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風雲之聲
提升思維層次
導讀
有關生命骨架的選擇題,答案都可以選C。
我們都是群星之子!
——卡爾薩根
大約在138億年前,宇宙處于一種能量與密度極大,溫度極高的狀态。在大爆炸發生後,經過漫長的演化過程,便形成了今天我們見到的模樣。
宇宙大爆炸隻制造了三、四種化學元素(氫、氦和锂,可能還有铍),之後更“重”的化學元素都來自“恒星元素加工廠”。一代、二代恒星通過核聚變、超新星爆炸将較輕的元素合成更重的元素。(也有重元素來自雙中子星合并)從這個角度出發,我們的太陽系、地球乃至地球生命的每個分子、每顆原子都來自它們的貢獻,是以,“我們都是群星之子”。

我們都是群星之子(圖檔來源:wiki)
一開始的地球,其實很缺碳
根據目前的“凝結模型”理論,太陽系形成于約50億年前的一團星雲。由于地球距離太陽較近,屬于一顆“内行星”,是以地球上較輕的物質都被太陽風“吹散”了。最終,地球表現為一顆岩石質的“類地行星”——以鐵、氧、矽、鎂四大元素為主,而氫、氦這兩種宇宙間最常見的輕元素卻很少。好在,氧元素幫我們在海洋裡鎖定了很多氫,才有了藍色的海洋。否則,生命可能根本無從誕生了。
藝術想象圖,太陽系形成之初的行星盤,地球正是誕生于此(圖檔來源:wiki)
碳雖然沸點很高,但它很容易形成甲烷、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等在常溫常壓下為氣态的物質。研究發現,在溫度超過500K(約230℃)後,行星就難以束縛住碳元素,含碳氣體開始大幅度向太空中散逸。(這就是下圖中的黑色“懸崖”!)在地球形成之初,内太陽系是一團熾熱的“湯”,500K是一個很容易達到的溫度。在這種情況下,地球上的碳顯然有自己的想法——可以四處散逸、“升華”到太空裡。
右上角灰色粗線為碳元素的升華序列,當原初星雲溫度達到約500 K時,它會急劇下降一個數量級以上。這展現為更多的碳都丢失了,導緻行星“碳貧乏”。
(圖檔來源:science advances)
這一點也被鐵隕石中金屬核的碳元素含量所證明。
太陽系内,鐵隕石大約形成于太陽系誕生後一百萬年以内,是以,可将其視為原始地球化學成分的樣品。明尼蘇達州大學地球與環境科學教授赫希曼(Hirschmann)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發表了文章,指出地球形成之初的碳含量可能隻有140ppm(ppm即part per million,百萬分之一)。
這實在是微乎其微,要知道,地殼裡的碳元素含量都有300ppm左右呢。(其他說法有200-1700ppm不等,但都很少。)
原來,我們的地球在形成之初,就患上了“碳貧乏”綜合症。據此,赫希曼說:“這颠覆了以前的想法,行星在積聚過程中會損失掉很多碳。”
明尼蘇達州大學地球與環境科學教授赫希曼(Hirschmann)(圖檔來源:明尼蘇達大學)
煙塵線是什麼線
這一有趣的現象促使科學家對太陽系形成之初進行了深入研究,他們提出了一個叫做“煙塵線”的概念,在“煙塵線”内(靠近太陽),碳元素幾乎沒有保留,而在“煙塵線”外,碳元素可以保留相當的量。
經過計算,科學家們發現,在太陽形成之前,太陽系内主要以積聚為主,“煙塵線”相當遠,地球也就根本無法保留下來多少碳元素。而當太陽“點亮”之後,太陽系内主要以輻射為主,“煙塵線”也内移到地球軌道之内,地球上可以開始積累碳元素。
“煙塵線”示意圖:紅線(煙塵線)以内,富碳物質很少。在以吸積為主的盤狀階段(下半部分),它離原始太陽很遠。在一百萬年後,過渡到以輻射為主的時代(上半部分),煙塵線遷移到地球的目前軌道以内。(圖檔來源:science advances)
碳元素在地殼、地幔裡大多數以碳酸鹽的形态存在,地核裡才是碳元素的大學營,在那裡存在着很多的碳化鐵(Fe3C7)。針對這一現象,密歇根大學的李潔教授一錘定音——通過地震波研究地核裡的化學組分,可得知碳元素約占據着整個地球品質的0.5%(前面提到的300ppm是地殼豐度),這個數字遠遠超過地球誕生之初。
C從哪裡來?
