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一家科技公司組織員工到一處郊外景點搞團隊建設,沒想到和一群馬蜂“狹路相逢”,導緻23人被蜇傷,送醫院急救。被馬蜂蜇傷、被毛毛蟲刺傷、被蜈蚣咬傷、硬蜱蟲鑽到肉肉裡……其實,在各大醫院急診,蟲咬傷害并不罕見。
在新華醫院皮膚科急診室,每天會接診數例因各種蟲咬而引發的急症,比如毛蟲皮炎、隐翅蟲皮炎、馬蜂蜇傷休克等。特别是近幾年,蜱蟲咬傷和蜈蚣咬傷,在上海也逐漸增多起來。
生态環境越來越好,都市人親近自然的機會多了,與蟲蟲不期而遇的幾率自然跟着提高,公園樹上落下的毛毛蟲、躲在鞋子裡的蜈蚣、藏在剛剛曬過太陽的被子裡的馬蜂……這份常見蟲咬處理攻略供讀者收藏,有備無患。
01 蜂蜇傷:沖洗傷口、擠出毒液、塗小蘇打
居家生活,收取陽台上晾曬的衣物被子時,要小心夾帶蜜蜂或馬蜂。
在野外盡量穿長袖,戴帽子,要避免使用香味濃烈的化妝品,如香水。可以噴一些防蚊藥水。
如不慎被蜜蜂或馬蜂攻擊,怎麼辦?
1、被蜂群攻擊後,不要過分反擊,找安全地方蹲下,用衣物遮蔽重要部位,避免激惹蜂群。
2、馬蜂蜇人後,不會把刺留在人身上,但蜜蜂會留刺。是以,被蜇傷後要首先檢查傷口處是否有毒刺殘留。如果有毒刺殘留,應該用鑷子拿出來。
3、如果就近有幹淨水源,馬上用清水反複沖洗傷口,并用手擠壓傷口附近,把毒液擠出,注意要擠壓傷口直至流出鮮紅血液為止,再用小蘇打水塗抹傷處,這樣能減輕中毒後紅腫。但不要用髒水清洗,更不要用泥糊在傷口上,這樣容易感染傷口。
4、如果出現發熱、頭暈頭痛、胸悶、呼吸困難、惡心嘔吐等全身症狀,應及時就醫。出現神志不清、心跳呼吸驟停的情況,應立即進行現場心肺複蘇,并撥打“120”。馬蜂蜇傷易出現休克前兆或休克,需要及時搶救。
02 隐翅蟲皮炎:千萬别直接用手拍
隐翅蟲是一種黑色的小飛蟲,頭部黑色,胸部橘黃色,是生長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的昆蟲,我國以南方多見,夏季較多。隐翅蟲白天喜歡栖居在潮濕的草地處,有很強的趨光性,晚上就愛朝着光亮的地方飛。
隐翅蟲不咬人,但它的體内有一種強酸性的毒汁,被拍死在皮膚上會迅速釋放出毒液,引起過敏性皮炎,出現條索狀或斑片狀的水腫性紅斑、水疱或膿疱,又癢又灼痛。皮炎的嚴重程度與皮膚接觸到的毒液多少有關。
隐翅蟲皮炎怎麼防?
對付隐翅蟲有一招是萬萬使不得的,那就是當它飛到你的皮膚上時,千萬别直接用手把它拍死。如果身上落有小黑蟲,最簡便的方法就是用手指将其彈走、吹掉或将它抖落在地。如果在皮膚上将它拍死,其體液接觸皮膚就會引起皮炎,或者其體液沾到衣物上,人體皮膚再接觸沾有隐翅蟲體液的衣物也會引起隐翅蟲皮炎。
隐翅蟲皮炎怎麼治?
