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F117夜鷹,美軍第一款隐身戰機曾所向無敵,直到遇到了塞爾維亞人

在人類軍用飛機發展史上,F-117是一個獨特的存在,它是人類第一款"隐身"戰鬥機。當然所謂的"隐身"戰鬥機并不是肉眼看不見,而是相對于雷達系統而言,該機能夠實作"隐身",進而在對方防空系統毫無知覺的情況下,對敵人的防空系統或者地面目标實施突然襲擊。這款徹底改變戰争模式的飛機,既有在巴拿馬、伊拉克創造的輝煌,也有被南聯盟擊落的苦澀,不過,由它引發的隐身技術革命,至今依然影響着世界大國的航空科技和空軍戰術走向。

F117夜鷹,美軍第一款隐身戰機曾所向無敵,直到遇到了塞爾維亞人

(F-117"夜鷹")

一個大膽想法:做一架雷達看不見的飛機!

"隐身"技術本身其實很早就有應用,古代戰争中,就有将軍們指揮士兵把樹枝、稻草等蓋在身上,欺騙敵人的探子,隐蔽部隊的行蹤,這就是最早也最簡單的視覺隐身。在人類進入工業時代後,陸軍的各種迷彩服、僞裝網開始流行,甚至在海上航行的戰列艦、巡洋艦等主力艦們也都噴塗了各種欺騙性迷彩,以擾亂敵方的目視偵察。不過飛機的隐身技術則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60年代,可以說是誕生時間最晚的一種軍用隐身技術。

F117夜鷹,美軍第一款隐身戰機曾所向無敵,直到遇到了塞爾維亞人

(二戰時期B-17轟炸機由于飛行高度低,是以在執行戰略轟炸任務時,經常面臨德國戰鬥機和高射炮的雙重打擊)

飛機隐身技術的誕生有着相對比較複雜的背景。首先,在飛機誕生之初,由于各國主要防空武器為高射炮,是以飛得更高,更快,就成為提升飛機防禦和生存能力的關鍵。是以我們看到在二戰時期,美軍的高空轟炸機飛行高度一路走高,其中B-17轟炸機雖然最大升限可達10700米,但是由于該機使用的是非加壓敞開式機艙,是以上升到10000米以上時,機艙溫度會下降到-50℃,飛行員和炮手們根本受不了。

F117夜鷹,美軍第一款隐身戰機曾所向無敵,直到遇到了塞爾維亞人

(B-29"超級堡壘"轟炸機)

是以B-17一般飛行高度隻有5000~6000米左右,為了確定投彈精度,有時受甚至隻飛到3500米高度,這樣就導緻整個轟炸機叢集在執行轟炸任務時必須穿越德國防空部隊的火力網,很多B-17型轟炸機是以被擊落。到了戰争後期在美國轟炸日本的作戰中,由于使用的是新式的B-29轟炸機,最終可以躲開日軍的防空炮火。因為B-29轟炸機雖然飛行高度也是12000米左右,但是由于其配備了專門的全封閉加壓式機艙和渦輪廢氣加溫裝置,是以即使在-50℃的高空,其機艙内的溫度依然保持在15℃以上,并且飛行員處于正常大氣壓之下。而當時日軍無論是高射炮還是戰鬥機,都無法對1萬米以上飛行的B-29構成威脅,是以,我們看到同樣是戰略轟炸,美軍轟炸日本和轟炸德國相比,轟炸機的損失率大幅減小,以至于到了後期美軍甚至不攜帶護航戰鬥機,而直接派B-29編隊轟炸日本。

F117夜鷹,美軍第一款隐身戰機曾所向無敵,直到遇到了塞爾維亞人

(U-2飛機飛行高度極高,即使在今天,大部分戰鬥機也達不到這個高度,圖為從U-2的駕駛艙向外拍攝的照片)

不過這段"快樂時光"很快就被打破了,二戰結束後,美軍雖然曾經多年使用高空飛行的U-2戰略偵察機持續偵察蘇聯,但是由于全新的防空武器——防空飛彈的出現,一切都發生了變化。1960年5月1日美國飛行員弗蘭西斯·鮑爾斯駕駛一架U-2從巴基斯坦的白沙瓦基地起飛,一路向北飛往挪威,在其經過蘇聯列甯格勒市(原名聖彼得堡,現名彼得格勒)上空時,被蘇軍裝備的SA-2防空飛彈一舉擊落,鮑爾斯跳傘後被俘。

