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賈島彌補天分不足使他終于,在衆星璀璨的唐代詩壇赢得一席之地人物生平太平廣記記載原文譯文人物轶事早年出家推敲由來科舉高中刻苦寫詩郊寒島瘦創作态度作品風格塵緣未絕經典作品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人物生平</h1>

賈島彌補天分不足使他終于,在衆星璀璨的唐代詩壇赢得一席之地人物生平太平廣記記載原文譯文人物轶事早年出家推敲由來科舉高中刻苦寫詩郊寒島瘦創作态度作品風格塵緣未絕經典作品

賈島早年家境貧寒,曾居房山石峪口石村,遺有賈島庵。19歲雲遊,識孟郊等,因和推敲韓愈。還俗後屢舉進士不第。唐文宗時任長江縣(今四川蓬溪縣)主簿,故被稱為"賈長江"。

其詩精于雕琢,喜寫荒涼、枯寂之境,多凄苦情味,自謂"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但後又被普州司倉參軍,卒于任所。有《長江集》10卷,錄詩390餘首。另有小集3卷、《詩格》1卷傳世。他的詩喜歡描寫荒涼枯寂之境,頗多寒苦之辭。以五言律詩見長。注重詞句錘煉,刻意求工。"推敲"的典故,就是由于他的詩句"僧敲月下門"而來的。

賈島與孟郊并稱"郊寒島瘦",孟郊人稱"詩囚",賈島被稱為"詩奴",一生不喜與常人往來,《唐才子傳》稱他"所交悉塵外之士"。他惟喜作詩苦吟,在字句上狠下工夫。

元和五年(810年)冬,至長安,見張籍。次年春,至長安,始谒韓愈,以詩深得賞識。後還俗,屢舉進士不第。文宗時,因诽謗,貶長江(今四川大英縣)主簿。曾作《病蟬》詩"以刺公卿"(《唐詩紀事》)。開成五年(840年)遷普州司倉參軍。武宗會昌三年(843年)七月二十八日(8月27日),在普州去世。

賈島詩在晚唐形成流派,影響頗大。唐代張為《詩人主客圖》列為"清奇雅正"升堂七人之一。清代李懷民《中晚唐詩人主客圖》則稱之為"清奇僻苦主",并列其"入室"、"及門"弟子多人。晚唐李洞、五代孫晟等人十分尊崇賈島,甚至對他的畫像及詩集焚香禮拜,事之如神(《唐才子傳》、《郡齋讀書志》)。賈島著有《長江集》10卷,通行有《四部叢刊》影印明翻宋本。李嘉言《長江集新校》,用《全唐詩》所收賈詩為底本,參校别本及有關總集、選集,附錄所撰《賈島年譜》、《賈島交友考》以及所輯賈島詩評等,較為完備。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6">太平廣記記載</h1>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7">原文</h1>

賈島像元和中,元白尚輕淺,島獨變格入僻,以矯豔。雖行坐寝食,吟詠不辍。嘗跨驢張蓋,橫截天街。時秋風正厲,黃葉可掃。島忽吟曰:"落葉滿長安。"求聯句不可得,因搪突大京兆劉栖楚,被系一夕而釋之。又嘗遇武宗皇帝于定水精舍,島尤肆侮慢,上訝之。他日有中旨,令與一官谪去,特授長江縣尉,稍遷普州司倉而終。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0">譯文</h1>

賈島字阆仙,在元和中年的時候,元稹和白居易的詩崇尚輕淺,賈島獨自追求詩的變化和冷僻,以矯正詩歌輕豔的風氣。不論是行走坐卧還是吃飯,他都忘不了吟詠作詩。曾經騎着驢打着傘,橫截在長安城的街道上。當時秋風勁吹,黃葉滿地,賈島突然吟出一句詩來:"落葉滿長安。"因為急切中想不出對應的另一句詩來,忘記了回避,沖撞了大京兆尹劉栖楚的轎子和儀仗隊,被抓起來關了一個晚上才放了。還有一次,他在定水精舍碰到了武宗皇帝,賈島對皇帝十分輕慢放肆,皇帝非常驚訝,事後皇帝指令将他降職為長江縣尉,過了不久又改任普州司倉,死在任職所。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2">人物轶事</h1>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3">早年出家</h1>

