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權臣曹爽緣何鬥不過老狐狸司馬懿?其實答案就藏在伐蜀之戰

文:追風怒放(作者原創授權)

衆所周知,曹爽在“高平陵之變”中死于司馬懿的屠刀下,最終導緻曹魏政權的易主。筆者發現,曹爽但凡去反擊司馬懿,勝算翻盤的可能性都非常大。可是曹爽居然就沒反擊,他以為投降司馬懿還能做個富家翁,卻最終死于非命。筆者覺得,曹爽能死于非命,展現了他個性裡老早就有的五個缺點。而這五個缺點,在他伐蜀的興勢之戰中就暴露無疑了。

好吧,咱們說回興勢之戰。

公元244年曹爽伐蜀遭遇慘敗,糧食也跟不上了。而且蜀軍姜維,蔣琬,費祎三路援軍分别來到漢中支援王平。形勢對魏軍十分不利,但曹爽還是不願意撤軍

《三國志曹爽傳》記載——

魏大将軍曹爽率步騎十馀萬向漢川,前鋒已在駱谷。然又大發卒六七萬人,從駱谷入。是時,關中及氐、羌轉輸不能供,牛馬騾驢多死,民夷号泣道路。入谷行數百裡,蜀軍因山為固,兵不得進。

爽參軍楊偉為爽陳形勢,宜急還,不然将敗。爽寵臣鄧飏與偉争於爽前,偉曰:"飏、勝将敗國家事,可斬也。"爽不悅。

權臣曹爽緣何鬥不過老狐狸司馬懿?其實答案就藏在伐蜀之戰

為什麼曹爽遲遲不肯撤軍呢?筆者覺得。

第一個原因,曹爽這次伐蜀,在魏國人盡皆知。此時灰溜溜回去,面子放不下。

第二個原因,此次伐蜀,花費人力,物力,财力,畜力,國力無數,如此撤退,先前消耗必然打了水漂。沒準再打下去可以翻盤呢?

第三個原因,魏國大軍已經到了蜀漢地界,漢中就在眼前,大魏的軍隊就這麼灰溜溜撤回去,許多将領也不願意不甘心。

第四個原因,曹爽大軍先前走駱谷道,駱谷道北部的山谷是一段無水區,渴死了很多人和牲畜才勉強通過,回去了勢必要再走一遍無水區。這段無水區簡直就是噩夢。曹爽大軍現在的位置在秦嶺南部,缺糧不缺水。回去,會有幾天缺糧又缺水。

但是曹爽表弟夏侯玄的到來,讓曹爽最終決定撤軍。原來曹爽的政敵,也是曹爽表妹夏侯徽的公公司馬懿寫信給夏侯玄,痛陳當年曹操伐漢中成雞肋之勢。

《漢晉春秋》如是記載:司馬宣王謂夏侯玄曰:"春秋責大德重,昔武皇帝再入漢中,幾至大敗,君所知也。今興平路勢至險,蜀已先據;若進不獲戰,退見徼絕,覆軍必矣。将何以任其責!"玄懼,言於爽。

權臣曹爽緣何鬥不過老狐狸司馬懿?其實答案就藏在伐蜀之戰

曹爽最終決定撤軍,為何撤軍呢?

一來,曹爽在漢中的興勢地界作戰,和當年曹操打漢中一樣。已經成雞肋之勢。雞肋雞肋,食之無肉,棄之有味。撤軍會很難受,不撤軍會更難受。是以,長痛不如短痛。

二來,曹爽手下一堆寵臣,夏侯玄也是其中之一,又是自己的親表弟。曹爽從小和夏侯玄玩得很要好,表弟的話還是要聽的。

三來,司馬懿的心腹郭淮未經曹爽允許,已經帶騎兵主力先行撤退,失去了騎兵掩護的魏軍已經無力再進攻漢中了。

四來,曹爽這次伐蜀,帶了很多牛羊是吸取蜀軍以前偷襲糧草的教訓。蜀軍援兵雲集,擅長打迂回敵後的山地戰,要真的如司馬懿所說,到時候斷了曹爽的退路,那曹爽連負責任的命都沒了。曹爽覺得,司馬懿說的也在理,必須撤了。

