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什麼這年頭這麼多科研人員要搞學術造假?

以催化劑研發為例,這個是最典型的天坑專業人力密集型研發。正常情況下,假設所有人不造假,所做的工作主要是排列組合加各種測試,測到性能好而且别人沒發過的東西,那恭喜你,一篇sci有了。

然而隻要有5%的人開始動了造假的心思,那麼剩下95%的人如果不造假,就沒飯吃了。道理很簡單,一個課題出現幾篇文章之後,大概什麼性能會發在什麼文章上面,後面的人心裡就有數了。正常情況下随時間标準肯定也是逐漸變高的,比如tof30能發在jacs上,過兩年可能這個要求就是40了,這屬于正常科研進步。

為什麼這年頭這麼多科研人員要搞學術造假?

這時候造假小子來了,他靠造假做出來個資料,本來這個性能比如說能發個jacs吧,但他是造假的,道了解釋不太清,原位表征也沒法做,就發個水準次一點的jmca。但這樣一來,發文章的要求就被加速了,沒造假的的成果,本來能發子刊的,現在jacs也發不了了。逐漸的,人們就會發現靠老老實實測出來的成果越來越做不過随便畫柱狀圖,瞎編資料的了。

你的導師給了你一個課題,讓你去做,然後你開始排列組合,試了幾年沒試出來一個能發文章的結果,眼看就要延期了,這時你發現一個自己明明試過沒有性能的催化劑,被人拿來發了一篇文章,這時導師也來興師問罪:怎麼别人就有性能你就沒有?這種事情出現一兩次,正常人心态就崩了,算逑,老子也造假也瞎編。

為什麼這年頭這麼多科研人員要搞學術造假?

然後這類型的造假難度有多高呢,答案是基本為0,能被抓到的都是太蠢的。比如國際大佬崔毅同志有一篇電催化二氧化碳還原的,發得焦耳還是自然催化來着記不清了,被發現穩定性的圖有造假嫌疑,怎麼回事呢?是有一段資料重複了三次。可能是材料不夠穩定,把一段時間複制粘貼了三遍,這就很蠢了,換聰明點的去造假直接橫坐标的數值乘個三不就完事了。

催化劑的材料表征部分,你不需要造假,該怎麼做怎麼做。但催化性能上面,你就随便瞎編,産量效率誤差棒想怎麼畫怎麼畫,你可以提前準備好産物加到你的底物裡面去,測出來就說是你催化劑催化的,别人怎麼抓?解釋原理也簡單,電子态密度、氧空位、協同效應什麼的總有能用上的話術,二區以下的文章連解釋都不用解釋,爺就測出來這個結果了你說怎麼地吧。

為什麼這年頭這麼多科研人員要搞學術造假?

圖檔來源:Pexels

而且期刊方真的有打假的動力嗎?這個我是懷疑的,很多時候期刊也是希望息事甯人的,蚌埠住了再嚴肅處理。最好沒人捅破窗戶紙,大家一起看着影響因子一路坐火箭。

那麼目前催化材料的造假程度,劣币驅逐的程序怎麼樣了呢?我隻能說是觸目驚心。比如電催化氮還原,這個領域幾百篇文章能重複的估計就個位數,最近流行的甲烷制甲醇也沒幾個能重複的,人有多大膽就有多高産。當然膽子過于大扯着蛋的也有,比如自然催化上有個用铋納米顆粒做氮還原的,性能已經編得突破天際了,直接高了其他人一個數量級,材料合成還很好重複,别人一試就發現你小子有問題,成了衆矢之的。(是以催化的文章造假也可以考慮搞點極難合成的材料,别人想重複都懶得去做。)

還有那個什麼電催化硝酸還原到氨的,這個課題一被發明出來出來我就笑了,造假都卷不過來開辟新戰場了屬于是。

很多材料類型的科研本來就應該是市場和企業主導的,本來就是應用導向的課題,讓期刊和高校主導就是不可能不出問題的。任何缺乏監管又有利可圖的行業,劣币驅逐良币就是必然的。

文章來源:知乎作者——随機人生,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涉及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删除~

免責聲明:所載圖檔内容素材來源于網絡和微信公衆号公共圖檔庫,由化浪進行編輯整理。我們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态度。本文僅供參考、交流。轉載的稿件版權歸原作者和機構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