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最後的蜂蜜獵人”:迫于生計,他們每天遊走在生與死的邊緣

蜂蜜,很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種食物。除了那難以抗拒的甜美外,其豐富的營養也是受青睐的原因。當然,蜂蜜和諸如燕窩等也是分很多種等級,越高的等級,意味着各方面更優越,也意味着得到的過程,也更艱難。

在尼泊爾,有一個被稱為“蜂蜜獵人”的職業,顧名思義這個職業就是以蜂蜜為收入來源。隻不過,他們是用生命來換取這與别不同的蜂蜜。

“最後的蜂蜜獵人”:迫于生計,他們每天遊走在生與死的邊緣

這一片片月牙狀,懸挂在牆壁上的,正是那美味蜂蜜的源地,蜂巢。隻不過采集這樣的蜂蜜,要面對幾樣挑戰,每一個挑戰随時都可能奪取鮮活的生命。

第一個就是守護着這些蜂蜜的蜜蜂,喜馬拉雅巨蜂。這種蜜蜂在體型上比其他蜜蜂更大,有着世界最大型蜜蜂之一的稱号。

不但如此,蜂針針刺的同時蜜蜂會從中注射一種液體,其中所含的化學成分對于被針蜇的生物會産生局部或全身反應,巨峰的針刺帶來的痛楚和反應也更劇烈。

“最後的蜂蜜獵人”:迫于生計,他們每天遊走在生與死的邊緣

(喜馬拉雅巨峰和其他蜂的對比)

第二個挑戰,就是喜馬拉雅巨峰的蜂巢所在位置。為了躲避外在威脅的因素,同時得到更長時間日光的照射,蜂巢所在的位置都在人迹罕至,高聳且險峻的懸崖上,平均高度高達100英尺(30米)。

是以要到達這樣的高度并非容易之事,尤其是在這樣的深山裡,面對這樣原生态的險峻之地。隻是要前往目的地就需要攀山越嶺,湍急的河流也隻能使用在樹林裡砍下來的厚實的竹作為臨時搭建的橋梁通過。

“最後的蜂蜜獵人”:迫于生計,他們每天遊走在生與死的邊緣

怎麼樣到達幾十米的高空?在缺乏各種現代化裝置的這些村莊裡,可以運用的,就是在周圍生長的各種植物。

“蜂蜜獵人”的一次作業并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多人團隊多年來緊密合作的成果。每一次的采集蜂蜜從道具的準備到進行都必須嚴謹。

為了到達蜂巢所在地方,隻能使用經由竹等各種植物制作而成的繩梯從蜂巢所在的懸崖頂部往地面放下,然後多人在頂端進行固定和確定繩梯的安全。

“最後的蜂蜜獵人”:迫于生計,他們每天遊走在生與死的邊緣

(重達數十斤的繩梯)

在采集蜂蜜之前,有兩個步驟是一定要做的。第一個就是祭祀,祈求這一趟采集之旅能夠順利,安全。

“最後的蜂蜜獵人”:迫于生計,他們每天遊走在生與死的邊緣

(祭祀的畫面)

第二個就是将收拾回來的麥稈,雜草,樹葉等捆綁在一起點燃産生濃煙。有時候在地面上的人也會點燃這些東西,令整個環境充滿濃煙。

其一是“蜂蜜獵人”用以驅趕圍繞着蜂巢的蜜蜂,讓采集的過程更順利。其二是在濃煙的掩護下,能夠讓蜜蜂混淆,減少蜜蜂為守護蜂巢而進攻自己的次數。即使如此,每一次的采集,被巨蜂針刺的次數平均高達20至40次。

“最後的蜂蜜獵人”:迫于生計,他們每天遊走在生與死的邊緣

“蜂蜜獵人”通過繩梯攀爬到蜂巢同等的高度,然後使用兩種特制的工具進行蜂蜜的收集。第一個是頂端帶有切割道具的長竹竿,用于切割蜂巢。

第二個是捆綁着的竹簍,并且有一條繩索由頂部的成員牽引着,用以放置割下來的蜂巢。

“最後的蜂蜜獵人”:迫于生計,他們每天遊走在生與死的邊緣

沒有任何的安全措施,“蜂蜜獵人”隻能依靠自己的身體緊緊地抓着繩梯,在此過程中還需要忍受巨蜂針刺的痛感,濃煙,維持作業的精準度,任何一個失誤都可能從繩梯上掉下去。而一趟采集,往往維持幾個小時的時間。

“最後的蜂蜜獵人”:迫于生計,他們每天遊走在生與死的邊緣

(從高空往下望的視角)

