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源自作者公衆号【禾也雲畫】
最近由于事情比較多,文章也有幾天沒更新了,但值得慶幸的是,這兩天忙裡偷閑看完了一本書,是以今天想和大家聊聊我從這本書中得到的一些收獲。
這本書的書名叫《了解媒介—論人體的延伸》,我感覺對于大部分人應該比較陌生,它被公認為“傳播領域”的思想巨著,作者叫——“馬歇爾·麥克盧漢”,是加拿大的一位學者。

如果沒看過這本書的朋友,可能不了解他是誰,我們先來看看“百度百科”對他的介紹:
這本書主要分為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主要是講理論,第二部分主要是講應用。由于書中的内容十分晦澀難懂,如果沒有一定的基礎知識積累,一般人很難看得懂。對這本書如果感興趣想挑戰一下的朋友,可以花時間去讀一讀。
接下來我談談,我從這本書中得到的收獲,希望能帶給大家一些啟發和思考。
01
—一切媒介都是人的延伸—
首先,分享的第一個收獲是:“一切媒介都是人的延伸”。
整本書基本上都是圍繞這個觀點展開的,這也是這本書思想的精髓。我剛讀這本書時,其實也很不了解這個觀點它表達的是什麼意思,直到我把這本書讀完以後,我才明白這個觀點背後所承載的分量,這裡面蘊藏着一個厚重而又深邃的思想。
作者認為:“一切媒介都是人的延伸,是我們部分機能向各種物質材料的轉換。”書中針對這個觀點,舉了很多例子,比如:“ 汽車是腿部的延伸、電話是嘴巴的延伸、電腦是中樞神經的延伸,等等。”上面這幾個例子并不難懂,隻要将它結合到生活中多加思考,也就能明白它所表達的含義。
但後面我發現這個觀點,難的并不是了解,而在于運用。
我們生活中的媒介很多,隻要能傳播資訊的工具都可以統稱為“媒介”。我自己也在思考,作者到底想通過這個觀點給我們傳達一個什麼樣的價值?最後我了解的是,既然媒介是人體的延伸,那麼作者應該是想啟發我們“該通過什麼媒介去延伸我們的價值”?
總結一下:不管什麼媒介,本質上它都是人的工具和延伸,我們每個人都應該重新重新整理對“媒介”的認知,在網際網路如此發達的時代,一切媒介都可被視作武器。
02
—感覺與資訊—
其次,分享的第二個收獲是:“感覺與資訊”。
它源于書中的一句話:“電力儲存運輸的并不是實體,而是感覺和資訊。”
這句話裡面有幾個關鍵詞:“實體、感覺、資訊,”在這幾個關鍵詞中,讓我感到比較陌生的就是“感覺”這個詞。
後面我了解到,“感覺”這個詞它其實包含了兩層意思,分“感覺”和“知覺”,總體的大概意思是:通過感覺某一客觀事物,然後把這種感覺經過了解和認知的消化再變成知覺,最後組在一起就是“感覺”。
再回到本節的标題——“感覺與資訊”,其實我更願意把“與”字去掉,把它們合在一起就叫——“感覺資訊”,這才是我真正所得到的收獲!
“感覺資訊”對我們重要嗎?其實很重要!
在資訊洪流如此洶湧的今天,我們很多人其實是不具備“感覺資訊”這項能力的,因為具備這項能力的前提條件是:“必須要有對事物獨立思考的能力以及洞察力。”
分辨和判斷資訊很耗精力,是以這導緻很多人不太願意花時間去思考,但是這項能力很重要,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刻意去訓練“感覺資訊”的能力,這在未來将變得十分重要。
03
—時間就是金錢—
最後,要跟大家分享的收獲是:“時間就是金錢”。
這是我們老生常談的一個話題了,但我為什麼還要重新提這個話題,并且把它放到最後來講?對于“時間就是金錢”這個觀點,書中的原文是這樣寫的:“時間就是金錢,金錢儲存着别人的時間和心血。”
現在的大部分人其實根本不明白這句話的真正含義,現實中具體的表現就是:“很多人不懂得尊重别人的時間,是以導緻他們喜歡講廢話,别人還要為此花時間買單;很多人也不懂得尊重自己的時間,是以導緻他們喜歡把時間花在一些沒有意義的事情上,比如:無效社交,追肥皂劇,等等。”
如果我們把度過的每一天當作是一塊錢來計算的話,大家算算自己的時間賬戶裡還剩多少錢?比如我,隻剩兩萬多了!當我知道這個“餘額”後,讓我對時間的看法完全改變了,我每天開始有一種緊迫感,這讓我更加清楚地明白“時間就是金錢”這句話的真正含義。
在生活中,内心真正尊重一個人的表現就是尊重他的時間,同時,尊重自己的時間也就是尊重自己的金錢。
文末的最後,我想說:由于這本書的分量實在太重,裡面所蘊藏的思想和價值,實在是太多太深,是以今天隻能給大家簡單地分享一些收獲。同時,由于我的能力有限,沒能給大家傳遞出這本書真正的價值,我感到很抱歉!如果文中有哪些寫得不夠準确的地方,歡迎大家在評論區指正,我會虛心接受大家的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