F117夜鷹,美軍第一款隐身戰機曾所向無敵,直到遇到了塞爾維亞人

(雲層之上的U-2高中偵察機)

防空飛彈的出現,讓早先依仗高空高速頻繁入侵他國領空的美國飛機倍感壓力。盡管美國人後來又研制了更為先進的SR-71"黑鳥"高空高速偵察機,但是這種飛機同樣不具備隐身能力,而且蘇聯不但研發出了著名的米格-25專門對其進行攔截,還很快推出了各種新式防空飛彈,盡管SR-71黑鳥在其服役的歲月裡從未被擊落,但是其飛行也受到了極大的限制,作戰效能遠不能與當年的U-2相比。

F117夜鷹,美軍第一款隐身戰機曾所向無敵,直到遇到了塞爾維亞人

(夜幕之中加力全開的SR-71黑鳥偵察機,該機也應用了部分隐身技術,不過主要還是以高空高速為主)

為此,美國航空界開始研究全新的技術——隐身技術。實際上在U-2和SR-71上面,美國已經運用了部分隐身技術,不過這兩種飛機還是主要以考慮飛行性能為主,隐身技術隻是附帶使用。這時候美軍決心研制一款以隐身為核心目标的全新飛機。這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F-117"夜鷹"隐身戰鬥機,它也是全世界第一款以隐身技術打造的全新飛機。

看不見的"夜鷹"

和其他的戰鬥機不同,作為劃時代的産品,F-117全身上下都透露這一種與常識格格不入的特性,而這也是這架飛機讓人過目不忘的根本原因。曾經有一位試飛F-117的美軍上校試飛員在其回憶錄中寫道:從空氣動力學的角度看,F-117怎麼看都不像是能飛的東西。此言大概是絕大多數人第一次看到F-117隐身戰鬥機時的心聲。

F117夜鷹,美軍第一款隐身戰機曾所向無敵,直到遇到了塞爾維亞人

(地面整備狀态的F-117夜鷹戰鬥機,其棱角分明的外觀讓人實在難以忘記,也絕對不會和其他任何飛機混淆)

F-117夜鷹戰鬥機是全球第一種以"隐身"為首要目标設計的戰鬥機,由于隐身實際上包括三個方面,即雷達隐身、紅外隐身和光學隐身。是以F-117在這三個方面可以說是做足了文章,某些技術名額即使今天的F-22和F-35也未必能夠超越。這也是F-117戰鬥機最為獨特的地方。

首先,由于現代雷達技術的不斷發展,不但地面防空雷達已經被各國廣泛部署,還有空中預警飛機也成為重要的高空雷達站。蘇聯早在1960年代末就研制并裝備了自己的第一代圖-126"苔藓"預警飛機,在1971年的第三次印巴戰争中,印度空軍的米格-21戰鬥機能夠取得對巴基斯坦F-104戰鬥機的一邊倒勝利,甚至能夠深入巴方國土縱深100公裡,對巴方軍事目标實施精确打擊,在沒有GPS導航系統的時代,預警飛機是唯一的解釋。

F117夜鷹,美軍第一款隐身戰機曾所向無敵,直到遇到了塞爾維亞人

(蘇聯空軍第一代圖-126型預警飛機數量稀少并且嚴格保密,但是它确實參加了1971年的印巴戰争)

同樣,預警飛機由于居高臨下,是以對于戰鬥機有很強的偵測能力,可以在數百公裡以外就能夠發現來襲的戰鬥機,并對己方防空部隊和戰鬥機發出警報。如果預警飛機的體積尺寸足夠大,還能裝得下大量的航空指揮裝置以及人員,并且直接用于指揮己方戰鬥機進行防空和攻擊作戰,這一點在1971年的印巴戰争中已經得到驗證。

而隐身飛機不僅要躲避地面雷達,還需要躲避空中預警飛機的雷達偵察,是以其全向雷達隐身能力是考慮的重中之重。為此F-117可以算是把隐身做到了極緻,根據美國官方給出的數字,F-117的雷達反射面積(RCS)僅有0.001平方米,而美軍第五代的F-22戰鬥機是0.01平方米,F-35則為0.02~0.05平方米,顯然都不及F-117做得徹底。