賈島的家鄉範陽曾是安祿山的老巢,安史之亂平定後,這裡又長期為藩鎮所據,處于半隔絕狀态。賈島出生于平民家庭,門第寒微。是以他早年行事率不可考。傳說他30歲前曾數次應舉,都不得志。失意之餘,又迫于生計,隻好栖身釋門為僧,取法名無本。貧困的家庭景況,枯寂的禅房生活,養成他孤僻冷漠而内向的性格,耽幽愛奇,淡于榮利,喜怒鮮形于色,世事頗少萦懷。但他仍酷愛吟詩,常常為構思佳句而忘乎是以,"雖行坐寝食,苦吟不辍。"賈島也是以被視為唐代苦吟詩人的典型。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5">推敲由來</h1>

賈島彌補天分不足使他終于,在衆星璀璨的唐代詩壇赢得一席之地人物生平太平廣記記載原文譯文人物轶事早年出家推敲由來科舉高中刻苦寫詩郊寒島瘦創作态度作品風格塵緣未絕經典作品

一天,賈島去長安城郊外,拜訪一個叫李凝的朋友。他沿着山路找了好久,才摸到李凝的家。這時,夜深人靜,月光皎潔,他的敲門聲驚醒了樹上的小鳥。不巧,這天李凝不在家,賈島就把一首詩留了下來:

《題李凝幽居》

閑居少鄰并, 草徑入荒園。

鳥宿池邊樹, 僧敲月下門。

過橋分野色, 移石動雲根。

暫去還來此, 幽期不負言。

第二天,賈島騎着毛驢傳回長安。半路上,他想起昨夜即興寫成的那首小詩,覺得"鳥宿池邊樹, 僧推月下門"中的"推"字用得不夠妥帖,或許改用"敲"更恰當些。賈島騎着毛驢,一邊吟哦,一邊做着敲門、推門的動作,不知不覺進了長安城。大街上的人看到他這個樣子,都感到十分好笑。這時,正在京城做官的韓愈,在儀仗隊的簇擁下迎面而來。行人、車輛都紛紛避讓,賈島騎在毛驢上,比比劃劃,竟然闖進了儀仗隊中。差人把他帶到韓愈面前。

韓愈問賈島為什麼亂闖。賈島就把自己做的那首詩念給韓愈聽,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還是用"敲"好。韓愈聽了,很有興緻地思索起來。過了一會兒,他對賈島說:"還是敲字好些。月夜訪友,即使友人家沒有闩,也不能魯莽撞門,敲門代表你是一個有禮貌的人!而且一個'敲'字,使夜靜更深之時,多了幾分聲響。靜中有動,豈不活潑?"賈島聽了連連點頭。他這回不但沒受處罰,還和韓愈交上了朋友。

推敲從此也就成為脍炙人口的常用詞,用來比喻做文章寫詩或做事時,反複琢磨,反複斟酌,才能得到最佳。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5">科舉高中</h1>

賈島詩場十惡"的帽子。更使他悲傷的是,他的好友孟郊于元和九年(814年)突發急病而死。至長慶四年(824年),韓愈又病逝。而此時之賈島卻依然是一介白衣。直到賈島垂老之年,賈島才出任長江縣主簿。

賈島在長江主簿任上有何建樹,史書不載。唐人蘇绛在他的《賈司倉墓志銘》稱贊賈島"三年在任,卷不釋手"。看來,賈島仕宦後,讀書吟詩的癖好依然不改。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9">刻苦寫詩</h1>

賈島寫詩,以刻苦認真著稱。這在他自己的詩句中也有所反映。如他在《送無可上人》詩"獨行潭底影,數息樹邊身"句下就自注:"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知音如不賞,歸卧故山秋。""二句三年得"自然是誇張說法,但他吟詩常常煞費苦心卻真有其事。 《吳中先賢譜》 蘇 文 編繪

