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有些IP會随時間褪色,但《哈利波特》除外

文 | 顧韓

有些IP會随時間而褪色,有些IP則越老越香。90年代末誕生、入華20餘年的哈利波特最近以傲人戰績證明了,自己絕對屬于後面那種:

《哈利波特與魔法石》4K修複版疫情後内地重映,票房不到2天即破億,8天破2億;手遊《哈利波特:魔法覺醒》全網預約量超1000萬、上線首日下載下傳量超500萬,在多個應用商店登頂第一,前後有十餘條相關話題等上熱搜;擁有HP主題園區的北京環球影城,開園日門票于1分鐘内被搶光,之後或紅或黑、在輿論場上持續占有一席之地。

粉絲為情懷買單的熱情高得吓人,不過有一說一,如果這份熱情是沉睡十餘年後被緊急喚醒,顯然并不能達成此番盛況。

有些IP會随時間褪色,但《哈利波特》除外

在近期的“文藝複興”之前,在小說與電影均完結之後,在外傳《神奇動物在哪裡》系列的空檔之間,它始終以這樣那樣的方式保持着活躍,凝聚老粉,吸引新人。這一點至關重要,更是十分難得。

陪伴不容易

有些IP會随時間褪色,但《哈利波特》除外

事實上,除了《哈利波特與魔法石》在影院複工後進行了重映,今年上半年,《指環王》系列也久違地再次登上内地院線。然而,擱以往電影節展映必一票難求的三部曲,最終分别僅獲得六千萬、五千萬與三千多萬票房。

要算起來,兩部作品類型近似,拍攝制作的年代差不多,技術與藝術也沒有明顯的高下之分。非要說的話,那也得是累計拿下17座奧斯卡獎的《指環王》系列高一些。可見票房的差距,不在影片本身。

一個可能性是,兩個IP對閱聽人的意義不同。指環王可能是許多人的史詩啟蒙,初見驚豔,耳目一新。哈利波特則是很多今天的年輕人成長過程中的陪伴,情感上更加親近,也就更容易令人心軟口袋松。

陪伴一代人長大,說起來簡單,真正實作卻并不容易。與指環王對比着看,更能看出哈利波特的某些“因緣際會”。

《指環王》系列由托爾金創作,講述了中土世界第三紀元末年魔戒聖戰時期,各種族人民為追求自由而聯合起來,反抗黑暗魔君索倫的故事。《哈利波特》系列由J·K·羅琳創作,講述“大難不死的男孩”哈利波特在霍格沃茨魔法學校學習與冒險的一系列故事。

一個是嚴肅史詩,一個是兒童文學,一個是現代名著,一個是當代暢銷書。不同的定位與地位導緻了不同的結果。

《哈利波特》的設定是将魔法世界“嵌入”現實中的現代社會,相比與西方文化曆史有深度聯結、設定又完全架空的《指環王》,閱讀與接受的門檻都要更低一些,吸粉可以從娃娃抓起。

更具體一些,《指環王》的主角是在艱難的護戒之旅中迅速成長。《哈利波特》則是從主角的11歲寫到17歲,涵蓋了從家庭到學校、從童年到青春期,以及最終離開有大人庇護的象牙塔的成長各階段,天然給讀者提供的就是與人物一同長大的體驗。

有些IP會随時間褪色,但《哈利波特》除外

論體量,《指環王》小說共3部,前傳《霍比特人》1部,均成書于上個世紀四五十年代,1998年首次在中國翻譯出版。《哈利波特》小說共7部,1997-2007年間出版,2000年引進中國,從2003年的第五部起,譯作與原版的時間差就縮短到了三個月左右。

而改編影視方面,《指環王》正傳與前傳各拍攝了三部曲,分别于2001-2003年、2012-2014年上映。《哈利波特》正傳影版共8部,于2001-2011年間陸續上映,外傳《神奇動物在哪裡》2016年起推出,預計共5部,已問世的有2部。

不難看出,哈利波特有的不僅是量與節奏的優勢。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其小說與電影的野心都不止于本土,而是銷往海外,全球造勢。作者一邊寫,電影一邊出,海外粉絲也能緊張刺激地“追更”,這是陪伴感的一個重要來源。

有些IP會随時間褪色,但《哈利波特》除外

當年《哈利波特》暢銷,搶跑的盜版、蹭IP的山寨版一度十分猖獗

開發為IP加分

有些IP會随時間褪色,但《哈利波特》除外

當然,哈利波特的故事之是以能夠寥寥幾年便講到全球,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其成功的IP開發,尤其是系列電影。

2021年3月5日,WikiMili根據上市公司财務資料、全球第三方權威資料統計平台等,彙總得出了全球最賺錢的50個IP,哈利波特位列第十位。在約322億的IP總收入中,票房收益占首位(91.94億),其次是衍生品銷售(73.43億),圖書銷售僅占第三位(77.43億)。

那麼,影視改編是如何為哈利波特IP加分的?