再來說蜀漢這邊,費祎不肯曹爽這麼輕松的撤走。

《漢晉春秋》記載:費祎進兵據三嶺以截爽,爽争崄苦戰,僅乃得過。

這段話的意思是,費祎帶領的蜀軍繞到曹爽軍隊的身後,在曹爽的歸路上阻截曹軍。曹爽無奈,帶領士兵冒着蜀軍密集的箭雨,強忍着缺水缺糧饑渴,強行突擊撤退,好容易才撤進駱谷關,到了周至城才喘上一口氣。

同據《漢晉春秋》記載,這場興勢之戰,所發牛馬運轉者,死失略盡,羌、胡怨歎,而關中隴右悉虛耗矣。

意思就是,曹爽發動的這場伐蜀之戰,浪費了大量國力,尤其是關中隴右地區的民力。最終以失敗告終,不單漢人百姓十分不滿,連附近的遊牧民族都十分不滿。

權臣曹爽緣何鬥不過老狐狸司馬懿?其實答案就藏在伐蜀之戰

興勢之戰到此,我們來列下曹爽的幾個大缺點。

第一個缺點,就是好大喜功。為了一己功利,強征民夫,強征糧食,強征遊牧民族出人出牛羊。打下了漢中才能一勝遮百醜。打不下漢中隻能丢失民心,軍心。讓支援曹爽的士族心寒,讓司馬懿坐收漁翁之利。

第二個缺點,死要面子活受罪。明明漢中已經不可能打下來了,最明智的選擇就是撤軍,魏國和蜀漢國力差距擺在那裡,來日方長。可他卻死活不願意撤軍,才使得此次伐蜀的損失遠遠大于預期,還沒法止損。

第三個缺點,性格多疑。

《三國志曹爽傳》中說,明帝崩,齊王即位,加爽侍中,改封武安侯,邑萬二千戶,賜劍履上殿,入朝不趨,贊拜不名。發诏轉宣王為太傅,外以名号尊之,内欲令尚書奏事,先來由己,得制其輕重也。

意思就是曹爽把司馬懿明升暗降做了太傅。《三國志曹爽傳》又有記載:飏等欲令爽立威名於天下,勸使伐蜀,爽從其言,宣王止之不能禁。

原來司馬懿一開始就不贊同曹爽伐蜀,曹爽把司馬懿當成政敵,政敵的話曹爽肯定不會去聽。

此外,曹爽第四個缺點和第五個缺點是最緻命的。

第四個大缺點,其實貫穿整個興勢之戰的始終,那就是優柔寡斷。優柔寡斷,當斷不斷必受其亂。伐蜀的失敗,曹爽已不可能攻下漢中,始終不肯投降。

而高平陵之變,曹爽最好的辦法是挾持魏少帝曹芳去長安投靠表弟夏侯玄,帶關中兵團殺回洛陽。但是他優柔寡斷,說出了我不失作富家翁,這麼幼稚的話。這句話不幼稚,但放到政治鬥争中很幼稚。

第五個大缺點,就是太“仁慈”。

興勢之戰,參軍楊偉并不是曹爽的寵臣,他頂撞曹爽的寵臣,對曹爽直言,曹爽的寵臣要殺他,曹爽卻沒殺他。為何?筆者覺得是曹爽“仁慈”,比較惜才。

《世說新語》這樣描述楊偉——

楊偉字世英,馮翊人。諸葛亮去世後,明帝曹睿治宮室,偉谏曰:"今作宮室,斬伐生民墓上松柏,毀壞碑獸石柱,辜及亡人,傷孝子心,不可以為後世之法則。"

為什麼曹爽比較“仁慈”呢?因為他早年陪伴曹睿,對于曹睿年輕時母親失寵,又遭到父親曹丕的冷落,是十分同情的。無論是當年楊偉谏言曹睿,還是現在谏言曹爽撤軍,曹爽知道楊偉的心是好的,怎麼會殺他呢?

基于此,筆者認為曹爽後來在“高平陵之變”投降司馬懿,也有親情方面的考慮。司馬懿的兒子司馬師是自己的表妹夫。而且,以前的政治鬥争中,曹爽也總是放過司馬懿,沒有置司馬懿于死地,也是因為親情。

最終,曹爽的這五個缺點,把自己給害死了,也把曹操當年辛苦打下的大魏江山,給徹底葬送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