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时代企业家|省科技最高奖谭旭光:科技成果是通过斗争取得的

作者:齐鲁壹点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吴浩 张阿凤 王世宇

“只有自己拥有核心技术,别人才会看得起我们”­——这是山东重工集团董事长、潍柴集团董事长谭旭光多年掌舵大型国企的一贯理念。在发动机领域深耕多年的他,回忆40多年的潍柴生涯时,言语间透露着:自信、睿智、果敢。

获得2020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的谭旭光,被外界冠以“谭大胆”的称号,他不仅是卓越的管理者,也是杰出的科学家,不仅精通管理之道,也深谙科技创新的逻辑。

1977年,谭旭光进入潍柴,做了23年公司主要领导,正如谭旭光本人所说:“我的血里流的是‘柴油’”,多年来,他一直要求企业走自主创新的路线,他是潍柴40多年改革发展的见证者、亲历者。

尤其是在发布全球首款突破50%热效率柴油机后,他表示,“潍柴产品在世界上超过了国际巨头,可能没人相信,我也不必再多说,但是我有技术超过你了,就是你学不走拿不走的,这样,别人才能高看你一眼。”

时代企业家|省科技最高奖谭旭光:科技成果是通过斗争取得的

成功的企业掌舵者都有这样的特点:科技型的战略管理者

无论是国际国内,成功的、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掌舵者都有这样的特点:科技型的战略管理者。这在谭旭光身上同样得以印证。他说,企业家应同时精通产品和管理,两者的创新互为条件,“用通俗的话就是,产品是雪中送炭,管理是锦上添花。”重视产品则需要企业家深谙科技创新。

之所以有这样的体会,与谭旭光数十年对行业、产业、企业的深耕与观察有关。

“人记忆最深的就是青年时候的故事。”谭旭光回忆称,1977年,他进入潍柴,做的第一份工作就是产品试验员。这是一个有很高技术含量的岗位,现在都叫产品试验工程师,那个时候没有这个概念。

当时,谭旭光还参与了我国704坦克发动机研制项目小组。就是当年从珍宝岛拖回来的那辆坦克,“我们国家把这个坦克发动机叫704项目,并且把发动机拉到了潍柴,由潍柴来研制。”

此时的谭旭光,就想做一名最优秀的八级工,那个时候八级工就是最高了。这也是他研发生涯的第一阶段,对产品的十年认识。正是这十年的经历,奠定了谭旭光而后二十三年在主要领导岗位上,始终以产品创新的主线推动着企业发展的逻辑。

后来,谭旭光被派到了外贸科,做产品出口,在这个岗位上他又干了十年,“那时,我体会最深的是,我们的产品、服务不能适应国际市场的需要,还有我们的技术标准体系也都不适应。”

在这样的情况下,谭旭光在印度尼西亚常驻了一年,“去国外市场深入研究我们的产品为什么不行,怎么能够让它行。”正是这样,才得以让潍柴的产品不断改进、升级和突破。

当谭旭光担任潍柴主要领导时,他上任开的“第一刀”就是整治产品质量,将100多台有瑕疵的发动机砸掉。他认为,产品出了问题,表面是质量问题,实际是技术问题,是系统和体系的问题。

他上任伊始,就写下“用户满意是我们的宗旨”,后来又调整为“客户满意是我们的宗旨”,现在是潍柴的核心价值观。

搞研发就要舍得投入,他要求研发部门大胆地花钱。“早前,我给钱他们花不了,因为他们不知道该怎么花。那时候的研发只是应用型开发,没有走向原创。”近十年,潍柴的研发费用占到了年销售收入的5%,其中研发费用的20%是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

越刺激越有激情,科技成果是通过科技斗争争取来的

潍柴之所以成为国内行业内的龙头企业,与多年来谭旭光对科技创新的重视是分不开的,“只有自己拥有核心技术,别人才会看得起我们。”他在多个场合都这样说。这也是他多年企业经营的感悟之一。

他说,模仿别人,通过花钱引进别人的产品,即使照着图纸设计,也设计不出好的产品。

1998年6月,谭旭光担任潍坊柴油机厂厂长以后,经常出差到全世界考察,以了解潍柴与国际同行的差距。“我们跟自己比在进步,但是出去看到别人的产品对自己的刺激是巨大的。”

1999年,谭旭光一行到一家世界500强企业参观,那时候潍柴还没有现在这么高的知名度、影响力,对方只派了一名经理带他们参观。参观的过程中,给他们看的都是这家企业即将淘汰的产品,那些先进的生产线都用篷布盖着,这一点对谭旭光刺激巨大。

谭旭光有着鲜明的个人特色:越刺激越有激情。参观回来后,他就开会要求,一定要走创新之路。到了2002年,在企业完全走出困境的时候,潍柴立即启动了重型商用车发动机的研究。当时潍柴老一代斯太尔产品正处于供不应求阶段,谁也不会想到,在那个时候,谭旭光和他的团队大胆决策,立即启动储备新一代产品。