也正是由于他的刻苦努力,才得以彌補其天分之不足,使他終于在衆星璀璨的唐代詩壇赢得一席之地,并且留下許多佳作。如他的《憶江上吳處士》:"閩國揚帆去,蟾蜍虧複圓。秋風吹渭水,落葉滿長安。此夜聚會夕,當時雷雨寒。蘭桡殊未返,消息還在雲端。

全詩骨氣開張,詩情宛轉。特别是"秋風吹渭水,落葉滿長安"一聯,對仗自然,妙語天成,灏氣流注,意境蒼涼,形象飽滿地傳達出詩人憶念朋友的一片深情,不愧是傳誦千古的名句。

又如他的《寄韓潮州愈》"此心曾與木蘭舟,直至天南潮水頭。隔嶺篇章來華嶽,出關書信過泷流。峰懸驿路殘雲斷,海浸城根老樹秋。一夕瘴煙風卷盡,月明初上浪西樓"。寫盡賈島對韓愈的懸念和同情,并烘托出韓愈的光明磊落,境界宏闊,音節高朗,情韻悠長,足見賈島于平淡處見隽永的筆力。

再如他的《下第》詩:"下第隻空囊,如何住帝鄉!杏園啼百舌,誰醉在花傍邊?淚落故山遠,病來春草長。知音逢豈易,孤棹負三湘。"沉重地抒寫了自己落第後的痛苦心情。賈島一生很不得志,孤貧潦倒,宦途極艱,是以,他的詩作也以描寫孤峭幽靜的境界為主。但有時也有慷慨激越之作,如他的《病鹘吟》:"俊鳥還投高處栖,騰身戛戛下雲梯。

有時透露淩空去,無事随風入草迷。迅疾月邊捎玉兔,遲回日裡拂金雞。不願毛羽遭零落,焉肯雄心向爾低!"依然是雄心不改,壯志難磨,仍幻想着有淩空搏擊的機會。他的思想中的這種激烈奮發的因素,還常常借助于舊将、老将的形象宣洩出來。

如他的《代舊将》:"舊事說如夢,誰當信老夫。戰場幾處在,部曲一人無。落日收兵馬,晴天曬陣圖。猶希聖朝用,自鑷白髭須"。他的《代邊将》:"持戈簇邊日,戰罷浮雲收。露草泣寒霁,夜泉鳴隴頭。三尺握中鐵,氣沖星鬥牛。

報國不拘貴,憤将平虜仇。"他的《劍客》:"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今日把示君,誰有不平事。"他的《逢舊識》:"幾歲阻幹戈,今朝勸酒歌。羨君無白發,走馬過黃河。舊宅兵燒盡,新宮日奏多。妖星還有角,數尺鐵重磨"。這幾首詩無不是豪氣滿紙,風骨凜凜。隻可惜賈島有此壯志而無此機遇,緻使他始終未能施展自己的才幹,最後留下的隻是他的詩作《長江集》。

賈島彌補天分不足使他終于,在衆星璀璨的唐代詩壇赢得一席之地人物生平太平廣記記載原文譯文人物轶事早年出家推敲由來科舉高中刻苦寫詩郊寒島瘦創作态度作品風格塵緣未絕經典作品

賈島的詩作與他的苦吟精神,在唐末五代還是很有影響的。如晚唐的李洞,就"酷慕賈長江,遂銅寫島像,戴之巾中。常持數珠念賈島仙,一日千遍。人有喜島者,洞必手錄島詩贈之,叮咛再四曰:此無異佛經,歸焚香拜之"。又如南唐孫晟,也畫了賈島的像挂在壁上,朝夕禮拜。賈島生前雖然信仙佛,恐怕也不曾想到他身後竟有人因他的詩作而奉他為仙。倘若他在天有靈,也一定會為他死後"成仙"而心滿意足吧!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5">郊寒島瘦</h1>