1、接觸了蟲體毒液後首先應該立即用肥皂水或流水沖洗,然後可以外用爐甘石洗劑、薄荷腦膏或糖皮質激素軟膏;嚴重的還可以加口服抗組胺藥比如氯雷他定,或系統應用糖皮質激素。
2、同時要避免細菌感染,出現發熱、頭疼、惡心、淋巴結腫大等全身症狀時,應及時到醫院就診。
03 毛蟲皮炎:用透明膠帶粘除毒毛
桑毛蟲皮炎是指由桑毛蟲毒毛接觸人體後,引起的皮膚發炎反應。桑毛蟲是桑毒蛾的幼蟲,蟲體有無數毒毛,毒毛中心為空心管道,中有毒液,毒毛脫離後随風飄揚,接觸人體後即可發病。
刺毛蟲皮炎是刺毛蟲的毒毛刺傷皮膚引起的發炎反應。我國常見的是黃、綠刺毛蟲。皮損多發生于面、頸、手、前臂等暴露部位,皮膚被毒刺刺傷後一般先有刺痛、灼熱感,随即在刺傷部位出現紅腫或大片腫脹,一般全身症狀較輕,重者可能引起死亡。
被毛毛蟲蜇到了,怎麼辦?
1、盡可能用膠布或透明膠帶反複多次粘去皮疹處毒毛,及時用肥皂水或堿性水溶液沖洗局部,以中和毒素。
2、局部可外搽爐甘石洗劑、氧化鋅洗劑或1%薄荷溶液,也可用馬齒苋搗爛敷于患處,消炎止癢。
3、如果症狀較重,要及時就醫。
04 蜈蚣咬傷:不要試圖将毒液擠出、不要用碘酒或消毒水
蜈蚣咬傷在上海地區較多見。蜈蚣的毒液呈酸性,蜈蚣咬人的傷口是一對小孔。被蜈蚣咬傷後,主要表現為局部的急性發炎:紅、腫、痛癢,嚴重者可發生局部皮膚壞死;更嚴重者可見渾身麻木、頭痛、眩暈、發熱、惡心、嘔吐等全身症狀,甚至危及生命。
在室内,蜈蚣常藏身在室内地上的衣物或鞋裡。在野外,遭遇蜈蚣的情況更多。
要想遠離蜈蚣咬傷,該怎麼做?
1、住在老小區的居民要注意,夏天盡量少穿較為暴露的拖鞋到長有青苔的地方,不要輕易搬動磚塊,否則很可能會搬出一窩蜈蚣。
2、蜈蚣喜歡潮濕環境,是以要做好室内防潮工作,保持清潔幹燥,避免堆積物品,不給蜈蚣提供“活動”的環境。
被蜈蚣咬傷了,怎麼辦?
1、一旦被蜈蚣蜇傷,不要試圖将毒液擠出,用力擠壓會使血液循環加快,進而導緻毒液擴散,引起傷口腫脹蔓延。
2、蜈蚣的毒液呈酸性,人如果被蜈蚣咬傷,應該在傷肢上端2-3厘米處,用布帶紮緊,每15分鐘放松1-2分鐘,傷口周圍可用冰敷,腫脹明顯者可用抽吸器或拔火罐吸出毒液,立即用堿性溶液(肥皂水)反複多次沖洗傷口,以中和酸性的毒液。
3、蜈蚣咬傷的痕迹是一對小孔,毒液就是順着小孔流入的,是以一定要用堿性溶液反複沖洗,忌用碘酊或酸性藥物沖洗或塗擦傷口。
05 蜱蟲叮咬:不要拍打、不要硬拔、不要捏爆
蜱蟲喜陰暗潮濕,在山區和丘陵地帶最為活躍,以往在上海并不多見,但近年來,在上海被蜱蟲叮咬的患者逐漸增多。在野外工作、旅遊時,要做好防護,穿長袖長褲、噴灑驅蚊液等,同時注意檢查身上有無不明原因傷口。
要想遠離蜱蟲叮咬,該怎麼做?
1、市民外出踏青可塗抹驅蚊水,避免在草地上坐卧。避免長時間接觸木材和落葉堆,在樹林或草地上散步時,穿長袖和長褲,把褲子塞進襪子裡。
2、長時間在戶外回到室内後,要及時沖澡,仔細檢查手臂、耳後、腿、膝蓋和頭發。特别要注意檢查寵物和幼童。
被蜱蟲叮咬了,該怎麼辦?