企业要走自己的路,但怎么走呢?还需要别人扶一程,当时潍柴选择了和世界一流的设计公司合作。

谭旭光对事关企业方向的战略性问题,要始终抓到底,他认为战略的东西必须得做对。

按照以往的合作模式,对方给企业设计一个产品,给企业图纸,然后自己去生产。而谭旭光认为不行,要改变,按照当时的合同,对方给潍柴设计产品,潍柴派10名工程师参与。但后来谭旭光派了30个工程师,同时潍柴在那里也建立了自己的研发中心。

此外,谭旭光还要求,必须全程参与正向开发的全流程,对方刚开始不同意,但是后来妥协了。“科技成果是通过科技斗争一步步争取来的。”

值得一提的是,现在的国六发动机全部用的是高压共轨电控技术。但在上世纪末,国际上基本采用的是单体泵和泵喷嘴。

燃油系统应该走一个什么样的技术路线?在全世界还在争吵的时候,潍柴团队基于对燃油系统的理解,选择了高压共轨电控技术。

那个时候还处在国二排放阶段,全是机械泵。但是到国三排放阶段后,因为潍柴的前瞻决策,高压共轨电控技术被普遍推广使用。此时,全球行业也都开始用高压共轨电控技术路线。潍柴的这一重要决策,解决了什么问题呢?谭旭光表示,一是统一了我国重型高速发动机的技术路线,二是避免了我国行业走弯路。

“如果说,我对中国重型柴油机技术做出了些许科技贡献,这一点功不可没。”谭旭光表示。

科技革命时代,一批新企业将产生,也有企业被淘汰

2020年9月16日,世界内燃机发展迎来了历史性新突破,潍柴发布全球首款突破50%热效率柴油机,这在国际上引发了广泛关注。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获悉,柴油机热效率从26%到今天行业的平均水平——45%至47%,历经了百年的漫长历程;不断革新技术、提升热效率,是柴油机行业科技人员共同追求的目标。

“潍柴的目标是赶超国际巨头,我有核心技术超过你了,而且学不走拿不走,这样,别人才能高看你一眼。”谭旭光说道。

发布全球首款突破50%热效率商业化柴油机,潍柴在百年内燃机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谭旭光介绍:“我可以负责任地讲,我们实现51%的热效率不远了,会在合适的时机对外发布,我们的目标是要在“十四五”期间力争突破55%。”

值得一提的是,50%的热效率前边有一个定语,叫“本体机热效率”,没加外围技术。潍柴的目标,还是希望能够达到55%,并争取短时间内突破。

“碳达峰”“碳中和”是当前社会上最热门的一个话题,这将给汽车产业带来巨大影响。“如果现在还有人怀疑‘碳达峰’不需要新能源汽车的话,那这个企业一定会走向灭亡。”谭旭光说道。

谭旭光认为,将来,在乘用车和城市用的物流配送车领域,新能源动力会不断普及,柴油车将被逐步被淘汰。“但从山东开辆新能源乘用车到广州去肯定是不可能,将来要面临充电难的问题。同时,重型卡车将是各种形式的,比如说混合动力,比如说电动,比如说氢燃料。”这需要有一个过程,有一个技术成熟的过程,也有一个国家能源战略重新布局的过程。

“在这个科技革命席卷而来的时代,一定会产生一批新的企业,也一定会淘汰一批企业,这是一定的。”谭旭光说道。

引才是投资而不是成本,只要方向对,想怎么花就怎么花

高端制造业不仅要有先进的技术、先进的工具,还要有大量的基础数据的积累,来实现跨越,因此,这需要企业要有持续研发的能力,还需要有“十年磨一剑”的精神。

谭旭光说,从开放角度、全球产业链一体化角度来看,集成创新是需要的,但企业还必须走自主开发的路线。他说,企业要围绕自主开发的要求,部署产业链。“否则,你就要出去买别人的,你买别人的东西,大家都没有的时候,别人要多少钱你得给多少钱。”

潍柴作为山东的龙头企业,带动了一大批产业链企业,在这个过程形成了协同研发,叫“全球链合创新”。

“当你有了先进技术,但没有人给你工程化,也实现不了、达不到你的效果,我们还提出来产学研一体化搞创新。我们一台发动机3000多个零件,一辆车几万个零件,差一个零件也转不起来。高端发动机就是差一个螺丝帽没有,都装不起来。”谭旭光说。

但是企业创新需要人才,需要投资。在谭旭光看来,一些企业都是将创新挂在嘴皮子上,说缺人才实际上是不舍得花钱。大家把引进人才当成一种成本,这是个理念问题。“引进人才是投资啊,投资是有回报的,而不是成本。”

关于这个问题,潍柴在近20年的发展中给予了很好的回答。

2005年潍柴引进第一个海归博士,年薪18万美元。看似简单,但这种生态建设,是一件非常难的事,首先大家从理念上要形成共识——科技生态就是企业的生命线。

“我们的科技生态的建设,要让那些想干事、敢干事的人,不受约束,培养创新‘疯子’,才能创造出别人想象不到的,我们缺少的就是这种人,像乔布斯这样的‘科技型’企业家。”谭旭光表示。

他说,作为企业一把手、主要负责人,是建设创新生态的核心人物,没有定力没有决心就干不成。

不过,谭旭光还说道,在前沿技术领域“烧钱”是有边界的、是有方向的,只要在这个边界和方向内,想怎么烧就怎么烧,但烧的过程一定烧出企业需要的东西来。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