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一個字看曆史,族群融合發展、古代武器演變盡在其中——戎戎族甲骨文及古籍記載“戎”字含義“戎”字字形

從一個字看曆史,族群融合發展、古代武器演變盡在其中——戎戎族甲骨文及古籍記載“戎”字含義“戎”字字形

常在書本上看到“戎裝”這類詞,也明确地知道“投筆從戎”這句話的出處,“戎”字和軍隊聯系緊密,這原本已經植根在記憶裡了。近來翻看曆史書,發現了一個問題,西周末年申侯聯合犬戎攻殺周幽王,不論那著名的“烽火戲諸侯”故事是否真實,“犬戎”的出現都是個重要因素,這裡的“戎”顯然是一個族群的代稱,這就和原先固定思維裡的印象有些出入。還有,春秋五霸中的秦穆公稱霸是從“稱霸西戎”開始的,這裡的“西戎”顯然指的也是族群,如果按這個解釋來套用“投筆從戎”,那意思就大變樣了。

發現問題不要擱置,馬上翻書查檢視吧。

<h1>戎族</h1>

以“戎”為名的,差別于中原華夏族的族群很早就存在,在先秦主要指西北部的好戰部落,居于中原的夏、商、周王朝稱四方的蠻族為東夷、西戎、南蠻、北狄,

《大戴禮記·明堂》雲:“南蠻,東夷,北狄,西戎。”

《爾雅·釋地》:“九夷,八狄,七戎,六蠻,謂之四海。”

各部落間區分并不十分明顯,他們也不斷遷徙,互相攻伐、融合,甚至和西亞及印度都有交流、融入。

從一個字看曆史,族群融合發展、古代武器演變盡在其中——戎戎族甲骨文及古籍記載“戎”字含義“戎”字字形

秦穆公用計滅西戎中最強的綿諸王,其他二十多個戎、狄部落都來歸附,秦由此辟地千裡,疆界南至秦嶺,西達甘肅臨洮,北至甯夏鹽池,東到黃河。周襄王還派召公過送金鼓給秦穆公,表示祝賀,秦開始強大。也因為戎族的好戰習性,多年與之作戰秦軍作戰能力相對中原諸侯國軍隊更強。《芈月傳》裡提到的義渠也是西部羌戎部落其中之一。有獨立軍事力量的戎族随着秦的統一,逐漸在更強大的中央集權軍事力量打壓下,從華夏大地上消失,戎族的聚居地成為秦朝的一個個郡縣。

<h1>甲骨文及古籍記載</h1>

從一個字看曆史,族群融合發展、古代武器演變盡在其中——戎戎族甲骨文及古籍記載“戎”字含義“戎”字字形

在商代甲骨文中就有“戎”字,據考證其含義确實是我們熟知的指代武裝戰士的意思。在商末的甲骨中出現“北唐戎”字樣,關于夏朝的記載裡也有名為“有娀氏”的方國。

《詩·商頌》:“有娀方将,帝立于生商。”

鄭箋:“娀氏之女,簡狄吞之而生契。”

說明商王的祖先也來自戎狄。北唐戎據說是堯的後人,在今天河北唐縣,為了差別位于山西南部的南唐稱為北唐。後北唐戎有一支演變為北戎,西周末年被燕滅了。這些部落雖名為戎狄,實際血緣上和中原部落差別不大,估計隻是在于教育程度略低,更加好戰。由好戰而聯系到甲兵也順理成章,估計“戎”字關于軍事的含義也由此而來。

<h1>“戎”字含義</h1>

從一個字看曆史,族群融合發展、古代武器演變盡在其中——戎戎族甲骨文及古籍記載“戎”字含義“戎”字字形

羊絨生長在山羊外表皮層,覆寫在山羊粗毛根部的一層薄薄的細絨,在入冬寒冷時長出,用來抵禦風寒,開春轉暖後自動脫落,生長有周期性,一年一次。這和古代的減丁戰争的性質和周期相同。

據記載,金朝有感蒙古的威脅,每年定期進行一次對蒙古草原的掃蕩,專殺蒙古男子,劫掠女人和孩子為奴,目的是讓蒙古沒有足夠的實力對抗自己,稱為“減丁戰争”。

從一個字看曆史,族群融合發展、古代武器演變盡在其中——戎戎族甲骨文及古籍記載“戎”字含義“戎”字字形

商代甲骨文相當多“伐羌”、“獲羌”、“用羌”字眼,是征伐、抓捕和用羌人做犧牲祭祀祖先的意思,這和金朝的“減丁戰争”做法如出一轍。“戎”通“絨”,在這裡“西戎”就是對西部周期性用兵的意思,像羊絨的生長脫落一樣,周期性減少蠻族的威脅。

<h1>“戎”字字形</h1>

“戎”是會意字,會意。從戈,從十。“戈”是兵器,“十”是铠甲的“甲”。本義:古代兵器的總稱。《說文解字》中說弓、殳、矛、戈、戟為古代五戎。

從一個字看曆史,族群融合發展、古代武器演變盡在其中——戎戎族甲骨文及古籍記載“戎”字含義“戎”字字形

“十”在金文裡是手持盾牌的形象,戈盾放在一起組成“戎”字。

從一個字看曆史,族群融合發展、古代武器演變盡在其中——戎戎族甲骨文及古籍記載“戎”字含義“戎”字字形

在小篆裡,“戎”字中“十”的位置是“甲”字,代表铠甲,應該是從金文防護的盾引申為保護身體的甲胄了。

再細查,《左傳》、《詩經》、《康熙字典》等各類典籍對“戎”的含義和用法還有一些更詳細的解釋。

漢字博大精深,一個“戎”字就包含了遠古先秦部落族群的融合發展史、古代戰争防護裝置及武器演變發展史、減丁戰争……而這隻是華夏文明冰山一角上的一顆小冰粒,祖先留下的精神文化财富讓後人受用不盡。