個公園幾經修繕,雖然低調了很多,依舊可以看出當年的豪華。這種氣派也是張學良生前所喜歡的。墓的主體是一個十字架,花崗岩石闆上刻着張學良和趙一荻的名字,還設立了兩個石座。

整體風格就是一個偏西式,稍微帶一點中式的感覺。在墓地面向的方向上,看出張學良的用心,墓碑是面向祖國的方向,表達了張學良終身未能回國的遺憾。

張學良精心為自己設計的墓地,卻少有人來,整個墓地就如同這個公園一樣寂靜。

張學良和楊虎城墓地對比,少帥墓鮮有人來,而他雖早逝卻鮮花滿地兩個墓 兩番圖景兩個人 兩種人生參考文獻

張學良墓地

相比之下,楊虎城的墓地就是另一番圖景,墓碑前面随時都能看到鮮花,很多人都特意跑到楊虎城的墓地去祭奠。

楊虎城死後并不是其家人将其下葬,因為蔣介石在離開大陸時,下令殺害了楊虎城的全家以及随從人員。除了他一個年幼的兒子在外地,躲過一劫。

楊虎城死後是在共産黨幫助下,才得以将墓從重慶遷到西安,相比于張學良,楊虎城最後能夠葬在故土,是很幸運的。

楊虎城的墓現在已經是一個西安重點文物保護機關,紅色教育的重要實踐地點。

張學良和楊虎城墓地對比,少帥墓鮮有人來,而他雖早逝卻鮮花滿地兩個墓 兩番圖景兩個人 兩種人生參考文獻

将軍陵園

楊虎城的墓地給人的第一感受就是莊嚴肅穆。在大門口就能看到葉劍英将軍為楊虎城墓地題的大字,這也是葉劍英将軍對這位老朋友的懷念。

整個墓地由多個墓組成,包括楊虎城及其夫人,兒子和随從人員。整個墓地都是紅磚綠瓦,有楊虎城個人生平經曆的介紹。主墓前面有一棵參天大樹,碑樓高五米,上面雕刻着許許如生的畫。完全就是一個典型的中式的墓地,整個設施的安置都極為講究。

楊虎城的墓地平常都對外開放,有一些市民會自發到楊虎城的墓地去獻上花圈,甚至一些父母會驅車帶着孩子從西安市區來到這裡,來緬懷這位西北的抗日英雄。

少帥的墓地少有人來,而楊虎城将軍的墓地人頭攢動,究竟是什麼造成這樣的情況?

張學良和楊虎城墓地對比,少帥墓鮮有人來,而他雖早逝卻鮮花滿地兩個墓 兩番圖景兩個人 兩種人生參考文獻

楊虎城将軍早期革命紀念地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0">兩個人 兩種人生</h1>

張學良和楊虎城從人生經曆看完全是兩個不同的人生,不管是家庭還是成長經曆,一個是王侯公子,另一個是農家苦根。

兩個人的性格也能從墓地風格中可見一斑,就是這樣迥異人生能夠走到一起發動了舉世聞名的西安事變,屬實讓人感到震驚。

墓地的現狀也能看到人們對于這兩個人人生最真實的評價,楊虎城墓地表現了後人對于楊虎城的尊重,楊虎城的個人經曆對後人來說是一個寶貴的精神财富。

張學良和楊虎城墓地對比,少帥墓鮮有人來,而他雖早逝卻鮮花滿地兩個墓 兩番圖景兩個人 兩種人生參考文獻

楊虎城

楊虎城出生在陝西蒲城農村一個貧苦家庭,相比于張學良一方霸主的父親,楊虎城的父親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楊虎城的一家被當地的地主百般折磨,層層剝削,生活困苦不安。

張學良還在父親兵營手下讀書的時候,楊虎城早早就辍學,去到外地打短工,補貼家用。

15歲的時候楊虎城的父親被人殺害,楊虎城開始真正承擔起家庭的重任,楊虎城的少年經曆就是那個年代很多人生的真實寫照,了解過楊虎城經曆的人,都會感同身受,相比官二代的張學良,很多人對楊虎城天然就有親近感。

少年經曆讓楊虎城,觀察到了社會的最底層,認識到了社會的殘酷,富有同情心,内心中升起反抗殘酷統治的火苗。

父親死後,楊虎城在當地建立了“中秋會”專門劫富濟貧,幫助窮人,他很快就小有名氣。立志保家衛國的楊虎城在辛亥革命之後,就參加秦隴複漢軍,立下汗馬功勞,從這個部隊退出之後,他就帶着軍饷回到家鄉,想繼續贍養母親。

張學良和楊虎城墓地對比,少帥墓鮮有人來,而他雖早逝卻鮮花滿地兩個墓 兩番圖景兩個人 兩種人生參考文獻

可是天下大亂,又怎麼會給楊虎城一個安靜的家鄉,不久他再次遭到地主的壓迫,實在忍受不了就打死了欺負他家的地主。

鬧出人命的楊虎城和曆史上所有的英雄一樣,為了活路都隻能背井離鄉,遊走江湖,闖江湖的楊虎城依舊俠肝義膽,幫助他人。

他的英雄事迹也讓後來人感到欽佩,在那個各自保命的時代,能有這樣一份扶弱濟窮的心實在難得,很多後人對楊虎城感到深深敬佩,對楊虎城這段英雄事迹也津津樂道。

闖江湖的楊虎城因為講義氣,漸漸身邊籠絡了一群對他死心塌地的下屬,1917年跟随孫中山的腳步,他率領這支隊伍加入陝西靖國軍,擔任陸軍第三路第一支隊司令,正式開啟了軍旅生涯。