F117夜鷹,美軍第一款隐身戰機曾所向無敵,直到遇到了塞爾維亞人

(F-117是完全以"隐身第一"的要求設計建造的飛機,從某種意義上說,它也可以看作是一款技術驗證機)

F-117戰鬥機從外形上看就是一架極富有特色的飛機,因為該機一反現代飛機光滑平緩的外形設計,而是采用了金字塔型的外形設計,所有的飛機蒙皮都采用平面設計,并通過雷達的反複照射驗證,進而取得最佳的傾斜角度。為了盡可能提升隐身能力,F-117采用了下單翼設計,整個機腹設計為平緩光滑的一整塊,并且沒有設計任何外挂點,全機僅設計1個彈艙,并在彈艙内設計了2個挂點,可以攜帶2枚2000磅(907公斤)雷射制導炸彈用于精确打擊。雖然在理論上F-117的彈倉也可以攜帶空空飛彈執行對空作戰任務。但是為了實作完全的無線電靜默隐身,F-117幹脆連機載雷達也沒有安裝,而僅安裝了紅外/光學/雷射三合一瞄準裝置,是以實際上F-117不具備使用空空飛彈進行空戰的能力。

F117夜鷹,美軍第一款隐身戰機曾所向無敵,直到遇到了塞爾維亞人

(為了照顧隐身性能,F-117犧牲良多,其中就包括武器攜帶能力和空戰能力)

為了實作最大限度的隐身能力,F-117的座艙甚至也使用了金字塔設計,座艙風擋為五片式金屬鍍膜玻璃,進而完全消除了座艙的"空穴效應",但是由于照顧隐身設計,是以F-117的飛行員視野非常不好,該機駕駛起來可以說相當困難。不僅如此,該機所有蒙皮都采用了不連貫平面設計,是以飛機的氣動性能非常惡劣,這樣外形的飛機在現在稱之為"靜不穩定"型飛機,因為氣流在通過飛機表現時會出現不可控的變化,在早先根本無法成功升空。隻是由于在1970年代美國開發出了數字化的飛控系統,通過飛機的機載飛控計算機,可以自動操縱飛機保持姿态,這樣才能夠確定F-117能夠安全飛行。不過即使這樣,F-117依然是世界上最危險的飛機之一,該機一共僅生産42架,就有多架因操作不當而墜毀,導緻美軍早早将其退役,這也算是該機為隐身所付出的最慘重代價。

除了必要的雷達隐身之外,F-117還充分考慮了紅外和光學隐身的必要意義,為此該機使用了原本為美國海軍A-12隐身攻擊機設計的F404-GE-F1D2型非加力渦扇發動機,為了充分的隐身性能,該機的進氣口設計在飛機背部,同時在進氣口上設計一層細密的鋼絲網,這樣雖然導緻進氣效率損失高達30%,但是卻完美地屏蔽了進氣道和發動機風扇葉片,讓發動機的RCS小到完全可以忽略的程度,不過由于這種設計導緻發動機進氣損失實在太大,無論是美軍後續的F-22、F-35還是俄羅斯蘇-57等飛機,都再也沒有采用這種設計。

為了降低飛機的紅外特征,F-117還采用了獨特的口琴式噴氣口,而且其噴口向上噴氣,這樣就加大了從下方對F-117進行紅外探測的難度。同時,F-117還在噴口内設計了11片垂直導流片,并且在機身前部設計專門的導管,将冷空氣加壓導入,和發動機瓦斯混合後噴出。根據測試,F-117戰鬥機的尾噴口瓦斯溫度僅有區區66℃,而F-15、F-16這樣的第四代戰鬥機,其發動機噴口溫度通常超過800℃。即使放在今天,絕大部分紅外尋的防空飛彈也無法捕捉F-117如此微小的紅外特征。

