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讀《親愛的安德烈》之教育所感

首先,先做一個《親愛的安德烈》簡介

《親愛的安德烈》是當代作家龍應台和其子安德烈用三年時間互通書信的結集,在信中龍應台和兒子交流内容很廣泛,有音樂、電影、民主、權利、德國教育制度、東西方文化碰撞等,安德烈“有三分玩世不恭,二分黑色幽默,五分認真”;龍應台則“有八分認真,二分知性懷疑”。安德烈對龍應台“嘲笑有加”;龍應台對安德烈“認真研究。---截取百度百科

第一次讀龍應台的書是剛工作的時候,應該是八年前了,那會看《親愛的安德烈》,隻看做是一篇篇好玩的文章,并未深入了解過其背景、書信中深層次的東西,懵懂青澀,隻略懂了皮毛。可能那會的年齡跟書信中的安德烈差不多,很多想法更接近于安德烈,想着,書中的媽媽和自己的媽媽真是天差萬别。讀随着年齡的增長,尤其是當了媽媽以後,再次讀《親愛的安德烈》之後,發現了很多以前沒有發現的内容。

“我也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将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力,選擇有時間,有意義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這是龍應台寫給安德烈的一段話,寫的真好。當下,很多父母都進入了一個看似民主,實則綁架的一種家庭教育模式。他們希望孩子優秀,不是考慮孩子需要什麼,更多考慮的是他們的理想是不是能在孩子身上實作,他們的面子是不是可以通過孩子的成績展現出來。這段時間特别火的一部電視劇《小歡喜》,其中宋倩的教育觀,個人認為就是一種道德綁架。用一種監視的教育方式,來監視孩子的一舉一動,壓的孩子喘不過氣來,導緻期中考試成績下滑,不考慮孩子的喜好,隻是一味的追求清華等高校。這幾天有個新聞,說的是聯考160分,家長辦規模宏大的升學宴,引來圍觀群衆的吐槽的一件事情。确實,對于聯考160分,是很低的一個分數,放在絕大數的家庭,很多家長都會覺得丢人,絕不會辦升學宴,而且一定不會大型操辦。反觀這位孩子的家長,不僅辦了升學宴,而且是規模很大的一場。網友說什麼的都有,但是有沒有一種網友是這麼想的呢:升學宴,是為了慶祝孩子從一個懵懂的年紀走向了一個成熟的年紀,是為了告訴大家,我家有女(子)初長成,我家孩子雖然分數不高,但是那是代表過去,未來,我們依然會很好。就像方一凡所說:爸媽,我不是一個壞孩子,我隻是一個學習不好的孩子。不能因為成績的好壞就去判斷一個孩子的好壞。

《親愛的安德烈》母親更多的是考慮孩子的身心是否健康、人際關系是否和諧,相對弱化了對成績的要求。這對于我們絕大多數的家長來說,是很難做到的。是以我想說的是,孩子,是一個人,不能一味的追求成績,而忽視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出現的點點滴滴。育人先育材再育才。品德教育更重要于成績教育。就像這段時間香港暴亂,沖在前面的大多數是有知識的青年人,知識是有了,但是道德、法制、國家觀念似乎少了點。

德育為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