張學良和楊虎城墓地對比,少帥墓鮮有人來,而他雖早逝卻鮮花滿地兩個墓 兩番圖景兩個人 兩種人生參考文獻

1922年面對大部隊被直系軍閥打散,楊虎城帶領着隊伍開始過着寄人籬下的生活,多次流亡。

1926年劉鎮華率十萬大軍攻擊西安城,楊虎城在百姓的期望中,帶着五千人守西安城,堅守八個月的時間讓楊虎城一戰成名,有了“西北虎”的稱号。

1929年投奔蔣介石,任第十七師師長,兼任陝西省主席一職,楊虎城正式執掌西北。張學良與楊虎城一樣,能夠雄踞一方都是靠着年輕時候打硬仗,打出來的,在那個軍閥混戰的年代,誰的拳頭硬,誰就是老大。

可是後人如今如此尊敬楊虎城是看到,相比于在父親背景下,快速升遷的張學良,楊虎城的每一次上升都是靠着自己的血戰,楊虎城成功經曆也激勵着後人奮發向上。

楊虎城雖然是陝北老漢,農民出身,沒有讀過幾年書,但是其在理論學習上是遠勝于張學良的。

張學良和楊虎城墓地對比,少帥墓鮮有人來,而他雖早逝卻鮮花滿地兩個墓 兩番圖景兩個人 兩種人生參考文獻

張學良

張學良在年輕的時候,還積極學習着外界的先進思想,可是當其老師郭松齡一死,張學良就隻能依靠毒品來滿足自己的精神需要,最後完全淪為一個封建軍閥。

而楊虎城即便在最困難的時候,他也堅定相信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是當時西北三民主義最堅定的追随者,也正是靠着精神力量的支撐,讓他能守住西安。

後來接觸到共産黨,其妻子就是一名共産黨員,他妻子的引導加上他個人經曆,他轉變了思想開始認可馬克思主義思想,并且不斷在實踐中學習馬克思主義精神,甚至在東京差一點加入中國共産黨。

張學良和楊虎城墓地對比,少帥墓鮮有人來,而他雖早逝卻鮮花滿地兩個墓 兩番圖景兩個人 兩種人生參考文獻

張學良與蔣介石

張學良和楊虎城一比,後人都能清晰看到兩人在思想建設的差距,能夠在亂世中保持自己思想建設,不被世俗所擾,這一方面,楊虎城依舊是現代人的榜樣。

對比丢失東北的張學良,楊虎城實實在在為陝西人民做了好事。楊虎城剛剛上任陝西省政府主席之初,他就認識到陝西發展的命脈在于水,一旦發生旱災,楊虎城就多次向中央乞求,希望能夠盡量多得到中央的援助。

張學良和楊虎城墓地對比,少帥墓鮮有人來,而他雖早逝卻鮮花滿地兩個墓 兩番圖景兩個人 兩種人生參考文獻

國家财政越來越難,救災款越來越難要,楊虎城也感受到一旦災害發生光依靠中央是不行的,陝西人必須自立自強。是以楊虎城大膽啟用從德國留學歸來的李儀祉,修建了泾惠渠真正有效緩解了陝西的幹旱問題。

當初為了修建該設施,楊虎城從軍費中拿出40萬元,又多方面籌款,僅用15個月就修建成,創造了當時中國建築的奇迹。如

果沒有楊虎城的支援,李儀祉根本不可能在之後修建多處水渠,完成了自己報效祖國的理想。

這些水利設施,讓陝西省灌溉面積達到300萬畝左右,有效解決了陝西百姓的飲水問題,為抗日戰争後方補給打下堅實基礎。

張學良和楊虎城墓地對比,少帥墓鮮有人來,而他雖早逝卻鮮花滿地兩個墓 兩番圖景兩個人 兩種人生參考文獻

泾惠渠

楊虎城在興修水利過程中,他的實幹精神赢得了陝西人民的信任,大家都認識到楊虎城真的是為老百姓做事情的好官,好将軍。楊虎城在陝西執政那段時間,為民生所幹的事迹,對後來陝西的發展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楊虎城能夠受到後人的尊重,是因為其為國為民幹實事,利用馬克思主義來引領思想,這些品質在曆史中都很少見。他的幼年經曆,英雄事迹和成功經曆鼓勵了陝西人民不甘于被命運打敗,勇敢實作自己的夢想。

如今很多人祭奠楊虎城将軍之墓,其實也是希望自己能夠從楊虎城身上擷取到精神力量,讓自己的精神得到洗禮。

少帥和楊虎城從一開始就是兩個人,直到生命的盡頭,他們隻是短暫交彙就各自分開。相比于張學良的風流往事,張學良真正留給後人的精神财富遠不及楊虎城。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49">參考文獻</h1>

程利,王曉丹.楊虎城的個性與西安事變【J】.保山師專學報.2002(06):10-13

原志軍.決堤為雨桑梓情——紀念楊虎城将軍誕辰一百周年【J】.陝西水利.1993(05):42-44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