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謝祥軍的家人們得知了謝祥軍犧牲在漣水戰場上的消息,而此時距離他的離世已經過去了13年的時間,而決定将死訊進行保密的人,就是他的上級:粟裕。謝祥軍曾在華中野戰軍中擔任10縱司令員一職,是我軍在解放戰争中犧牲的最進階别将領,為何他的死訊被粟裕保密了13年,才得以公布,這背後又有着怎樣的隐情?如果對這個話題感興趣,還請各位幫忙“長按2秒點贊按鈕”來個強烈點贊。并且“關注”一下,以後常來,不迷路。

(謝祥軍)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4">舍得一條命,不願丢下腿</h1>
1946年10月,漣水戰鬥打響之際,華野各個縱隊的戰鬥和傷亡情況也不斷彙報給當時執掌軍中的粟裕,而當他看到犧牲的名單中有“10縱司令謝祥軍”的名字時,便不禁潸然淚下,回想起了生前他在軍中的一幕幕。
雖然謝祥軍并不是從始至終就跟着粟裕,但是他在軍中“舍得一條命,不願丢下腿”的稱譽在粟裕那裡也是早有耳聞。謝祥軍出生于湖北大悟縣的一戶農民家庭,兒時的他除了與私塾、田地為伴,另一個愛好便是看自己喜歡的皮影戲。在皮影戲中,謝祥軍十分喜歡行俠仗義的俠客,認為那是自己畢生的夢想。直到1927年湖北黃麻起義爆發後,謝祥軍遇到了紅軍,才意識到“俠”的真正含義。
(右一為謝祥軍)
為什麼謝祥軍能夠對紅軍抱有這麼大的好感?在謝祥軍生前的回憶中,他曾感慨過最讓自己感到觸動的便是紅軍買東西時候的樣子。在謝祥軍長大後,他便做起了貨郎來養家糊口。在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貨郎最怕遇到的便是兵,輕辄損失錢财,重辄性命難保:但是,在謝祥軍遇到紅軍後,他意外地發現紅軍是當時為數不多願意花錢買貨的部隊。見到紅軍軍紀嚴明,于是謝祥軍便在1930年紅軍組建鄂豫皖邊區之際,正式加入了革命的隊伍。
而到了革命根據地後,謝祥軍先是從普通的赤衛隊士兵幹起,後來一口氣做到了紅十二師的通訊連排長,後來又幹到了紅軍的團長。等到長征時期,紅四方面軍建成之後,謝祥軍當起了紅三十二軍的師長,而自己的上司,也正是紅三十二軍的軍長:羅炳輝。
(羅炳輝)
雖然自己的軍旅生涯比較順利,但無論是在什麼職務,謝祥軍總還是保持着沖在前面奮勇殺敵的習慣。在紅三十二軍一次長征的戰鬥過程中,謝祥軍的腿部受了傷,後又因為軍中缺少藥物,外加風雨天氣,謝祥軍的腿部傷口開始出現感染和惡化的迹象。而老上司羅炳輝也是焦急萬分,後來紅軍醫生告訴羅斌輝:謝祥軍的腿怕是不保了,否則将會有生命危險。
等羅斌輝把這個沉痛的消息告訴謝祥軍,讓他做好心理準備時,謝祥軍卻大聲高呼:“我不要鋸腿!我是一個戰士,鋸掉了腿,我還怎麼上戰場?我不幹!”見執拗不過謝祥軍,軍中隻能把他康複地希望全部寄托給了奇迹——但不料,奇迹真的發生了,在紅軍醫生的盡力調養和謝祥軍的頑強意志下,謝祥軍的腿傷逐漸好轉了起來,但也是以留下了腿部稍微有點瘸的毛病。看着走路稍帶蹒跚的謝祥軍,當時紅三十二軍的每一位戰士都對他抱有着由衷的敬意。于是,“謝祥軍打仗,要腿不要命”的稱号,便在軍中流傳開來。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8">抗戰之後結識粟裕,打響蘇中七戰中最漂亮的一仗</h1>
在紅軍長征的過程中,謝祥軍跟着紅四方面軍大部隊北上,而粟裕在當時則在“北上抗日先遣隊”中九死一生,這兩個在我國革命戰争中很長一段時間都互不相識的人,最後又是如何産生交集的?