問題來了,這麼多的碳元素是從哪裡來的呢?
密歇根大學地球與環境科學系的李潔教授(圖檔來源:密歇根大學)
李潔教授的團隊推斷,地球上大部分的碳很可能直接從星際媒體繼承而來。在太陽系形成的最初一百萬年内,會存在一系列的小行星,不斷将“煙塵線”以外較遠處的水和碳運送到地球。
原來,在那個紛亂的時代,小行星這些“不速之客”的來襲,并不隻是給地球帶來一次次的撞擊和災難,更是帶來了太陽系内寶貴的水和碳元素。(在這之前,已經有較确切的證據表明地球上的水主要來自小行星。)
地球剛形成時的第一個地質時代——冥古宙,到處都是隕石撞擊。然而正是這些“不速之客”給我們送來了碳元素和水。(圖檔來源:wiki)
水是生命之源,碳是生命骨架,各種有機物質都是搭建在“碳鍊”這根神奇的骨架之上。是以,我們地球如今的生機盎然,關鍵時期都在于這一百萬年内。
代表生物圈感謝星際媒體(圖檔來源:wiki)
碳元素在行星上富集的過程很微妙。一方面,碳元素特别容易形成氣體物質,散逸到太空裡。另一方面,二氧化碳又是一種最有名的溫室氣體,它會幫助星球鎖定熱量。如果地球上碳元素過多,就有可能像金星,溫度長期處于460-480℃;而如果碳元素過少,就會類似火星,過于荒涼。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地球的位置真是完美,這是造物主的安排,還是人擇原理?(簡而言之,人擇原理意在說明,正是人類的存在,才能解釋我們這個宇宙的種種特性)
基于這項研究,科學家們已經将視野推向遙遠的深空,繼續觀測系外行星中的超級地球。在更多資料的支援下,現有理論将會受到更多挑戰,也會更加令人信服。
金星和火星,恰好位于地球軌道的内部與外側,正是兩個極端(圖檔來源:賓夕法尼亞大學)
而對于這個課題的研究,也展現出交叉科學的必要性。一個鮮明的例子是,論文《由于不可逆升華引起的早期損失而導緻的地球碳貧乏》(Earth’s carbon deficit caused by early loss through irreversible sublimation)的作者竟然來自這麼多院校,覆寫了如此之多的專業。
論文《由于不可逆升華引起的早期損失而導緻的地球碳貧乏》(Earth’s carbon deficit caused by early loss through irreversible sublimation)的作者清單,李潔教授是一作。
芝加哥大學的地球實體學專業切斯拉教授(Ciesla)說:“雖然研究人員在回答不同領域的方法和具體問題時會有所不同,但要建立一個連貫的故事,就需要确定共同感興趣的主題,并找到彌合它們之間的知識鴻溝的方法。這樣做雖然具有挑戰性,但這樣的努力既使人鼓舞,又令人振奮。這是非常有益的。”
芝加哥大學的地球實體學專業切斯拉教授(Ciesla)
(圖檔來源:芝加哥大學)
參考文獻:
[1] Science Advance:Earth’s carbon deficit caused by early loss through irreversible sublimation
Li, J., Bergin, E. A., Blake, G. A., Ciesla, F. J., & Hirschmann, M. M. (2021). Earth’s carbon deficit caused by early loss through irreversible sublimation. Science Advances, 7(14), eabd3632.
作者機關:江蘇省科普作家協會科幻專業委員會
擴充閱讀:
出格者弗雷德·霍伊爾 | 劉博洋
霍伊爾:錯,不在星空,而在我們自己 | 袁岚峰
背景簡介:本文作者魯超,江蘇省科普作家協會科幻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江蘇省科普作家協會會員。畢業于南京大學實體系,代表作品《鬼臉化學課——元素家族》,被列為中國化學會“IYPT 2019·優秀科普圖書”書目,并獲得第十屆江蘇省優秀科普作品一等獎。本文2021年5月7日發表于微信公衆号 科學大院(C從哪裡來?),風雲之聲獲授權轉載。
責任編輯:陳昕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