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变让后人永远记下了两位英雄人物,第一个是少帅张学良,第二个是西北虎杨虎城。
两人在释放蒋介石后,都遭到逮捕,张学良能够安度晚年,可杨虎城却在解放胜利前夕被残忍杀害。
两人死后都被厚葬,而墓地风光各有千秋,少帅的墓地很少有人祭奠,而杨虎城的墓碑前一直鲜花不断,是什么造成两人死后的巨大分别?

张学良与杨虎城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4">两个墓 两番图景</h1>
张学良和杨虎城的墓地如今是完全不一样的图景,一个是幽静,一个是肃穆;一个是西方,一个是东方;一个是豪华,一个是朴素。从选址到布置,死后的墓地也能看出杨虎城和张学良的差别。
少帅之墓不愧是少帅之名,其墓地在美国夏威夷的“神殿谷”,现在已经被改造成当地一个著名的公园。
这个地方的选址能看出张学良的用心,墓地后面是山,前面就是大海,处在半山腰上,站在墓地上视野无比开阔。
如果走进墓地,不仔细看,就真的以为是在一个海边公园里的一个景观。但在张学良下葬之时,这里还不是这样的景色。
张学良派人花费大量时间与金钱,修缮了此处的景观。因为是和赵一荻小姐合葬,所以花园里种上了赵一荻小姐最喜欢的花,如今来看依旧浪漫至极。
张学良之墓
时间过去二十多年,这个公园几经修缮,虽然低调了很多,依旧可以看出当年的豪华。这种气派也是张学良生前所喜欢的。墓的主体是一个十字架,花岗岩石板上刻着张学良和赵一荻的名字,还设立了两个石座。
整体风格就是一个偏西式,稍微带一点中式的感觉。在墓地面向的方向上,看出张学良的用心,墓碑是面向祖国的方向,表达了张学良终身未能回国的遗憾。
张学良精心为自己设计的墓地,却少有人来,整个墓地就如同这个公园一样寂静。
张学良墓地
相比之下,杨虎城的墓地就是另一番图景,墓碑前面随时都能看到鲜花,很多人都特意跑到杨虎城的墓地去祭奠。
杨虎城死后并不是其家人将其下葬,因为蒋介石在离开大陆时,下令杀害了杨虎城的全家以及随从人员。除了他一个年幼的儿子在外地,躲过一劫。
杨虎城死后是在共产党帮助下,才得以将墓从重庆迁到西安,相比于张学良,杨虎城最后能够葬在故土,是很幸运的。
杨虎城的墓现在已经是一个西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教育的重要实践地点。
将军陵园
杨虎城的墓地给人的第一感受就是庄严肃穆。在大门口就能看到叶剑英将军为杨虎城墓地题的大字,这也是叶剑英将军对这位老朋友的怀念。
整个墓地由多个墓组成,包括杨虎城及其夫人,儿子和随从人员。整个墓地都是红砖绿瓦,有杨虎城个人生平经历的介绍。主墓前面有一棵参天大树,碑楼高五米,上面雕刻着许许如生的画。完全就是一个典型的中式的墓地,整个设施的安置都极为讲究。
杨虎城的墓地平常都对外开放,有一些市民会自发到杨虎城的墓地去献上花圈,甚至一些父母会驱车带着孩子从西安市区来到这里,来缅怀这位西北的抗日英雄。
少帅的墓地少有人来,而杨虎城将军的墓地人头攒动,究竟是什么造成这样的情况?