這便要說說謝祥軍在抗日前後的經曆了:在謝祥軍的腿傷奇迹般地康複後,“要腿不要命”的謝祥軍便成為了我軍中學習的楷模。在經過毛主席的準許後,謝祥軍在抗日軍政大學的第五分校,擔任起了校長職務,可不要小看這一個職務:陳毅、黃克誠和鐘偉,都擔任過抗日軍政大學第五分校的校長,是以可以說抗日軍政大學學校不僅是當時抗日戰争中的一座燈塔,更是名将輩出的地方。而謝祥軍在擔任抗日軍政大學的校長後,隸屬于黃克誠大将的新四軍第三師。
而在抗日戰争結束之後不久,當時在軍中的黃克誠便給毛主席提出了一個建議:目前國軍正在對全國進行接收工作,而東北是國軍近年來未曾染指的地方,如果我們派遣一支部隊,在東北開辟革命根據地,那麼将來回大有可為。毛主席很高興地準許了這一建議,于是黃克誠的部隊便被編入了東北民主聯軍,追随林彪去開辟革命根據地。而此時的謝祥軍因為還挂着抗日軍政大學第五分校的校長職務,是以便沒有追随上司黃克誠一起去東北,而是在後來的軍事排程中,被并入了粟裕的華野部隊。
而粟裕在接到謝祥軍這樣的一員勇将後,内心也是非常高興的。未見其人,先聞其聲,謝祥軍“要腿不要命”的名号,粟裕是早有耳聞的。于是,在華野擴編之際,粟裕便十分信任地讓謝祥軍擔任華野第十縱隊司令員的職務,自此二人便開始一起轉戰華東、華中地區,成為了令敵軍聞風喪膽的我軍名将。
1946年7月爆發的蘇中戰役,恐怕是粟裕和謝祥軍兩人共同的“輝煌時刻”。當時,國民黨集結了58個旅,約折合46萬人向蘇中革命根據地進攻,對蘇中革命根據地勢在必得。面對着敵人來勢洶洶的攻勢,毛主席等軍委上司提出了“暫避鋒芒,讓出蘇中,先進擊豫東和津浦鐵路”的戰略構想。但是,粟裕卻提出了不同的建議:他認為我軍在蘇中有着十分深厚的群衆基礎,外加情報優勢,是以可以先和敵軍打上幾仗,消滅敵軍有生力量後再轉戰别處,而軍委最終準許了粟裕的建議,蘇中戰役便正式打響。
而在敵軍那邊,多數國軍高官對我軍抱有着十分輕視的态度,當時參與蘇中戰役的國軍第八十三師師長李天霞口出狂言:“給老子一個團的兵力,就能幹掉華野。”但是,蘇中戰役的結局卻對于國民黨而言是相當打臉,經過這一番戰鬥,我軍連續“七戰七捷”,國民黨軍隊在此戰中損失高達5.3萬人。而在十縱中擔任司令的謝祥軍,戰果又是如何呢?——在蘇中戰役的最後階段,國軍整編25師在飛機、大炮的掩護下,兵分三路對我軍邵伯、喬墅、丁溝等防線開展猛攻,可最終卻被僅攜帶輕武器的十縱輕松攔下。可以說,十縱的這場阻擊戰,為蘇中戰役的結束,劃下了一個圓滿的句号。
(蘇中戰役中的我軍)
對于七戰七捷這場空前的勝利,十縱和他們的司令員:謝祥軍都是很高興的,但他們不知道的是,在蘇中戰役之後,距離謝祥軍後來的犧牲,已經不到2個月的時間。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6">漣水戰役,出師未捷身先死</h1>
在我軍于蘇中戰役取得了“七戰七捷”的勝利之後,我軍便在随後遭到了國民黨軍隊的瘋狂報複。在1946年10月,國民黨軍隊派出近4個旅的兵力,向我軍控制的漣水發起進攻,而這4個旅的來頭也不簡單,他們正是隸屬于有着“國民黨王牌軍”之稱的國軍整編74師,而師長正是張靈甫。
面對着敵軍兇猛的攻勢,我軍一面抓緊當時的解放軍機關轉移工作,一面則急需調來一員虎将坐鎮漣水,守住張靈甫的進攻。而在蘇中戰役七戰七捷守住敵軍三路攻勢的謝祥軍,便成為了當時軍中普遍認為能應對張靈甫的不二人選。而謝祥軍也當仁不讓,和粟裕表示:守住漣水,就包在了我十縱的身上。
(漣水保衛戰)
在戰鬥一開始,國軍的整編74師便表現出了不同于一般部隊的驚人戰鬥力,10月17日,國軍部隊兵分三路,從淮安、淮陰方向向漣水發動進攻,僅用了3天時間,國軍便在漣水附近的灘頭建好了陣地,直逼漣水城。面對着這樣一支被稱為“國軍王牌”的精銳部隊,謝祥軍的十縱非但沒有露出難色,反而在一開始就打破了國軍的初次攻勢,讓國軍折損百人,整編74師的銳氣就是以被我軍掐斷。
但是,國軍的王牌部隊也并沒有就此輕易死心。在10月23日,國軍部隊又發起了多達3次的大規模攻勢,曾一度将兵力推至連水城内,但好在十縱堅守住了城内防線,而華中野戰軍第六師的援軍也及時趕到,和城内的十縱一起夾擊敵軍,讓指揮整編74師的張靈甫又一次損兵折将,折損人數高達三千人。而且,在城内堅守的十縱也并沒有一直被動等待敵軍的進攻,反而主動對敵軍采取攻勢,切斷了整編74師的後路,這讓張靈甫大為惱火。
但是,張靈甫卻絲毫沒有松懈對漣水的攻勢,而十縱的司令員謝祥軍也繃緊了神經。10月25日,他從指揮所走出拿出望遠鏡,來勘察敵軍的進攻方向,但不料敵軍的狙擊手卻一槍打中了謝祥軍的腹部,謝祥軍也是以倒在了血泊之中,因搶救無效而犧牲在了前線。
我軍和國軍對漣水的争奪在當時十分激烈,每日都有傷亡數字報道陳毅、粟裕那裡,等到十縱司令員謝祥軍的犧牲消息報給陳毅、粟裕後,兩個人都十分悲痛,因為他們怎麼也不會想到我軍的司令員竟然真的會犧牲在一線的戰場上。而在蘇中戰役打退敵軍的三路攻勢後,謝祥軍不僅是敵軍眼中的大敵,更是一些戰士們心中的精神支柱。于是,粟裕隻好忍着悲痛,下令軍中嚴禁舉行哀悼會,以免洩露消息,讓敵軍發覺,并且将謝祥軍的遺體隻做了簡單的處理,就埋葬在了漣水的闆橋附近。
但是,我軍從來不會忘記為中國革命事業真正付出過貢獻的人。等到1959年,謝祥軍犧牲13年後,我軍正式将他犧牲的消息公布出來,被給予了他烈士的稱号。後來,他的遺體也被轉移到了阜甯縣蘆蒲鄉安眠,至今守護着那一方水土的安甯與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