F117夜鷹,美軍第一款隐身戰機曾所向無敵,直到遇到了塞爾維亞人

F-117發動機進氣口布置了細密的鋼絲網(紅圈);沒裝雷達,駕駛艙下方(黃圈)有一套光電綜合偵察瞄準系統

而且,由于自身惡劣的飛行性能(F-117受氣動外形限制,而且沒有安裝加力發動機,是以無法進行超音速飛行)的限制,F-117雖然被冠以"戰鬥機"的名号,但是實際上卻不具備任何"戰鬥"的能力,是以該機通常隻能在夜間或者黃昏等昏暗氣象條件下出動,利用夜色和不良視線來為自身提供光學庇護。不過湊巧的是,F-117所噴塗的第一代雷達吸波材料正好也是深灰泛黑的顔色,是以客觀上有利于F-117在夜間活動("夜鷹"名副其實)。

悲喜交加的參戰之路

F-117隐身戰鬥機在研制成功并裝備美軍之後,美國空軍随即摩拳擦掌,計劃将其投入作戰檢驗,而這個機會很快就來了。在1989年美軍入侵巴拿馬的"正義事業"軍事行動中,F-117戰鬥機首次上陣,在第一波空襲中向巴拿馬國防軍的兵營投擲了907公斤的雷射制導炸彈,巴拿馬軍隊随即亂成一團,很快被美軍擊潰。不過由于巴拿馬原本就隻是一個小國,兵少國弱,無法真正檢驗F-117飛機的性能。而很快,冷戰中的最後一次大戰,就給了F-117另外一個展示自我的舞台。

F117夜鷹,美軍第一款隐身戰機曾所向無敵,直到遇到了塞爾維亞人

(B-2和F-117的組合,在F-22服役之前,這就是全球最強大的隐身空中力量)

1990年伊拉克軍事強人薩達姆·侯賽因突然出兵鄰國科威特,并很快占領了這個富裕的小鄰居。之後美國在聯合國授權下,組織了多達54萬兵力的多國部隊,浩浩蕩蕩進駐沙特,準備和伊拉克一決高低,著名的海灣戰争由此爆發。

而伊拉克絕不是小國巴拿馬所能比拟。在1980~1988年的兩伊戰争中,伊拉克依靠出口石油換取的美元,在歐洲、蘇聯等國大規模采購先進武器。在1991年海灣戰争之前,伊拉克正規軍總兵力超過50萬人,并且裝備有先進的幻影F1、米格-29、米格-25等先進戰鬥機,同時伊拉克陸軍還裝備有T-72M1型坦克、BMP-1步兵戰車,以及大量歐洲制造的先進火炮、防空飛彈等武器。

伊拉克軍隊還建立了一個足以覆寫全國的雷達、防空飛彈火力網,任何敢于踏足伊拉克領空的飛機,都将遭到該火力網的猛烈打擊。不僅如此,伊拉克空軍甚至還自行改裝了一架伊爾-76預警飛機,他們把法國的"海虎"雷達搬上了一架伊爾-76,将其改裝為伊拉克空軍的第一架,也是唯一的一架預警飛機。擁有空地協同,并且掌握大量先進的歐洲和蘇聯防空飛彈的伊拉克,确實是F-117所面臨的強勁對手。

F117夜鷹,美軍第一款隐身戰機曾所向無敵,直到遇到了塞爾維亞人

(F-117機腹細節,彈倉和上翹的發動機尾噴口清晰可見)

不過F-117在這樣強大而嚴密的防空網面前并未令人失望,在長達38天的"沙漠風暴"行動中,F-117戰鬥機是聯軍唯一能夠飛臨伊拉克首都巴格達執行空襲任務的飛機,并且在整個海灣戰争中,沒有1架F-117型飛機被伊拉克發現或者遭到攻擊,而在海灣部署的F-117戰鬥機總共的出動架次僅占聯軍所有飛機出動架次總數的4%,但是卻摧毀了40%的各類目标,而且幾乎所有的高價值目标都是由F-117摧毀,該機在海灣戰争中充分展示了隐身飛機對于未來空戰的颠覆性意義,也正因為如此,美國空軍才加緊了後續F-22戰鬥機的研制。

不過俗話說,常在河邊走,哪能不濕鞋。在上陣20年後,F-117戰鬥機最終迎來了其服役生涯唯一的一次敗績。在1999年的南斯拉夫科索沃戰争中,終于有一架F-117隐身戰鬥機在執行轟炸任務時,被塞爾維亞人使用老式的SA-3防空飛彈擊落,不過随後北約出動了強大的搜救部隊,成功救走了F-117戰鬥機的美國飛行員戴爾·澤爾科(Dale Zelko),算是為這次失敗挽回了一點面子。