杨虎城将军早期革命纪念地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0">两个人 两种人生</h1>
张学良和杨虎城从人生经历看完全是两个不同的人生,不管是家庭还是成长经历,一个是王侯公子,另一个是农家苦根。
两个人的性格也能从墓地风格中可见一斑,就是这样迥异人生能够走到一起发动了举世闻名的西安事变,属实让人感到震惊。
墓地的现状也能看到人们对于这两个人人生最真实的评价,杨虎城墓地表现了后人对于杨虎城的尊重,杨虎城的个人经历对后人来说是一个宝贵的精神财富。
杨虎城
杨虎城出生在陕西蒲城农村一个贫苦家庭,相比于张学良一方霸主的父亲,杨虎城的父亲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杨虎城的一家被当地的地主百般折磨,层层剥削,生活困苦不安。
张学良还在父亲兵营手下读书的时候,杨虎城早早就辍学,去到外地打短工,补贴家用。
15岁的时候杨虎城的父亲被人杀害,杨虎城开始真正承担起家庭的重任,杨虎城的少年经历就是那个年代很多人生的真实写照,了解过杨虎城经历的人,都会感同身受,相比官二代的张学良,很多人对杨虎城天然就有亲近感。
少年经历让杨虎城,观察到了社会的最底层,认识到了社会的残酷,富有同情心,内心中升起反抗残酷统治的火苗。
父亲死后,杨虎城在当地建立了“中秋会”专门劫富济贫,帮助穷人,他很快就小有名气。立志保家卫国的杨虎城在辛亥革命之后,就参加秦陇复汉军,立下汗马功劳,从这个部队退出之后,他就带着军饷回到家乡,想继续赡养母亲。
可是天下大乱,又怎么会给杨虎城一个安静的家乡,不久他再次遭到地主的压迫,实在忍受不了就打死了欺负他家的地主。
闹出人命的杨虎城和历史上所有的英雄一样,为了活路都只能背井离乡,游走江湖,闯江湖的杨虎城依旧侠肝义胆,帮助他人。
他的英雄事迹也让后来人感到钦佩,在那个各自保命的时代,能有这样一份扶弱济穷的心实在难得,很多后人对杨虎城感到深深敬佩,对杨虎城这段英雄事迹也津津乐道。
闯江湖的杨虎城因为讲义气,渐渐身边笼络了一群对他死心塌地的下属,1917年跟随孙中山的脚步,他率领这支队伍加入陕西靖国军,担任陆军第三路第一支队司令,正式开启了军旅生涯。
1922年面对大部队被直系军阀打散,杨虎城带领着队伍开始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多次流亡。
1926年刘镇华率十万大军攻击西安城,杨虎城在百姓的期望中,带着五千人守西安城,坚守八个月的时间让杨虎城一战成名,有了“西北虎”的称号。
1929年投奔蒋介石,任第十七师师长,兼任陕西省主席一职,杨虎城正式执掌西北。张学良与杨虎城一样,能够雄踞一方都是靠着年轻时候打硬仗,打出来的,在那个军阀混战的年代,谁的拳头硬,谁就是老大。
可是后人如今如此尊敬杨虎城是看到,相比于在父亲背景下,快速升迁的张学良,杨虎城的每一次上升都是靠着自己的血战,杨虎城成功经历也激励着后人奋发向上。
杨虎城虽然是陕北老汉,农民出身,没有读过几年书,但是其在理论学习上是远胜于张学良的。
张学良
张学良在年轻的时候,还积极学习着外界的先进思想,可是当其老师郭松龄一死,张学良就只能依靠毒品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要,最后完全沦为一个封建军阀。
而杨虎城即便在最困难的时候,他也坚定相信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是当时西北三民主义最坚定的追随者,也正是靠着精神力量的支撑,让他能守住西安。
后来接触到共产党,其妻子就是一名共产党员,他妻子的引导加上他个人经历,他转变了思想开始认可马克思主义思想,并且不断在实践中学习马克思主义精神,甚至在东京差一点加入中国共产党。
张学良与蒋介石
张学良和杨虎城一比,后人都能清晰看到两人在思想建设的差距,能够在乱世中保持自己思想建设,不被世俗所扰,这一方面,杨虎城依旧是现代人的榜样。
对比丢失东北的张学良,杨虎城实实在在为陕西人民做了好事。杨虎城刚刚上任陕西省政府主席之初,他就认识到陕西发展的命脉在于水,一旦发生旱灾,杨虎城就多次向中央乞求,希望能够尽量多得到中央的援助。
国家财政越来越难,救灾款越来越难要,杨虎城也感受到一旦灾害发生光依靠中央是不行的,陕西人必须自立自强。所以杨虎城大胆启用从德国留学归来的李仪祉,修建了泾惠渠真正有效缓解了陕西的干旱问题。
当初为了修建该设施,杨虎城从军费中拿出40万元,又多方面筹款,仅用15个月就修建成,创造了当时中国建筑的奇迹。如
果没有杨虎城的支持,李仪祉根本不可能在之后修建多处水渠,完成了自己报效祖国的理想。
这些水利设施,让陕西省灌溉面积达到300万亩左右,有效解决了陕西百姓的饮水问题,为抗日战争后方补给打下坚实基础。
泾惠渠
杨虎城在兴修水利过程中,他的实干精神赢得了陕西人民的信任,大家都认识到杨虎城真的是为老百姓做事情的好官,好将军。杨虎城在陕西执政那段时间,为民生所干的事迹,对后来陕西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杨虎城能够受到后人的尊重,是因为其为国为民干实事,利用马克思主义来引领思想,这些品质在历史中都很少见。他的幼年经历,英雄事迹和成功经历鼓励了陕西人民不甘于被命运打败,勇敢实现自己的梦想。
如今很多人祭奠杨虎城将军之墓,其实也是希望自己能够从杨虎城身上获取到精神力量,让自己的精神得到洗礼。
少帅和杨虎城从一开始就是两个人,直到生命的尽头,他们只是短暂交汇就各自分开。相比于张学良的风流往事,张学良真正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远不及杨虎城。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49">参考文献</h1>
程利,王晓丹.杨虎城的个性与西安事变【J】.保山师专学报.2002(06):10-13
原志军.决堤为雨桑梓情——纪念杨虎城将军诞辰一百周年【J】.陕西水利.1993(05):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