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我参加了一个学术会议,在会议上不仅见到了老朋友,而且听了不少有意义的课程,收获了一些新的观点。在这次会议上我遇到了上海肺科医院的王医生,我曾在之前的公众号有一篇文章中介绍过她和她的团队诊断一例疑难肺动脉高压的病例。我一直很好奇她们是怎么诊断出目前全球只有5例的极为罕见的病例,她告诉我她们在最初的几年也一直没有搞清楚问题出在哪里,后来有一次参加一个学术会议,在会议上听到来自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的讲座,里面有个病例和这位患者情况非常类似,于是就主动找到这儿科医生,进行交流后在儿科医生的帮助下最终诊断了这个病例。
每次参加大型的学术会议,如全国呼吸年会,我常常串场子,特别是一些相对不太被关注的学科,如间质性肺病、肺血管病的会场上去听听讲座,还包括一些病例的分享。在这些会议中聆听相关专业人士的想法和看法,往往能获得启发,可以反思我们自己诊治过病例。有很多时候如果是你从来没有遇到过的疾病,想诊断它们的确很困难,但是如果你知道甚至仅仅听说过,那么当你自己第一次遇到这样的病,至少你到哪里查找这样的文献。我们就在这一次次学术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认识,提高诊治水平,再回到具体工作中造福患者。
在学术会议交流的过程中,还要勇于主动和同行联系和探讨。我在2015年的一次全国学术会议上,就主动和全国知名医院的搞肺间质疾病的某位专家交流,没想到我们还是校友(她的本科和我的研究生阶段是同一个学校),一下子把我们关系拉近了。后来还邀请过她和同一科室全国主委(通过她请的)来过我们的学习班讲课交流。在和她的交流中,我了解到导致肺弥漫性囊性变的原因中有肺轻链沉积症,也是最早从她那知道肌炎谱来帮助诊断肌炎相关间质性病,以及相关的治疗;也是从她那知道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竟然也是IgG4相关疾病。
当然由于专家们都很忙,所以在交流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效率,也就是你不能拿几张CT,又口头介绍病史和化验结果这样的方式来寻求专家的帮助。应该是做好准备,将病人情况制作成PPT,而且是言简易赅,清晰明了,让人在最短时间内了解疑难病人情况,这样才能有助于获得真正的指导和帮助。同时主动要求获得专家的联络方式。当然这个也不能强求,毕竟专家本人很忙,不想轻易被打扰,而且被请求寻求帮助还有可能冒一定风险,所以这种情况就靠缘份和真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