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如何提高疑難雜症的診治能力之(2)—參加學術會議

上周末,我參加了一個學術會議,在會議上不僅見到了老朋友,而且聽了不少有意義的課程,收獲了一些新的觀點。在這次會議上我遇到了上海肺科醫院的王醫生,我曾在之前的公衆号有一篇文章中介紹過她和她的團隊診斷一例疑難肺動脈高壓的病例。我一直很好奇她們是怎麼診斷出目前全球隻有5例的極為罕見的病例,她告訴我她們在最初的幾年也一直沒有搞清楚問題出在哪裡,後來有一次參加一個學術會議,在會議上聽到來自上海兒童醫學中心的講座,裡面有個病例和這位患者情況非常類似,于是就主動找到這兒科醫生,進行交流後在兒科醫生的幫助下最終診斷了這個病例。

每次參加大型的學術會議,如全國呼吸年會,我常常串場子,特别是一些相對不太被關注的學科,如間質性肺病、肺血管病的會場上去聽聽講座,還包括一些病例的分享。在這些會議中聆聽相關專業人士的想法和看法,往往能獲得啟發,可以反思我們自己診治過病例。有很多時候如果是你從來沒有遇到過的疾病,想診斷它們的确很困難,但是如果你知道甚至僅僅聽說過,那麼當你自己第一次遇到這樣的病,至少你到哪裡查找這樣的文獻。我們就在這一次次學術交流的過程中,不斷提高認識,提高診治水準,再回到具體工作中造福患者。

在學術會議交流的過程中,還要勇于主動和同行聯系和探讨。我在2015年的一次全國學術會議上,就主動和全國知名醫院的搞肺間質疾病的某位專家交流,沒想到我們還是校友(她的大學和我的研究所學生階段是同一個學校),一下子把我們關系拉近了。後來還邀請過她和同一科室全國主委(通過她請的)來過我們的學習班講課交流。在和她的交流中,我了解到導緻肺彌漫性囊性變的原因中有肺輕鍊沉積症,也是最早從她那知道肌炎譜來幫助診斷肌炎相關間質性病,以及相關的治療;也是從她那知道炎性肌纖維母細胞瘤竟然也是IgG4相關疾病。

當然由于專家們都很忙,是以在交流的過程中一定要重視效率,也就是你不能拿幾張CT,又口頭介紹病史和化驗結果這樣的方式來尋求專家的幫助。應該是做好準備,将病人情況制作成PPT,而且是言簡易赅,清晰明了,讓人在最短時間内了解疑難病人情況,這樣才能有助于獲得真正的指導和幫助。同時主動要求獲得專家的聯絡方式。當然這個也不能強求,畢竟專家本人很忙,不想輕易被打擾,而且被請求尋求幫助還有可能冒一定風險,是以這種情況就靠緣份和真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