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創二代”如何創新公益?深企社會責任深調研走進恒裕集團

“創二代”如何創新公益?深企社會責任深調研走進恒裕集團

10月19日上午,“讓美好發生”2021年深企社會責任發展大會深調研活動,走進深圳市恒裕實業(集團)有限公司(下稱“恒裕集團”),調研企業的業務發展及履行社會責任的情況。

“創二代”如何創新公益?深企社會責任深調研走進恒裕集團

恒裕集團始建于1987年,由香港恒裕控股有限公司全資控股,曆經30餘載的發展與沉澱,已成長為以房地産開發為核心業務,涵蓋金融、礦山、酒店、貿易、商業、物管等領域,資産超過1000億的現代大型綜合性企業集團。

在2021深企CSR案例征集和獎項評選中,恒裕集團申報了【最具家風傳承創二代】獎項。此次調研團通過走訪參觀、交流座談等形式,詳細了解了恒裕集團在綠色發展方面所作的貢獻,綜合評估其在經濟發展、生态保護、社會關懷、公益貢獻等各方面的情況。

投身公益事業累計捐款超過22.3億元

10月19日上午,南方都市報社黨委副書記、總經理、深圳大件事傳媒董事長陳文定帶隊,深圳市品質協會執行會長李榕等專業人士參與調研,與恒裕集團相關負責人進行了交流座談,詳細了解了恒裕集團在綠色發展方面所作的貢獻,綜合評估其在經濟發展、生态保護、社會關懷、公益貢獻等各方面的情況。

“創二代”如何創新公益?深企社會責任深調研走進恒裕集團

恒裕集團董事長龔海鵬介紹,自2009年主營業務轉向房地産後,集團開始積極回饋社會,截至目前共捐款逾22.3億元,還捐建了很多學校與醫院大樓。“除了大額度的捐贈,我們也做一對一的慈善事務,比如說每年資助一兩百位山區小朋友上學;最近五六年來,每年中秋節都去慰問抗戰老兵。集團員工或他們的親戚遇到困難時,我們也會幫助他們去解決。”

龔海鵬補充道:“對于企業來說,擁有一顆做慈善的心是最重要的。至于做的是大還是小,是其次。全球有很多著名慈善企業家是在企業做到一定高度之後才轉向慈善事業。”

積極走綠色低碳路線

座談會上,李榕首先對建築行業的碳排放表示了關注。他說,早在2018年,國務院就已批複同意深圳建設國家可持續發展創新示範區,賦予深圳以創新引領超大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新使命。實作可持續發展,綠色低碳是個關鍵詞,而建築業是碳消耗非常大的行業,如何适應行業的變革,如何更好地規劃以後發展的定位,對于開發商來說是個值得思考的命題。

龔海鵬回應稱,熱烈響應政府号召,積極走綠色低碳路線。“這要求我們子產品化生産建築材料,我們用鋁闆,不用木闆,因為木闆生産完後使用時間不及鋁闆,會爛掉,不能回收,而且鋁闆不會産生那麼多的建築垃圾。”

龔海鵬還舉例說,在建造地下室時,會将地下室的橫梁切成一塊一塊的,以便二次利用,雖然這樣做産生的成本和直接扔掉橫梁的成本是一樣的,甚至更高,但是為了不浪費資源,他們仍然願意這樣做。“在施工環節上,我們所有的項目都是精裝修的,相比毛坯房和交房後每家每戶分開去裝修,我們統一裝修更能減少重複利用材料的成本。”

李榕也從其他角度給出了綠色發展的建議。他說,建一棟樓會造成很多碳排放,但是企業可以去做一些事情去中和,比如說種樹。

公益事業要實作從點到面的突破

龔海鵬是一位“創二代”,其父龔俊龍是恒裕集團董事局主席。南方都市報社黨委副書記、總經理、深圳大件事傳媒董事長陳文定認為:“‘創二代’是個備受關注的群體,在言行舉止、思維方式與商業理念上必定深受父輩們的影響,但傳承不隻是守業和守舊,而是開拓更多的可能。也希望創二代們未來在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上,有新的突破,實作創新型公益和共益。”

龔海鵬說:“我父母生活很樸素,家風也非常淳樸,這些都深深影響了我。在商業理念上,他們對我的影響也是潛移默化的,比如說如果一家企業賺錢了,那麼要怎樣把錢用出去才能對社會産生最大的影響?是以我們捐建醫院和學校,是希望每一分錢都能真正用到實處。”

至于如何突破父輩的思維模式實作創新型公益,龔海鵬表示會實作從點到面的突破:“我父親做的是很具體的事情,比如說蓋學校和醫院,以後我可能會用同樣的資源去做一些面上的事情,做成一個平台或體系,讓它的影響力更大。因為一個人的資源畢竟有限,但如果我去推廣,将它做成平台,讓國家意識到這個事情的益處甚至出台政策,那麼對社會的貢獻就會遠遠大于捐建某個建築物。”

他以國際兒童基金會為例表示:“他們不是蓋具體的樓,而是找專業人士設計慈善方案,找政府人員去溝通,先試行,有效果後再推廣,然後引起國家的關注與推行,這樣的做法影響力更大。”

此前深調研活動報道:

深企社會責任大會将聚焦“共同富裕”議題,首場深調研啟動

深企社會責任深調研康泰、深創投,關注疫苗科普和鄉村振興

踐行共同富裕理想,深企社會責任深調研走進羅福嶂會議舊址

尋找“企業社會責任标杆”,深調研走進深圳能源和永道生态

深企社會責任深調研鑫榮懋: 農業産業化如何促進鄉村振興?

采寫:南都記者 王玉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