F117夜鷹,美軍第一款隐身戰機曾所向無敵,直到遇到了塞爾維亞人

(被南聯盟軍隊一舉擊落的F-117夜鷹戰鬥機)

關于F-117被擊落的傳聞至今依然衆說紛纭,但是南聯盟官方的說法是,南軍使用了老式的米波雷達成功捕獲了F-117戰鬥機的行蹤。實際上人類早期的對空警戒雷達通常使用的就是米波雷達,米波雷達探測距離遠、不易受氣象和電子幹擾,但是缺點是探測精度低,無法為防空武器指引目标,同時體積龐大笨重,容易遭到攻擊。但是由于米波雷達的波長很長,是以米波雷達的電波在接觸到隐身飛機時,不會像其他厘米波一樣被折射到其他方位,而是會原路被彈回來。是以米波雷達反而具備很好的反隐身功能,南聯盟防空部隊正是利用了老式米波雷達這一特點掌握了F-117每次進出南斯拉夫上空的時間和路徑,然後在其必經之地上設伏,将F-117一舉擊落。

戰術和技術一樣重要,繼續發展的隐身戰鬥機

随着F-117被擊落,美軍認為F-117的機密已經洩露,是以很快讓該機退出現役,并使用更新的F-22和F-35戰鬥機取而代之。目前全球中美俄三大國都已經研制并裝備了自産的新式隐身戰鬥機,也被稱之為"第五代戰鬥機"。在可以預見的時間裡,戰鬥機的全面隐身化已經是現代戰鬥機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

F117夜鷹,美軍第一款隐身戰機曾所向無敵,直到遇到了塞爾維亞人

(F-22和F-35編隊飛行,美軍的第二代隐身戰鬥機,在性能上已經遠遠優于F-117)

目前美軍的F-22、F-35等戰鬥機包括俄羅斯的蘇-57戰鬥機等,都曾經在叙利亞戰場上短暫部署。美俄飛機甚至還曾在叙利亞上空"切磋技藝",為此俄軍蘇-35戰機飛行員甚至在社交媒體網站上曝出了自己駕駛蘇-35戰鬥機使用IRST裝置拍攝下的美軍F-22戰鬥機影像。這也看出,在特定條件下,隐身飛機依然有其自身的弱點需要完善和彌補。

常識上說,沒有完美的武器,隐身戰鬥機為了充分實作低可探測性的設計目标,其武器裝備通常攜帶量不大。因為外挂的武器彈藥會增加飛機的雷達反射面積,是以五代戰鬥機在執行隐身作戰任務時,一般都隻能使用内置式彈艙,這都是學習了F-117戰鬥機的成功經驗。同時現在研制的隐身飛機都已經适當放寬了對于隐身性能的追求,不再像F-117那樣追求極緻,同時對飛機的其他性能,比如航程、載荷、特别是空戰能力都有了相當高的标準,這一點從F-22戰鬥機在曆次紅旗演習和阿拉斯加防空演習上"大殺四方"就能看出一二。

F117夜鷹,美軍第一款隐身戰機曾所向無敵,直到遇到了塞爾維亞人

(盡管隻生産了195架,但是F-22依然是如今戰鬥力最強的戰鬥機之一,F-117也算是"後繼有機"了)

綜上,任何一款武器都不可能獨步天下,必須要有合适高效的作戰系統與之相配合,F-117被擊落很大程度上其實是北約自身松懈了,美國空軍想當然地認為南聯盟不可能擊落自己先進的隐身飛機,是以F-117甚至每天在同一時間走相同的飛行線路對南聯盟進行轟炸,這就讓南軍摸到了規律,進而成功伏擊了不可一世的F-117戰鬥機。從這一點不難看出,即使在技術存在碾壓的情況下,合理的戰術依然能夠産生奇效。

盡管F-117隐身戰鬥機已經退役十多年,不過各國對于隐身戰鬥機的研究和發展不會停止。而是會繼續發展下去,就像矛和盾的循環一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