蘇東坡這個人挺有意思,他并沒有像歐陽修《六一詩話》和尤袤《全唐詩話》那樣的詩話行世,卻經常有關于詩文的觀點一鳴驚人。諸如"觀摩诘之詩,詩中有畫;味摩诘之畫,畫中有詩。""杜詩、韓文、顔書,皆集大成者也。"孟浩然之詩,韻高而才短。"……郊寒島瘦"也是他提出的,而且概括得也是如此的準确、生動和形象。

"郊寒島瘦"緣何說起,當然由孟郊賈島詩風而來,主要是指他們詩作中所展現出來的狹隘的格局,窮愁的情緒和苦吟的精神。兩人都是一生不曾做過什麼像樣的官,孟郊本人性情耿介,是個不善與别人往來的人,考了三次之後才于五十歲時中了個進士,得到一個可憐的小官位。

但他平時總愛将時間花在飲酒彈琴交友賦詩上面,不理政務,最後竟由别人代他的職,自己拿着半俸回家,過上了"一貧徹骨、裘褐懸結"的清苦日子。他的詩作是以而愈見其"寒",如:貧病誠可羞,故床無新裘。春色燒肌膚,時餐苦咽喉。倦寝意蒙味,強言聲幽柔。承顔自忖,有淚不敢流。默默存心中,朝愁暮愁。(《卧病》)夜學曉未休,苦吟神鬼愁。

有一天,宣宗微服私訪來到賈島所在的寺中,聞樓上有吟詩之聲,遂移步上樓,見案上有詩便展卷流覽,賈島不認識皇上,劈手将詩卷奪過,聲色俱厲,冷言嘲諷。幸虧皇上有風度,自己下樓一走了之。後來,賈島才發覺事情不對,吓壞了,連忙跑到宮前請罪。倒使皇上感到驚訝。這段故事太象演繹,不大靠得住,但卻頗可見賈島的脾氣秉性。

孟郊和賈島長年生活在窮苦潦倒之中,雖然都曾得到過當時韓愈的獎掖與資助,但并沒使他們擺脫現實生活的困頓。是以在他們的詩中,象"淚"、"恨"、"死"、"愁"、"苦"這樣的字眼随處可見。

"飒飒秋風生,愁人怨離别。含情兩相向,欲語氣先咽。心曲千萬端,悲來卻難說。别後唯所思,天涯共明月。"(孟郊《古怨别》)"試妾與君淚,兩處滴池水。看取芙蓉花,今年為誰死。"(孟郊《怨詩》)"一日不作詩,心源如廢井。筆硯為辘轳,吟詠作縻绠。朝來重汲引,依舊得清泠。書贈同懷人,詞中多苦辛。"(賈島《戲贈友人》)事情就是這樣,"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杜甫),因為詩人長年生活在窮困之中,是以才可能深入地接觸社會,其詩才更見性情和藝術。

雖然,孟郊在考取了進士之後也曾寫出"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這樣精神抖擻意氣風發的豪情,也寫過"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這種親情至上的千古名句,但是這些畢竟不是他的主旋律,"郊寒"才是他的主色調。

請看他這樣寫懷鄉的情緒:"愁人獨有夜燭見,一紙鄉書淚滴穿";他這樣寫世态炎涼:"棄置複棄置,情如刀劍傷";他這樣寫情感世界:"試妾與君淚,兩處滴池水";他這樣寫自然的蕭疏:"冷露滴夢破,峭風梳骨寒"。"詩從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蘇轼《讀孟東野詩》)這才是孟郊的風格特色。

賈島彌補天分不足使他終于,在衆星璀璨的唐代詩壇赢得一席之地人物生平太平廣記記載原文譯文人物轶事早年出家推敲由來科舉高中刻苦寫詩郊寒島瘦創作态度作品風格塵緣未絕經典作品

《臨漢隐居詩話》中說他"孟郊詩蹇澀窮僻,琢削不假,真苦吟而成。觀其句法、格力可見一斑。其自謂'夜吟曉不休,若吟神鬼悉聽。如何不自閑,心與身為仇。'"賈島雖不如"郊寒",卻也有其鮮明的個性。他寫過"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隻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這樣超脫閑逸的詩,也曾流露出"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

