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兩彈一星”元勳:朱光亞,遙遠蒼穹,他是最亮的星

來源:中國之聲國防時空·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出品 作者:王銳濤

“弘揚民族精神、奮鬥精神”《名家談軍事》系列節目,今天請聽《“兩彈一星”元勳》第七篇,朱光亞:遙遠蒼穹,最亮的星。

主講人:董儲存 采制:王銳濤

著名核實體學家、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朱光亞是中國核科學事業的主要開拓者之一,也是中國工程科學界支柱性的科學家, “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他參與組織上司了我國原子彈、氫彈的研制及曆次核試驗,參與組織上司了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的制訂與實施、國防科技與武器發展戰略研究等工作,為中國核武器事業和國防科技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講到朱光亞,我們從哪裡說起呢?還是從抗日戰争勝利說起。也就在抗日戰争勝利後不久,我國的實體學家吳大猷,化學家曾昭掄,數學家華羅庚,商議赴美國考察,主要目的是什麼呢?是要學習原子彈的相關技術。就在這次考察中,非常年輕的學者朱光亞和李政道都被吳大猷這位科學家選中,跟他們一起同行。

1946年9月,朱光亞進入了密西根大學,一邊作為吳大猷的助手做實體課題,一邊攻讀博士學位,學習實驗核實體,這也是與原子彈之夢最接近的一個可以研究的領域。這期間他連續四年獲得了全額獎學金,各科成績都是A,在學校教授誇獎他,說他的考卷非常工整,看起來是一種享受。

1947年初,他在世界著名的實體學期刊《實體評論》上連續發表了英語論文,核實體新興科學的前沿從這時候開始有了中國人的名字。1949年秋天,朱光亞通過了博士學位論文的答辯,這一年他才25歲。

新中國成立了,消息傳到美國,當時旅美的留學生都非常歡欣鼓舞。1949年的年底前,朱光亞和很多進步同學一起組織了中國留學生座談會。在會上朱光亞給大家介紹了國内當時的一些情況,鼓勵同學們一塊回去,大家組織起來回國。朱光亞牽頭組織起草了那封非常著名的信——《給留美同學的一封公開信》,并且送到美國各地的留學生當中去傳閱。到1950年年初,已經有52個決定回國的留學生在這上面簽上自己的名字。我們今天看到,在那已經發黃了的報紙上還留着這一封信,信上說:“同學們,祖國在向我們召喚,四萬萬五千萬的父老兄弟在向我們召喚,五千年的光輝在向我們召喚,我們中國要出頭的,我們的民族再也不是一個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們已經站起來了,回去吧,趕快回去吧!。”

1950年2月,朱光亞毅然放棄國外的優厚待遇,踏上了歸國的輪船,成為當時第一批回國參與新中國建設的海外遊子。回國前,朱光亞在旅美留學生中發表的公開信引起了強烈反響,一大批優秀青年學者受到感召也陸續回國。

1950年,他回到祖國大地上僅僅四天,25歲的朱光亞就站在了北京大學實體系的講台上,他是當時北大最年輕的教授,主講的是光學和普通實體。這個期間,商務印書館出版了他的專著《原子能和原子彈》,這也可以說是中國當時系統論述核武器的學術著作。

在繁重的教學任務當中,這個年輕人沒有忘記自己的原子彈之夢。北韓戰争再一次提醒了他。1952年的時候,他被選為闆門店談判的翻譯,親眼看到在談判桌上美方代表的那種蠻橫和嚣張。當時雖然在正常戰場上已經打不下去了,他要開始和我們談,但是因為他手裡有核武器,代表的那種強硬态度實在讓我們難以容忍。

朱光亞深深地知道,我們這個年輕的共和國要想不受人欺負,必須擁有強大的現代國防。中蘇關系一惡化,中國這個時候隻有自己動手,從頭做起,在這樣的背景下,當時核實體研究所急需一位負責原子彈産品的科學技術的上司人。這一年朱光亞35歲,他義無反顧地挑起了這副擔子。我們前面說到的王淦昌也好,彭桓武也好,郭永懷也好,程開甲也好,這些當時已經很有名望的科學家,都是在朱光亞的建議下加入到我們核武器發展的年輕的黃金團隊中。

接下來的日子裡,我們現在在檔案館能夠看到,朱光亞親手起草的被譽為原子彈發展的兩個綱領性檔案,上面有毛澤東主席作出的重要批示,那遒勁有力的大字隻有四個,“很好,照辦”。克服了多少困難,沖破了多少封鎖,我們這裡不去說它。1964年10月16号,我們爆炸第一顆原子彈的時候,朱光亞正在從原子彈試驗場往回撤的汽車上,當他看到騰空而起的蘑菇雲,朱光亞第一次潸然淚下。當天晚上,從來很少說話也很少喝酒的他,在這一次慶功宴上喝得酩酊大醉,這是他一生當中唯一的一次醉酒。

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後,朱光亞緊接着主持了機載核航彈、飛彈運載核彈頭的爆炸試驗,以及氫彈研制和爆炸工作,成功實作了我國核武器研制的“三級跳”計劃。此後幾十年間,朱光亞參與組織上司了秦山核電站籌建、放射性同位素應用開發研究,在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國防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等領域做出了重大貢獻。

我們這裡還要講大家鮮為人知的一段故事。1983年元旦剛過,蘇聯的塔斯社就發了一個公告,說蘇聯在軌運作的一個核動力偵察衛星失控了,很快要落下來,落到什麼地方現在不知道。這個消息出來以後,在世界上引起軒然大波,大家都知道它是一個核動力的衛星,這個衛星如果掉到誰的土地上,哪個國家都會遭遇一種核危機。這時候我們的中央上司馬上組織力量跟蹤,并責成國防科工委負責這個事情。國防科工委接到指令以後,就成立了朱光亞負主要責任的上司小組,我們中國的第一場驚心動魄的核危機阻擊戰開始了。

當時朱光亞馬上召集我們國防科工委的所有的系統,要把它找着,我們要做出應對來。在觀測過程當中,朱光亞坐在指揮中心,每天在那個地方堅持着一分一秒都不敢離開。終于我們的衛星監測中心已經找到了資料,跟蹤上了已經解體為兩塊的衛星。在緊張的觀測當中做好了一切應對的準備,當最後一個晚上,朱光亞在那個地方看到一個消息,測出來這衛星的兩塊,一塊可能降落在印度洋,一塊降落在大西洋。這時候朱光亞才點燃了一顆煙。

大家都知道,我們中國後來有核電站的建設,比如秦山核電站等等,同位素的應用等項目的研究計劃,都是朱光亞組織實施的。同時國家的863計劃它的制定和實施,還有中國工程院的籌建工作,都是朱光亞同志一手辦的。到1994年的時候,他全票當選為中國的工程院首任院長。

2011年,他當選為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之一,頒獎詞是這麼說的:“人生為一件大事來,他一生就做了一件事,但卻是新中國血脈中激烈奔湧的最雄壯的力量,細推實體即是樂,不用浮名伴此生,遙遠蒼穹他是最亮的星。”一生隻做一件事,這句話原創是誰?正是朱光亞。他說:“我這一輩子主要就做了這一件事,搞中國的核武器。”就這樣一件事,我們現在可以說,這是驚天動地的一件事,改變世界的一件事,也是我們中國人挺直脊梁的一件事。

(中國之聲國防時空·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出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