一是起步夠早。1999年,走出出版低谷期不久的羅琳便将系列前四部的影視改編權出售給了時代華納。2001年,首部電影《魔法石》上映。而此時小說剛出到第四部,恰好是整個故事的中間轉折點,是不錯的入坑契機。

有些IP會随時間褪色,但《哈利波特》除外

霍格沃茨首次出現的這一幕,被itv紀錄片《哈利波特系列的50個精彩瞬間》評為首位

二是唯一性。二十多年來,哈利波特的真人影視有且僅有華納版,避免了版權混亂、互相拆台所造成的IP價值損耗(此處拉踩國内的鬼吹燈與盜墓筆記系列)。期間幕後主創多有更換,但演員則基本不變,友善粉絲代入。

三是作者參與。羅琳在出售版權時保留了一定的權利。比方說,全英班底就是出于羅琳本人的要求。斯内普教授的扮演者艾倫裡克曼在訪談中也提到過,自己剛接拍影片時小說剛出了三四部,是羅琳給他“透露了一丁點”,幫助他更好地塑造角色。

不過,作者參與也要适度,後面由羅琳親擔編劇的《神奇動物》系列便出現了翻車的情況。

四是制作精良。演員方面,一群戲骨為表演經驗欠缺的小演員保駕護航。很多演員沒有因為是IP改編就放低自我标準,而是在自家小輩的驅使或崇拜下,演個戲份寥寥的綠葉也樂樂呵呵。另一方面,英國有着深厚的戲劇傳統,好演員多經受過舞台磨練,從台詞到形體都“中二”得恰到好處,能夠帶動觀衆入戲。

有些IP會随時間褪色,但《哈利波特》除外

拉爾夫費因斯的伏地魔殘忍優雅不失喜感(劃掉),留下了不少名場面

其次,“細節控”劇組把魔法世界做出了實感。大到霍格沃茨、對角巷等重點場景,小到巧克力蛙、黃油啤酒等書中屢屢cue到的美食都悉數還原。第六部開頭主角團逛韋斯萊雙胞胎所開的魔法商店的情節,最終呈現在電影中僅有幾分鐘,劇組也精心設計了商品包裝,将貨架塞得滿滿當當。

不得不說,正是電影版的精心設計與強勢“帶貨”,令書中許多事物,如魔杖、飛天掃帚、四學院校服等擁有了具體且公認的三次元形象,也就為服飾、玩具等衍生品的開發銷售打下了十分堅實的基礎。

書改劇難免留下遺憾,哈利波特也不例外。不過總體來說,該系列還是以先發優勢與較高的完成度成為了同類影片中的經典,經受住了時間考驗,能夠起到不斷拉新人入坑的效果。

更重要的是,電影對人物、對魔法世界的呈現得到了粉絲認可。粉絲願意通過重溫電影、打卡取景地、cosplay、收藏周邊、同人二創等方式維系對作品的情感。

演員們或多或少也得到了書粉的移情,許多HP卡司時常在社交媒體、線下漫展或者其他相關場合營業。丹尼爾等核心主演更别提,不管本人是否情願,在大衆的熱情玩梗下,依然是HP系列一塊行走的招牌。

有些IP會随時間褪色,但《哈利波特》除外

中二有理

有些IP會随時間褪色,但《哈利波特》除外

如今回頭看去,哈利波特IP趕上了不少世紀之初的機遇。比方說,當時中國電影剛剛迎來市場化,漫威系列尚未到來,本土大片還在摸索生長,《哈利波特》八部電影均打入了上映當年的内地票房前十。

再比如,彼時網際網路也開始普及,早期比較有代表性的哈迷論壇“活力吧”在2003-2007年間日均通路量上千。百度貼吧的鼎盛時期,哈利波特相關的許多大小貼吧也都人丁興旺。

網絡社群提供了一個交流讨論、翻譯搬運、同人創作的平台,而這種深度參與也将零散的讀者、觀衆聚集起來,轉化成了有黏性的粉絲群體。即便論壇衰敗之後,粉絲文化依然在其他新産品中延續。當年的活力吧使用者“哈迷瘋子”如今是微網誌上擁有五百萬粉絲的大V,持續分享着哈利波特演員、衍生系列的資訊。

當然,歸根結底,哈利波特IP之是以能夠延續多年、吸金無數,關鍵還是在于羅琳創造了一套足夠完整與詳細的世界觀,人物衆多,地圖廣闊。正傳是被光照亮的部分,但除此之外,陰影中還有龐大的空間有待探索。

在此基礎上,羅琳本人推出了舞台劇《被詛咒的孩子》(後代的故事)與衍生電影《神奇動物在哪裡》(前代的故事),網友的同人創作更是五花八門、腦洞大開。

有些IP會随時間褪色,但《哈利波特》除外

你可曾聽說過“伏黛”CP

更重要的是,這套世界觀并不依賴主角與主線故事而存在,僅僅是跟風的話,門檻其實并不高。沒啃完超長原作,完全不妨礙你穿上巫師袍或者聯名服飾拍張美照。近期手遊與環球影城的火爆,很大程度上就是“同樂樂”的結果。很多路人入坑,看中的是《魔法覺醒》的美術風格或者學院設定,甚至有人在遊戲中與現實中的前舍友、老同學再續前緣。

用北京大學中文系博士、首都師範大學講師林品的話說,“羅琳的文字在現實化與奇幻化之間保持了一種微妙的張力”。魔法世界是神秘的,校園生活卻是多數人都經曆過的,兩方面效果的微妙疊加“讓霍格沃茨對一代又一代的讀者構成了持久的吸引與召喚”。

有些IP會随時間褪色,但《哈利波特》除外

世紀初的黃金歲月很快便過去了,社會快速變遷,生活壓力重重,90後不想長大、整日懷舊;00後戲瘾上頭、熱衷cos,都早已不是什麼秘密,而是被廣為利用的财富密碼。

而對于上下幾代人來說,哈利波特IP都提供了一個隔絕于現實的異世界,是以核心粉絲會對手遊中索命咒的濫用如此憤慨。而這同時也說明了,隻要中二情結不滅,魔法世界便會在人們的期待中長保鮮活生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