今日把試君,誰有不平事"這樣昂揚的豪氣,但他的詩卻多是靠"苦吟"而成的,是以仍舊顯得面窄而雕琢。他自己對此是這樣描述的:"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知音如不賞,歸卧故山秋。"關于賈島,最為流行的故事就是"推敲"的典故。

據說他成日沉湎于雕詞琢句之中,有一天竟然沖撞了京尹兆韓愈的車隊,被左右拿下,推到韓愈面前"島具實對,未定推敲,神遊象外,不知回避"是以才沖撞了大人。原來他當時正在潛心琢磨"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僧敲月下門"中的動詞"推",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還是用"敲"好。韓愈見怪不怪,停下來想了半天方說:"敲字佳。"從此交上了賈島這個布衣朋友,還"授以文法,去浮屠,舉進士。"其實,這兩個字都是可以用的,隻不過用了"敲"就具有一種聲音的美,更能襯托出夜深人靜時的意境。

因為孟郊與賈島平時做詩,總愛搜腸刮肚苦思冥想地遣詞造句,加之以上所提及的諸方面客觀因素的影響,是以詩作中具有"寒瘦窘迫"的風格也是自然的事情,他們都堪稱中國詩史中的"苦吟詩人"。所不同的是,在當時孟郊乃"五古"大家,而賈島為"五律"的領袖。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43">創作态度</h1>

現時北京市所屬各區、各縣,在曆史上曾經出現了許多著名的人物,有文有武,數以百計。其中有一個著名的大詩人,就是唐代的賈島。

據《舊唐書》、《全唐詩話》以及蘇绛為賈島寫的墓志銘等的記載,賈島是當時範陽郡的人。

正如賈島在一首題為《劍客》的五言絕句中寫的:"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今日把示君,誰有不平事?"這位詩人顯然想借此來表達他自己的心情。

然而,賈島之是以成名,卻并非由于他的英雄氣概,而是由于他的苦吟。人們最熟悉的"推敲"的典故,便是出于此公身上。毫無疑問,寫"僧敲月下門"當然比"僧推月下門"的句子要好得多。這幾乎已經成了講究煉字的一個最尋常的例證。可是,懂得這樣一些起碼的文字"推敲"的技巧,難道就可以稱得起是一位苦吟的詩人了嗎?問題當然不是這麼簡單。否則,成為一個大詩人也太容易了。

賈島的苦吟,實際上是在煉意、煉句、煉字等方面都用了一番苦工夫。而這些又都是與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時代性分不開的。首先我們看到賈島非常用力于煉意,因而他的作品具有引人入勝的意境。如果寫一首詩而意境不佳,味同嚼蠟,叫人讀了興趣索然,那就不如無詩。有了好的意境,然後還必須保證這種意境能夠在字句上充分表達出來。

賈島的每句詩和每個字都經過反複的錘煉,用心推敲修改。但是到了他寫成之後,卻又使讀者一點也看不出修改的痕迹,就好像完全出于自然,一氣呵成的樣子。由此可見,所謂苦吟隻能是從作者用功的方面說的,至于從讀者欣賞的方面說,卻不應該看出作者的苦來。

賈島有許多作品都可以證明這一點。例如《渡桑幹河》的詩寫道:"客舍并州已十霜,歸心日夜憶鹹陽。無端更渡桑于水,卻望并州是故鄉。"這首詩的意思很曲折,而字句卻很平易。這樣就顯得詩意含蓄,使讀者可以反複地咀嚼它的意味。如果多用一兩倍的字句,把它的意思全都寫盡,讀起來就反而沒有意思了。

在賈島的作品中,像這樣的例子太多,我簡直不知道應該舉出什麼例子才更好說明問題。

讀過中國文學史的人,都知道韓愈非常賞識賈島的作品。《全唐詩話》記載韓愈贈賈島詩曰:"孟郊死葬北邙山,日月星辰頓覺閑。天恐文章中斷絕,再生賈島在人間。"雖然有人說這不是韓愈的詩,但是這至少可以代表當時人們對賈島的評價。後來的人常常以"險僻"二字來評論賈島的詩,那實在是不恰當的。