這些年來已經不少人因為這一職業而丢了生命,是以這裡的蜂蜜,是用生命換取而來的。而驅使這一切的,是金錢,是生活。

由于這裡地勢的原因,是以很多莊稼都難以耕種,加上地處偏僻,是以諸如鹽,油等很多人日常生活裡輕松得到的東西,在這裡都難以擷取。

“最後的蜂蜜獵人”:迫于生計,他們每天遊走在生與死的邊緣

他們隻能通過這比外面市價更高,也更為搶手的蜂蜜得到更高的收入,維持家庭支出。

“最後的蜂蜜獵人”:迫于生計,他們每天遊走在生與死的邊緣

不過現在“蜂蜜獵人”已經面臨着沒落,第一個原因是随着網絡的發達,新一輩的孩子已經開始接觸網絡世界,他們通過将這一切分享到世界各地,發生在自己身邊再平常不過的事情,卻是我們不敢想象的。

他們發現通過網絡能夠見識到外面的世界,能夠通過更好更快的途徑賺錢,而不是将自己懸挂在幾十米的高空,随時一命嗚呼。

“最後的蜂蜜獵人”:迫于生計,他們每天遊走在生與死的邊緣

第二個原因是,“蜂蜜獵人”自身也不希望自己的子女繼承這個職業。正如一直居住在庫隆村的毛利,從15歲跟着父親輔助了一次蜂蜜采集之後,他也跟随父親走上了同樣的道路。

“最後的蜂蜜獵人”:迫于生計,他們每天遊走在生與死的邊緣

(毛利在采集蜂蜜)

下面是幾十甚至上百米的高度,難以看清的土地,上面是瘋狂攻擊的蜜蜂,毛利所處的位置,則是一家大小的頂梁柱。

“最後的蜂蜜獵人”:迫于生計,他們每天遊走在生與死的邊緣

處于這個位置的風景,非常美麗,簡直猶如人間仙境。但當中的苦,隻有毛利或者其他“蜂蜜獵人”才能夠體會。

“最後的蜂蜜獵人”:迫于生計,他們每天遊走在生與死的邊緣

但是,毛利已經老了。“我累了,我不想再這樣做了。我仍然這樣做的唯一原因是因為我很窮,沒有其他人會這樣做。”毛利渾濁而充血的眼睛露出了一個疲憊不堪的男人的靈魂。

年輕的一輩已經不再重視這種文化,毛利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将來跟自己走上同一條路。因為他們現在有機會讀書,走出這座大山,改善自己的生活。

毛利看着這種傳承了多年的文化一點點地在自己眼前消失,心裡難免有一種失落感,就像自己堅守了這麼多年所做的一切,過眼雲煙:“我們的文化,正在消失。”

“最後的蜂蜜獵人”:迫于生計,他們每天遊走在生與死的邊緣

(毛利)

至于第三個原因,是外來因素的影響。因為随着通訊手段的發展,“蜂蜜獵人”成為了很多紀錄片的焦點角色,越來越多關于他們的采訪出現在更多人的視線裡,一些由此延伸出來的觀光路線更是圍繞着他們的村莊,圍繞着他們工作的地點而開辟。

“最後的蜂蜜獵人”:迫于生計,他們每天遊走在生與死的邊緣

這導緻的影響是,一部分别有用心的外來人利用更高效更便捷的手段采集懸挂在懸崖上的蜂蜜,緻使他們愈發地失去競争力,失去生活的基礎。

“The Last Honey Hunter”,這是現今屬于他們的稱呼,也是現今他們所面臨的局面。

“最後的蜂蜜獵人”:迫于生計,他們每天遊走在生與死的邊緣

雖然如今在多個團體的協助下,成立了相關的組織保護當地的“蜂蜜獵人”,以保持其可持續地收獲的技術。組織還希望找到一種有效的方式來調節收成,方法是隻向擁有豐富知識和經驗的人發放許可證,限制收成的蜂巢數量,并實施罰款和處罰制度。

其總體目标是幫助當地社群從本地資源中獲得經濟收益,同時保護蜂種,進而確定長期的農作物授粉和植物生物多樣性的維持。

“最後的蜂蜜獵人”:迫于生計,他們每天遊走在生與死的邊緣

不過,由于該工作的危險性還有各種因素的影響,或許,這個已經不再神秘的群體,會在不遠的将來再次變得神秘。

那是因為,“蜂蜜獵人”早已經看過不少自己的親人在采集蜂蜜的道路上一去不返。他們,也不願意讓自己的子女接觸這樣的工作。他們更願意做的,是用剩下的生命,為子女換來口中那甜蜜的食物,然後看着孩子,走出大山。

“最後的蜂蜜獵人”:迫于生計,他們每天遊走在生與死的邊緣
“最後的蜂蜜獵人”:迫于生計,他們每天遊走在生與死的邊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