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家豬約為9.65億頭。其中,中國境内的家豬為4.76億頭,占總數百分之49%,為全世界第一;第二名則為美國,為6.49千萬隻。
但是現在中國絕大部分飼養都是白豬。白豬是外國引進的。罕有土生土長的中國本土豬。

在養殖場内的豬
在中國土生土長的豬是黑豬,黑豬是指膚色為黑色的豬。
野豬首先在中國被馴化,中國養豬的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早、中期。先秦時期 據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記載,商、周時代已有豬的舍飼。中國上世紀50年代之前的豬全是傳統的土黑豬。嚴格意義上黑豬并非是一個豬種,它是有着黑色毛色豬種的統稱呼。目前,全世界範圍有超過400個豬種。其中,中國擁有地方豬品種64個,為各國之首。
黑豬
但因生長期慢,體重偏低,一年生黑豬僅150斤。國外的有些品種白豬,3-4個月便可出欄,而黑豬的生長周期有12個月,是普通白豬的三四倍。中國人民旺盛的豬肉需求亟待滿足。另外,黑豬吃的多,長的少,料肉比太低,而我國雖然地大物博,但是人口多,人均資源占有量低,豬肉消耗總量高,料肉比高的豬肉才符合中國國情,是以,瘦肉型豬在中國大行其道。
菜市場内的豬肉絕大部分都是白豬
1964年我國首先從瑞典引入長白豬。以後,又陸續從瑞典、英國、法國、日本等國引入。在中國開創中國引入商品豬的時代。
1972年,“全國豬育種科研協作組”成立,專家提出了一個“三化”的概念,也就是“公豬外來化、母豬本地化、商品豬雜交化”。在本着加強地方品種選育、積極培育新豬種的方針,1980年又從丹麥引進長白豬300餘頭。
長白豬
1981-1982年從英國引進大約克豬,因其體格大、生長快。分别飼養于湖北的黃陂外貿良種場、長流種豬場、上海的航頭外貿良種場。 這批豬的最大特點是生長快、後軀發達、瘦肉率高,瘦肉率可達64%以上,在國内掀起了英系大白豬熱。1996 年北京養豬育種中心從英國引進了父系大白豬,其體重30~100千克時的日增重達1195克,飼料增重比2.03∶1,瘦肉率64.5%。順義小店良種場1996年10月引進了英系母系大白豬,産仔數平均11.6頭,日增重860克,飼料增重比2.6∶1。飼養加系大白豬較早的豬場有江西省東鄉種豬場、天津武清原種豬場、河北玉田種豬場、 浙江金華種豬場、四川綿陽市種豬場。江西種豬場1996 年又引進了新加系大白豬;遼甯阜新市畜牧局種豬場于1998年也引進了加系大白豬。1996 年天津武清原種豬場引進了丹麥系大白豬,平均日增重880克、飼料增重比2.4∶1、瘦肉率64%;沈陽馬三家機械化養豬試驗場、廣東白石豬場分别于1997年和1998年引進了丹系大白豬。
大約克豬
1982-1983從美國引進杜洛克豬肉,洛克豬肉被毛棕紅,色澤深淺不一,兩耳中等大,略向上傾,四肢粗壯結實,後軀肌肉豐滿,抗逆性較強,胴體瘦肉率高,肉質良好, 在雜交生産中一般用作終端父本。胴體瘦肉率為61~64%,日增重750克左右。
根據引進的白豬,一批新品種白豬被培育出來,主要有哈白豬、上海白豬、北京黑豬、新金豬等。
改進的白豬
伴随着新豬種的誕生,一些地區還推廣了豬人工授精技術,以及嘗試生産、銷售配合飼料。
黑豬展覽
幾個階段後中國的豬養殖便徹底進入商品量化的瘦豬肉生産時代。是以在80年代後土黑豬徹底變白,是以在上世紀末西方白豬大舉進入中國後,有的品種甚至到了瀕臨滅絕的地步。徒河黑豬是當代罕有的保護性種群。
徒河黑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