賈島彌補天分不足使他終于,在衆星璀璨的唐代詩壇赢得一席之地人物生平太平廣記記載原文譯文人物轶事早年出家推敲由來科舉高中刻苦寫詩郊寒島瘦創作态度作品風格塵緣未絕經典作品

盡管人們也能舉出若幹證據、說明賈島的詩對于後來的詩壇發生了不良影響。比如,宋代有所謂江湖詩派,明代有所謂竟陵詩派,以及清末同、光年間流行的詩體,一味追求奇字險句,内容貧乏,變成了形式主義。

如果把這些都歸罪于賈島的話,我以為這是不公平的。各個時代詩歌流派的優缺點,主要的應該從各個時代的曆史條件和社會背景中尋找根源,前人不能為後人擔負什麼責任。賈島的創作态度是很嚴肅的,這一點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們學習。假若有人片面地和表面地模仿賈島,以緻産生了壞事,這怎麼能叫賈島負責呢!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54">作品風格</h1>

語言清淡樸素,以鑄字煉句取勝,刻意求工。題材窄狹,缺少社會内容,多為寫景、送别、懷舊之作,情調偏于荒涼凄苦。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56">塵緣未絕</h1>

賈島是個半俗半僧半仙的詩人,他文場失意後,便去當和尚,法号無本。無本者,即無根無蒂、空虛寂滅之謂也。看來他要一輩子念佛了。

但後來與韓愈相識,執弟子之禮。在韓愈的勸說下,還俗應舉,中了進士。為僧難免思俗,入俗難棄禅心。"發狂吟如哭,愁來坐似禅。"(姚合《寄賈島》)俗味很濃,僧味也不淡。他正是在這雙重性中度過自己的一生。

《尋隐者不遇》一肚皮牢騷出家,是以雖身在釋門,卻未能忘卻塵世的煩惱。他在洛陽為僧時,當局規定午後不得出寺。若換個出家人,不許出就不出。釋國無邊,何處不可修心養性?然而他卻覺得自由受縛,不能忍受。于是歎道:"不如牛與羊,猶得日暮歸。"他為人非常執著,一旦向前,就不易回頭。無論是為僧,還是還俗,都富有挑戰性。

他是苦吟詩人,行坐寝食,都不忘作詩,常走火入魔,惹出麻煩。據說曾出了兩次交通事故。一次是騎驢過街,沒注意行人。

當時秋風蕭瑟,黃葉飄零,便信口吟出"落葉滿長安"之句。尋思上聯,忽以"秋風吹渭水"作對,喜不自勝,結果撞上"市長"大人車馬,被拘一日。一次是去通路李凝幽居,于驢背上得知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之句。其中"敲"字又欲作"推"字,一時未定。神思恍惚,結果又撞上韓愈的車馬。傳說雖不完全可信,但他那份癡迷,則是有根有據的。他時刻想推銷自己。 "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

其實他骨瘦如柴,氣短力微,隻不過借鑒于己,想人賞識罷了。唐代的舉子要想在科場上顯露頭角,往往要疏通關節,尋找堅強的靠山。而他出身微賤,朝中無親故,缺乏外援,是以他恨這個社會的不公。他認為自己沒有出路,是因為受到公卿的壓抑所緻。他從裴度庭院經過,吟道:"破卻千家作一池,不栽桃李種薔薇。薔薇花落秋風起,荊棘滿庭君始知。裴度平定叛亂有功,封晉國公。他聚斂甚多,長安有高第。賈島一見,火從内發,故作詩嘲諷之。他蔑視權貴,不把他們放在眼裡。

