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時代企業家|省科技最高獎譚旭光:科技成果是通過鬥争取得的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吳浩 張阿鳳 王世宇

“隻有自己擁有核心技術,别人才會看得起我們”­——這是山東重工集團董事長、濰柴集團董事長譚旭光多年掌舵大型國企的一貫理念。在發動機領域深耕多年的他,回憶40多年的濰柴生涯時,言語間透露着:自信、睿智、果敢。

獲得2020年度山東省科學技術最高獎的譚旭光,被外界冠以“譚大膽”的稱号,他不僅是卓越的管理者,也是傑出的科學家,不僅精通管理之道,也深谙科技創新的邏輯。

1977年,譚旭光進入濰柴,做了23年公司主要上司,正如譚旭光本人所說:“我的血裡流的是‘柴油’”,多年來,他一直要求企業走自主創新的路線,他是濰柴40多年改革發展的見證者、親曆者。

尤其是在釋出全球首款突破50%熱效率柴油機後,他表示,“濰柴産品在世界上超過了國際巨頭,可能沒人相信,我也不必再多說,但是我有技術超過你了,就是你學不走拿不走的,這樣,别人才能高看你一眼。”

時代企業家|省科技最高獎譚旭光:科技成果是通過鬥争取得的

成功的企業掌舵者都有這樣的特點:科技型的戰略管理者

無論是國際國内,成功的、可持續發展的企業掌舵者都有這樣的特點:科技型的戰略管理者。這在譚旭光身上同樣得以印證。他說,企業家應同時精通産品和管理,兩者的創新互為條件,“用通俗的話就是,産品是雪中送炭,管理是錦上添花。”重視産品則需要企業家深谙科技創新。

之是以有這樣的體會,與譚旭光數十年對行業、産業、企業的深耕與觀察有關。

“人記憶最深的就是青年時候的故事。”譚旭光回憶稱,1977年,他進入濰柴,做的第一份工作就是産品試驗員。這是一個有很高技術含量的崗位,現在都叫産品試驗工程師,那個時候沒有這個概念。

當時,譚旭光還參與了我國704坦克發動機研制項目小組。就是當年從珍寶島拖回來的那輛坦克,“我們國家把這個坦克發動機叫704項目,并且把發動機拉到了濰柴,由濰柴來研制。”

此時的譚旭光,就想做一名最優秀的八級工,那個時候八級工就是最高了。這也是他研發生涯的第一階段,對産品的十年認識。正是這十年的經曆,奠定了譚旭光而後二十三年在主要上司崗位上,始終以産品創新的主線推動着企業發展的邏輯。

後來,譚旭光被派到了外貿科,做産品出口,在這個崗位上他又幹了十年,“那時,我體會最深的是,我們的産品、服務不能适應國際市場的需要,還有我們的技術标準體系也都不适應。”

在這樣的情況下,譚旭光在印度尼西亞常駐了一年,“去國外市場深入研究我們的産品為什麼不行,怎麼能夠讓它行。”正是這樣,才得以讓濰柴的産品不斷改進、更新和突破。

當譚旭光擔任濰柴主要上司時,他上任開的“第一刀”就是整治産品品質,将100多台有瑕疵的發動機砸掉。他認為,産品出了問題,表面是品質問題,實際是技術問題,是系統和體系的問題。

他上任伊始,就寫下“使用者滿意是我們的宗旨”,後來又調整為“客戶滿意是我們的宗旨”,現在是濰柴的核心價值觀。

搞研發就要舍得投入,他要求研發部門大膽地花錢。“早前,我給錢他們花不了,因為他們不知道該怎麼花。那時候的研發隻是應用型開發,沒有走向原創。”近十年,濰柴的研發費用占到了年銷售收入的5%,其中研發費用的20%是基礎研究和前沿研究。

越刺激越有激情,科技成果是通過科技鬥争争取來的

濰柴之是以成為國内行業内的龍頭企業,與多年來譚旭光對科技創新的重視是分不開的,“隻有自己擁有核心技術,别人才會看得起我們。”他在多個場合都這樣說。這也是他多年企業經營的感悟之一。

他說,模仿别人,通過花錢引進别人的産品,即使照着圖紙設計,也設計不出好的産品。

1998年6月,譚旭光擔任濰坊柴油機廠廠長以後,經常出差到全世界考察,以了解濰柴與國際同行的差距。“我們跟自己比在進步,但是出去看到别人的産品對自己的刺激是巨大的。”

1999年,譚旭光一行到一家世界500強企業參觀,那時候濰柴還沒有現在這麼高的知名度、影響力,對方隻派了一名經理帶他們參觀。參觀的過程中,給他們看的都是這家企業即将淘汰的産品,那些先進的生産線都用篷布蓋着,這一點對譚旭光刺激巨大。

譚旭光有着鮮明的個人特色:越刺激越有激情。參觀回來後,他就開會要求,一定要走創新之路。到了2002年,在企業完全走出困境的時候,濰柴立即啟動了重型商用車發動機的研究。當時濰柴老一代斯太爾産品正處于供不應求階段,誰也不會想到,在那個時候,譚旭光和他的團隊大膽決策,立即啟動儲備新一代産品。

企業要走自己的路,但怎麼走呢?還需要别人扶一程,當時濰柴選擇了和世界一流的設計公司合作。

譚旭光對事關企業方向的戰略性問題,要始終抓到底,他認為戰略的東西必須得做對。

按照以往的合作模式,對方給企業設計一個産品,給企業圖紙,然後自己去生産。而譚旭光認為不行,要改變,按照當時的合同,對方給濰柴設計産品,濰柴派10名工程師參與。但後來譚旭光派了30個工程師,同時濰柴在那裡也建立了自己的研發中心。