1、發現身上有蜱蟲,千萬不要拍打、不要硬拔、不要捏爆、不要用火或其他東西刺激它。因為蜱蟲前端長有倒刺,發現蜱蟲叮在身上時,千萬不要生拉硬拽,要及時去醫院處理。
2、如果就醫不便,需要自行處理的話,可用酒精塗在蜱蟲身上,使蜱蟲頭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尖頭鑷子取下蜱蟲,注意要垂直向上拔出,不要左右搖動。或用煙頭、香頭輕輕燙蜱蟲露在體外的部分,使其頭部自行慢慢退出。再用酒精或肥皂水清潔傷口和手,進行消毒。
3、被蜱蟲叮咬後出現發熱、乏力、惡心、嘔吐等症狀,尤其體溫高于38℃的,要立即到醫院就診,并主動告知醫生蜱蟲叮咬患處及處理情況。要警惕的是,蜱蟲有一定機率引起發熱伴血小闆減少綜合征,或感染其攜帶的病毒,嚴重時可緻命。是以,被蜱蟲咬傷後需密切觀察,一旦出現高燒等症狀立即就醫。
06 海蜇皮炎、珊瑚皮炎:及時用海水沖洗蜇傷處
常見的海洋生物傷害主要來自海蜇(水母)、珊瑚類和海葵類生物。
海蜇蜇傷主要是人通過皮膚接觸海蜇,因急性過敏和中毒反應而引起的皮膚局部或全身反應性疾病。海蜇觸手上有大量刺胞,刺胞内含有毒液,當其觸手觸及人體時,從刺胞中伸出的刺絲刺入皮膚,引起海蜇皮炎,嚴重者可緻快速死亡。
被珊瑚蜇傷的最初反應是疼痛、紅斑和瘙癢,依珊瑚種類和刺傷大小而異,人體的前臂、肘和膝是易受損傷部位,蜇傷傷口周圍在幾分鐘内可能出現紅斑,1-2小時消失。未處理的傷口愈合較慢,有的甚至長達3-6周才會痊愈,并有感染風險。
預防海蜇皮炎,該怎麼做?
1、海水浴時,要選擇具有合格防護措施的海水浴場或潔淨的海水區,這樣就大大降低了和海蜇 “親密接觸”的機會。切不可貪圖清靜,私自跑去一些尚未開發的“野生”海灘。
2、在海中遊泳者要加強自身防範意識,不要用手腳或是身體其他部位去碰觸海水中不明的軟體物體,防止被海蜇攻擊咬傷。
3、不要直接用手去撿被海水沖到沙灘上的海蜇,避免碰到有毒囊的觸須而被蜇傷。
4、海蜇怕高溫,一般都在陰冷的海水下面,淺水區較少(汛期較多時淺水區也要注意),老人和孩子應在淺水區或岸邊玩耍,不要去深水區。
5、海蜇毒性對兒童傷害較大,遊玩時尤其看護好兒童。
預防珊瑚皮炎,該怎麼做?
想要體驗潛水的人,最好在正規海域進行,并有專業人士的指導,還要做好必備的防護措施,以免身體的皮膚暴露在外有潛在風險。
被海蜇蜇傷,該怎麼辦?
1、一旦被海蜇蜇傷,傷者應及時用海水沖洗蜇傷處,勿用淡水,因其易激發未發射出的刺絲囊。口腔蜇傷立即用任何可獲得的飲料反複漱口。眼蜇傷用大量淡水沖洗。
2、不宜冰敷,可用溫水浸泡。不宜用毛巾等擦拭,大的觸手可用鑷子等工具取走。
3、盡快用5%醋酸(或食醋)浸泡或濕敷蜇傷部位,持續至少30分鐘或直到疼痛消失為止。
4、用5%-10%碳酸氫鈉(或飽和明礬溶液)沖洗和碳酸氫鈉溶液濕敷,每次半小時以上,每日可數次,也可用爐甘石洗劑外塗或局部塗擦激素類軟膏。
5、症狀嚴重,要及時到醫院接受專業治療。
被珊瑚蜇傷,該怎麼辦?
1、一旦發生珊瑚傷害,可先用海水來沖洗,然後用醋或酒精擦拭患處以減輕疼痛。
2、用鑷子拔出或剔出殘留物。
3、使用抗組胺劑類藥物塗抹患處減輕發癢及灼燒感,亦可使用止疼藥物。
作者:闫明(新華醫院皮膚科副主任醫師)編輯:李晨琰責任編輯:樊麗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