及第後,他寓居法前無可精舍。一日宣宗微服出遊,行至寺中,聞人吟詩,便循聲登樓,見案上詩卷,便取來浏覽。賈島在後面,一手奪走。他不認識宣宗,便瞪眼嚷道:"郎君鮮食美服,哪懂這個?"事後十分緊張,伏阙待罪。朝廷給他一個長江縣主簿的小官,将他貶出長安。唐代有兩位詩人的作品,涉及此事。安奇詩雲:"騎驢沖大尹,奪卷忤宣宗。"李克恭詩雲:"宣宗谪去為閑事,韓愈知來已振名。"

賈島彌補天分不足使他終于,在衆星璀璨的唐代詩壇赢得一席之地人物生平太平廣記記載原文譯文人物轶事早年出家推敲由來科舉高中刻苦寫詩郊寒島瘦創作态度作品風格塵緣未絕經典作品

賈島有個堂弟叫無可,也是詩人。當時兩人一道出家。賈島耐不住寂寞,殺了回馬槍;而無可仍在合掌相視。賈島還俗時曾有約,将來仍出家,可一落塵網便被裹住。無可寫詩提醒他,不要忘約。賈島說,我怎麼能忘啊? "

名山思遍往,早晚到嵩丘。" (《寄無可上人》) "終有煙霞約,天台作近鄰。"(《送無可上人》)他對釋門的清靜,仍懷向往之情。但是說,行動是行動,這兩者充滿沖突。

賈島一生,為詩藝灑盡心血。"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錘煉出許多精品。韓愈贈詩雲:"孟郊死葬北邙山,從此風雲得暫閑。天恐文章渾斷絕,故生賈島著人間。"賈島與孟郊齊名,影響深遠。但他的一生,貧困潦倒,官微職小,祿不養身。死之日,家無一錢,隻有一頭病驢和一張古琴,教人為之一歎:他是否感到此生值得,含笑而去,或是後悔還俗,不如誦經?這就不得而知了。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63">經典作品</h1>

《劍客》

十年磨一劍, 霜刃未曾試。

今日把示君, 誰有不平事。

賈島詩思奇僻。這首《劍客》卻率意造語,直吐胸臆,給人别具一格的感覺。詩題一作《述劍》。詩人以劍客的口吻,着力刻畫"劍"和"劍客"的形象,托物言志,抒寫自己興利除弊的政治抱負。

這是一把什麼樣的劍呢?"十年磨一劍",是劍客花了十年工夫精心磨制的。側寫一筆,已顯出此劍非同一般。接着,正面一點:"霜刃未曾試。"寫出此劍刃白如霜,閃爍着寒光,是一把鋒利無比卻還沒有試過鋒芒的寶劍。說"未曾試",便有躍躍欲試之意。

賈島彌補天分不足使他終于,在衆星璀璨的唐代詩壇赢得一席之地人物生平太平廣記記載原文譯文人物轶事早年出家推敲由來科舉高中刻苦寫詩郊寒島瘦創作态度作品風格塵緣未絕經典作品

顯然,"劍客"是詩人自喻,而"劍"則比喻自己的才能。詩人沒有描寫自己十年寒窗,刻苦讀書的生涯,也沒有表白自己出衆的才能和宏大的理想,而是通過巧妙的藝術構思,把自己的意想,含而不露地融入"劍"和"劍客"的形象裡。這種寓政治抱負于鮮明形象之中的表現手法,确是很高明的。

表達全詩思想性與藝術性結合得自然而巧妙。語言平易,詩思明快,顯示了賈島詩風的另外一種特色。這首五絕,是賈島吟成"獨行潭底影,數息樹邊身"二句後加的注詩。意思是,這兩句詩苦思了三年才得以吟出,吟成不禁雙淚長流。

知音者應知我吟詩之苦,佳句之難得。懂得我的詩的人如不賞識,我将隐迹故山,以度殘年,再不作詩了。表現了詩人藝術勞動的艱辛、刻苦,也說明好詩佳句得來不易。賈島這種苦吟精神,對後世頗有影響,如方幹:"才吟五字句,又白幾莖髭"、"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盧延讓:"吟安一個字 撚斷數莖須",均從賈島詩化出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