此外,譚旭光還要求,必須全程參與正向開發的全流程,對方剛開始不同意,但是後來妥協了。“科技成果是通過科技鬥争一步步争取來的。”

值得一提的是,現在的國六發動機全部用的是高壓共軌電控技術。但在上世紀末,國際上基本采用的是單體泵和泵噴嘴。

燃油系統應該走一個什麼樣的技術路線?在全世界還在争吵的時候,濰柴團隊基于對燃油系統的了解,選擇了高壓共軌電控技術。

那個時候還處在國二排放階段,全是機械泵。但是到國三排放階段後,因為濰柴的前瞻決策,高壓共軌電控技術被普遍推廣使用。此時,全球行業也都開始用高壓共軌電控技術路線。濰柴的這一重要決策,解決了什麼問題呢?譚旭光表示,一是統一了我國重型高速發動機的技術路線,二是避免了我國行業走彎路。

“如果說,我對中國重型柴油機技術做出了些許科技貢獻,這一點功不可沒。”譚旭光表示。

科技革命時代,一批新企業将産生,也有企業被淘汰

2020年9月16日,世界内燃機發展迎來了曆史性新突破,濰柴釋出全球首款突破50%熱效率柴油機,這在國際上引發了廣泛關注。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獲悉,柴油機熱效率從26%到今天行業的平均水準——45%至47%,曆經了百年的漫長曆程;不斷革新技術、提升熱效率,是柴油機行業科技人員共同追求的目标。

“濰柴的目标是趕超國際巨頭,我有核心技術超過你了,而且學不走拿不走,這樣,别人才能高看你一眼。”譚旭光說道。

釋出全球首款突破50%熱效率商業化柴油機,濰柴在百年内燃機曆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譚旭光介紹:“我可以負責任地講,我們實作51%的熱效率不遠了,會在合适的時機對外釋出,我們的目标是要在“十四五”期間力争突破55%。”

值得一提的是,50%的熱效率前邊有一個定語,叫“本體機熱效率”,沒加外圍技術。濰柴的目标,還是希望能夠達到55%,并争取短時間内突破。

“碳達峰”“碳中和”是目前社會上最熱門的一個話題,這将給汽車産業帶來巨大影響。“如果現在還有人懷疑‘碳達峰’不需要新能源汽車的話,那這個企業一定會走向滅亡。”譚旭光說道。

譚旭光認為,将來,在乘用車和城市用的物流配送車領域,新能源動力會不斷普及,柴油車将被逐漸被淘汰。“但從山東開輛新能源乘用車到廣州去肯定是不可能,将來要面臨充電難的問題。同時,重型卡車将是各種形式的,比如說混合動力,比如說電動,比如說氫燃料。”這需要有一個過程,有一個技術成熟的過程,也有一個國家能源戰略重新布局的過程。

“在這個科技革命席卷而來的時代,一定會産生一批新的企業,也一定會淘汰一批企業,這是一定的。”譚旭光說道。

引才是投資而不是成本,隻要方向對,想怎麼花就怎麼花

高端制造業不僅要有先進的技術、先進的工具,還要有大量的基礎資料的積累,來實作跨越,是以,這需要企業要有持續研發的能力,還需要有“十年磨一劍”的精神。

譚旭光說,從開放角度、全球産業鍊一體化角度來看,內建創新是需要的,但企業還必須走自主開發的路線。他說,企業要圍繞自主開發的要求,部署産業鍊。“否則,你就要出去買别人的,你買别人的東西,大家都沒有的時候,别人要多少錢你得給多少錢。”

濰柴作為山東的龍頭企業,帶動了一大批産業鍊企業,在這個過程形成了協同研發,叫“全球鍊合創新”。

“當你有了先進技術,但沒有人給你工程化,也實作不了、達不到你的效果,我們還提出來産學研一體化搞創新。我們一台發動機3000多個零件,一輛車幾萬個零件,差一個零件也轉不起來。高端發動機就是差一個螺絲帽沒有,都裝不起來。”譚旭光說。

但是企業創新需要人才,需要投資。在譚旭光看來,一些企業都是将創新挂在嘴皮子上,說缺人才實際上是不舍得花錢。大家把引進人才當成一種成本,這是個理念問題。“引進人才是投資啊,投資是有回報的,而不是成本。”

關于這個問題,濰柴在近20年的發展中給予了很好的回答。

2005年濰柴引進第一個海歸博士,年薪18萬美元。看似簡單,但這種生态建設,是一件非常難的事,首先大家從理念上要形成共識——科技生态就是企業的生命線。

“我們的科技生态的建設,要讓那些想幹事、敢幹事的人,不受限制,培養創新‘瘋子’,才能創造出别人想象不到的,我們缺少的就是這種人,像喬布斯這樣的‘科技型’企業家。”譚旭光表示。

他說,作為企業一把手、主要負責人,是建設創新生态的核心人物,沒有定力沒有決心就幹不成。

不過,譚旭光還說道,在前沿技術領域“燒錢”是有邊界的、是有方向的,隻要在這個邊界和方向内,想怎麼燒就怎麼燒,但燒的過程一定燒出企業需要的東西來。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下傳“齊魯壹點”APP或搜尋微信小程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線上等你來報料!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